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女股神 » 第14章 股市交响曲

第14章 股市交响曲

    投资大师从各自的角度切入市场,各有各的领悟,投资风格天差地别。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对自己的投资主张有坚定的信仰,所以能够矢志不移的将自己的投资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一往无前的专业精神,深深的植入米乐的灵魂之中,鞭策她立志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长出丰满的羽翼,在海阔天空的投资领域里展现自己独特的身段。

    她是个好学敏求的人。当她下定决心要搞懂一门知识时,就会废寝忘食,全力以赴,务必要吃透个中的奥妙,不留任何疑点。如果不能得其堂奥,便誓不罢休。

    鲁晴见她总是对着笔记本上的股市走势图心荡神驰,不禁好奇的问:“图表不就是无字天书吗?你怎么却像捧着爱情小说那样看得入迷?”

    米乐耐心解释:“图表是忠实的交易记录,充满信息,也预告了未来的走势,你怎么没半点想象力?”

    “我看到的都是一条条趴在那里动也不动的毛毛虫,你叫我怎么发挥想象力?”

    “别小看这些毛毛虫,投资大师哪个不是埋头埋脑在毛虫堆里寻找宝藏?对我来说,那是一张不断更新的寻宝图。你只要参透其中的玄机,你就是未来的华伦·巴菲特。”

    “对我来说,看天书不如看食谱。至少看食谱还能望梅止渴。”

    “这就说明问题了。你从食谱看到美食,我从图表看到金子,我们各取所需。我无法想象你看食谱的趣味,你也理解不了我看图表的快乐。”

    鲁晴摇摇头,她还是无法了解,米乐是如何从一行行枯燥的线条找到乐趣。

    作为蚂蚁兵团的两大支柱之一,米乐觉得自己有必要深入的去感受市场的脉搏,从看似杂乱无章的股市整理出一套可资信赖的规律,作为判断市场走势时的依据。况且自己已将金融市场视为她的终身志事,她就更有必要练好自己的身手,磨利自己的兵器,以供他日临阵之用。

    但市场繁富多变,抽象难解,她必须调动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想象力,掏空心思,从股票指数和个股的走势图中寻找答案。她不只是要掌握股市涨跌的判断准则,而且还要找到预测市场趋势的窍门。但她的闺蜜对市场的态度没像她那样着迷,她必须潛行密用,独自努力。

    然而,预测市场从来都被主流的经济师视为旁门左道,投资大师更对预测术不屑一顾,甚至视为洪水猛兽。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就像埋首在古籍中寻找炼金术那样让人笑话。

    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投资大师都不认为他们的成功是来自于准确的预测,而经济学家更认为预测股市涨跌纯属天方夜谭。他们避谈预测,似乎一提这回事就自贬身价,马上从正牌医生变成江湖郎中。但米乐很不以为然。她坚决要研究出一套精准的方法来推翻这个普世一致认同的观念。

    令她不解的是,即使是彼得·林奇这号备受推崇的投资大师,也不认为股市能够预测。他曾经说:“即使市场一片大好,也还是会有下跌的时候。预测短期走势将是徒劳无功的事。”

    华伦·巴菲特、乔治·索罗斯这类投资大师,也都不认为市场走势可以预测。他们甚至坦言,如果依靠预测,他们早就破产。

    彼得·林奇的选股哲学,也让她感到迷茫。这位投资奇人在买股票时,竟然不强调精挑细选。他给人的感觉是,买股票就像在菜市场买菜那样,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他在著作中写道:“我经常发觉,当我看中十只股票却只买三只时,往往都会押错宝。所以我干脆十只股票全买。”

    这套选股哲学,又恰恰同华伦·巴菲特完全相反。股神选股比选择终身伴侣还要讲究,经常都是千中选一。一旦买进,就收进箱底,几年都不会放手,好像这只股票从此就在市场绝迹。

    彼得·林奇这种功成名就的投资大师,竟然把自己说得比一般股民都还不如,让米乐感到非常意外。果真如此,他凭什么在担任麦哲伦基金的操盘手时,连续13年保持盈利记录?据说这个记录至今还无人能够打破。

    米乐猜想,要不就是老天爷对彼得·林奇特别眷顾,让他轻而易举的登上投资大师的宝座;要不就是他没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出来与人分享。

    投资大师把自己的看家本领锁进保险箱是可以理解的。即使是写了多本著作阐述投资技巧的威廉·江恩,毕生透露了不少投资窍门,但谈到预测市场时却遮遮掩掩,始终未将自己致胜的绝活如实公开,令人丈八金刚摸不着脑袋。

    既然投资大师的著作也靠不住,尽信书不如无书,她便打定主意另辟蹊径,无师自通,创造出自家判断和预测市场的独特工具。

    基于她的音乐训练,她将市场的上蹿、下跳、腾涨、剧跌、攀升、滑落、横摆等各种形态,当成音乐的语言,试图去倾听回荡其间的声音。

    她虽有一双善于听音辨器的耳朵,但市场的音乐何在?如果市场真有声音可循,她的探索会简单得多。可惜股市不能说话,它的语言都隐藏在无声的波动之中。最可怕的是,虽然寂静无声,却又一默如雷,它的爆发力可能非常迅猛,杀伤力也可能强大无比,稍有不察,都可能致命。

    有一天,她读到苏东坡的七言绝句《琴诗》,忽然有所领悟。

    苏东坡的原诗是:“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她的理解是,琴虽能发出琴声,但无法自鸣,必须借凭手指的力量。手指虽有弹奏的力量,但也无法自己发出琴音,必须借凭琴的功能。两者互补,缺一便无法弹出琴音。

    她从中了悟到,如果想要听到市场无声的音乐,便须知道音乐来自何处。

    股市中的个股就像交响乐中的各种乐器,能够发出声音,但不能自鸣。这些包括弦管、木管、铜管、打击乐等不同类别的乐器,都必须通过投资大众的演奏才能发出高低、长短、缓急等等不一而足的节奏,构成可感的音乐。

    股票指数的波动,就像交响乐团的演奏,无论是小提琴、大提琴、钢琴、长笛、短笛、巴松管、小号、短号、法国号、竖琴或木琴等,都在指挥棒下奏出统一的曲调。

    一个敏锐的投资人,便能从庞杂的音乐中,听出哪些乐器正在领奏,哪些乐器是协奏,哪些是滥竽充数、荒腔走板的异类。“闻弦歌而知雅意”,一个音乐爱好者,就能从中听到丰富的音乐。

    幸运的是,无论市场如何千变万化,它的音乐也就不外乎那几种。全世界任何交响乐团所演奏的曲目,都离不开几首受人欢迎的名曲,但人们百听不厌。每一次倾听,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米乐的音乐修养告诉她,只要能够听懂市场的音乐,就能整理出市场的乐谱,掌握市场的规律。找到了这个规律,在进行股票投资时就底气充足,十拿九稳。

    对于一个有音乐素养的人,每当音乐响起,就能够分辨出演奏的曲目。听到四个像敲门声的音符,就知道演奏的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到交响乐中有合唱的声音,就知道那是贝多芬的《合唱》,也就是他的巅峰之作《第九交响曲》。听到江楼钟鼓声响起,萧声阵阵飘来,那就是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了。

    音乐的语言虽然抽象,但充满感染力。一首快乐的乐曲,能令四座欢腾。相反的,一首忧伤的歌,也同样能催人热泪。股市的音乐,也在变动不居中感染了股民。大多数股民在升势中欢腾,在跌势中忧伤。股民的喜怒哀乐,都与市场的高低起伏共振。

    米乐知道,如要更准确的掌握市场无声的交响乐,不能单靠自己的耳朵,还须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市场抽象的音符。她必须把自己训练成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投资者。她不只要听懂股市的音乐,而且还要读懂图表上的无字天书。

    既然艺术评论家都能从抽象画大师朱德群、赵无极、克利等人的作品中读出深刻的内涵,她相信她也能从股市走势图中,读出市场抽象、隐晦而又丰富的信息。

    于是她通过网络搜索出朱德群大量的抽象画,认真观看,细心品味,希望从中有所感悟。通过反复的观察之后,她终于从他作品中瑰丽的色彩、磅礴的气势、浩瀚的流动、深度的镂刻、细腻的表达中,看到了另一种诠释股市的可能。

    艺评家都说朱德群的大片色彩和充满几何线条的抽象画充满诗意,她把这种想象移情到走势图上,不期然也从中感受到诗的灵气。看似抽象难解,枯燥无味的股票走势图,已变得诗意盈然。

    她把市场的交响曲和走势图所蕴含的诗意结合为一,股市抽象的信息已经变成清晰可读的语言。她从中看到市场的周期性、趋势性、反趋势性等规律。看似杂乱无章的股市,已经变成丰富的信号、可辨的图案和美丽的彩图。

    她将自己的观察,同两个闺蜜分享。

    鲁晴很不好意思的说:“什么股市交响乐,什么无字天书,我一点都没听懂,只看到图表上面‘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元月华则说:“我只知道市场爬坡时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暴跌时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打横走时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其他就不知道了。”

    米乐啼笑皆非,只能说:“你们太有才了!我讲的是股票走势,你们想到的是诗词。投资是大事,哪像是‘闲庭信步’?”

    元月华解释:“你说股票走势充满诗意,我是相信的,但你看到的是走势,我看到的是诗词。大家各取所需。”

    米乐只能感叹:“‘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股票走势和诗意是一体,拆开来就味同嚼蜡了。”

    鲁晴笑着说:“你还是别对牛弹琴了,先解决温饱再说。去吃个快餐吧!”

    米乐把美国三大指数整整20年的联动关系仔细检查一遍,找出其中可以辨认的形态,归纳出好几条可信的规律,还一一为她的观察冠上有代表性的名称。

    她也根据中国三大指数的联动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找到隐藏其中的规律,拿来同美国股市的形态互相参照。她察觉到,原来所有的市场都有共通之处。她所归纳出来的规律几乎普世皆准,不分国界。所以她的理论不只适用于华尔街,也适用于中国和其他市场。

    这也印证了她当初的想法,认为华尔街的经验,可以作为中国股市的借鉴。因为随着中国股市渐趋成熟,一个东方的华尔街也必然会在中国的土地上升起。

    2018年3月,当代表蓝筹股大盘的道琼斯工商指数,以及涵盖面更广的标准普尔指数都在高原止步,不再创造新高时,代表科技股的纳斯达克指数却依然使劲攀升,一枝独秀。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来看,这已经是一种“背离现象”。

    她从过去的走势记录断定,一旦出现背离,整体股市必然会有一番大幅度的回调,其杀伤力不可低估,不应掉以轻心。她把这个观察定名为“长短竿理论”。

    由于当时美国股市已运行于历史高峰,而纳斯达克又与其他指数脱节,米乐便开始担忧,如果纳指掉头下跌,绝大多数股票都将不支而倒,跌幅恐怕不小,还是离场为妙。

    当时蚂蚁兵团手头还握有星巴克的股票,但大家似乎都没感觉到危机正一步步向他们逼近。

    这也难怪。蚂蚁兵团的成员都是咖啡爱好者,对星巴克咖啡情有独钟。他们经常在星巴克讨论投资问题,舍不得抛弃他们最宠爱的一只股票也很正常。只有高松和米乐另有想法。

    开会讨论时,厉德勤主张抱着星巴克的股票不放。他认为,单看这家公司的生意和盈利能力,就有理由长期持股。

    “你们看看满街的咖啡馆,哪一家的生意能超越星巴克?全世界有超过1万3000家星巴克咖啡馆,以及超过1万4000家加盟店。这是什么概念?这说明人们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星巴克。无论股市上涨或下跌,大家还是要上星巴克咖啡馆,边喝咖啡边谈论股市。长期拥有这样的股票会有错吗?”

    他看到大家都不置可否,继续坚定他的立场。

    “万一卖了这只股票,它的股价不跌反升,我们岂不是看走了眼?如果股票不折回头,我们将错过长期拥有一只好股的机会,那时就驷马难追了。”

    高松虽然不是投资老手,但他非常清楚,这种一厢情愿的投资观非常幼稚可笑。他马上驳斥这套不成熟的理念。

    “如果这么说,星巴克的股票应该是只涨不跌了?那我们还须要分析市场、甄选股票、决定买卖点位吗?你查看它过去的股价波动,就知道其实不然。它就像其他股票那样,有起有落,有时它的回调还相当要命。如果只看表面现象就能在股市挣钱,市场上还有输家吗?为什么我们总是听说股市的输家占了八成,赢家只是少数?”

    高松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厉德勤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回应。

    米乐非常赞成高松的观点。她看出星巴克当时已经疲态毕露,继续持股可能极不理智。

    “天天客满,”她说:“并不意味着股价就只涨不跌。股价会受到众多因素的牵扯而产生波动,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别以为多喝几口咖啡,星巴克股价就会飞上云霄。”

    鲁晴打断她的话:“对,我查过了,这只股票并非直线上升,最近的表现也不怎么好。这只股票确实应该先喝口星巴克咖啡提提神,别总是有气无力。”

    米乐接着说:“任何一家上市公司,无论它的业绩如何辉煌,股价还是会跟随大市起起落落,它的股价波动可能跟业绩无关,但不能说毫无影响。至少它影响到股东持股的账面价值。”

    她提醒大家,当纳斯达克指数与其他指数脱钩,自个儿创出新高时,已经出现“长短竿现象”。在纳斯达克股市上市的星巴克,股价却未跟随大盘飙升,说明这只股票已经滞涨。它既然缺乏上升的动力,一旦大盘下挫,也必然无法幸免,甚至有可能跌得更加凌厉。

    她果断的说:“没跟上大盘脚步的星巴克,已经是一只弱势股,如果继续留仓,便已经违背了我们只选强中强的投资原则,那就是灾难的开始了。要知道,‘该断不断,反受其乱。’所以这只股票不能留!”

    高松听完米乐的分析,暗自佩服她的机灵聪颖。她用极短的时间就掌握了投资老手数十年才能弄清楚的概念,说明她又聪明又用心。

    他说:“米乐说得有道理,不只星巴克不能留,其他股票也暂时不能碰。不要忘记,保持现金也是一种投资策略。许多人都闲不住,以为一定要买点什么股票才叫做投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投资悲剧。”

    米乐深表同意。

    “是的,清仓也是一种投资态度。当股市经历一场暴跌之后,许多人都会感叹,要是现在持有现金该多好!可惜手头的现金都已用尽,再也没有余钱可以增持股票了。我们要明白,当股价进入‘换季大平卖’时,现金就是王。”

    她还认为,既然股市已露出下跌的征兆,卖空股指也是明智的投资策略。

    最后大家都接受米乐和高松的意见。高松赶紧出清手头的星巴克股票,保持空仓。但另一方面,却卖空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等待市场暴跌。

    果不其然,当大盘在该年3月中掉头猛跌时,星巴克的股价也节节败退,在三个多月内跌了超过20%的幅度,远远超越同期间纳斯达克约11%的跌幅。而股指的暴跌,更为他们带来可观的盈利,将他们的投资回报率迅速推高到270%。

    她的准确判断,使蚂蚁兵团不只没在这场剧跌中吃亏,还取得可观的回报,大家都额手称庆。

    她另一个成功的预测是2018年12月底。

    当年圣诞节前后,道琼斯、标准普尔和纳斯达克这三大指数都深度下跌,甚至远远低于3月份的底价,创出全年的最底水平。

    但是米乐却发觉,星巴克并没有跟随纳斯达克指数猛跌。自当年6月底这只股票从低处反弹之后,便再也没有出现更低的价格。到了当年12月,它已站在3月份的高点附近,与大盘形成南辕北辙的相反走势。

    这说明,星巴克已经从之前的弱势股摇身一变,超越群伦,成为一只强势股。它既然拒绝跟随大盘下探新低,便极有可能在大盘回升时带头飙升,作出优于大盘的表现,这也符合高松“狼王理论”的选股方针。

    米乐称自己的观察为“急先锋理论”。对她来说,买进“急先锋”的股票最为稳妥,因为它的涨势会更为勇猛,但回调空间很小,几乎不足为虑。这种股票的安全性较高。

    她的“急先锋理论”,同高松的“狼王理论”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狼王理论”是要买进行业中最强的股票,而“急先锋理论”则在于买进涨势先于大盘的股票。两者相辅相成,可能都会给出同一个答案。

    由于她已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在前,所以当她断定2018年年底就是买进星巴克的良好机会时,大家都毫无异议的表示赞同。当时投资比赛已经结束,但大家意犹未尽,所以高松果敢的将大部分资金都放进这只股票。

    事后证明,她的观察准确不误。单单这只股票就为他们创造了可观的盈利。

    她也发现了一个同“急先锋理论”完全相反的理论。

    她观察到,当大盘正义无反顾的向上攀升时,也有许多股票由于个别的因素不升反跌。在一片热闹沸腾的市场上,走势却与大盘完全脱节,像张开了降落伞的伞兵,徐徐滑落,毫无上升的意愿,让持股者捶胸顿足。

    持股者只能慨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恨自己眼光太差,选错股票,押错了宝,落得徒呼负负。

    即使是在一片大好的超级大牛市,这类股票也所在多有。它们就像临阵脱逃的兵士,不跟随大队前进。米乐称这个理论为“逃兵理论”。

    当美国股市在2019年全速腾升时,美国通用电气的股价,却同大盘的走势背道而行,不断下探新低,节节败退,像挨了一针的大气球,从高空徐徐飘落。事实上,这只股票打从2017年初开始,便已经进入一个漫长的下跌周期,整整三年都还没结束。股价从当初的30.50美元左右,下跌到5.50左右的低价,缩水约82%。

    这只股票的表现,完全与米乐的“逃兵理论”相符。这让她有所警惕,知道在选股时必须张大眼睛,明察秋毫,千万不能选到这种“逃兵股”,否则下场会非常可悲。

    她把这只股票作为案例,拿出来同大家讨论时,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想不到在一个大牛市的黄金时代,仍然有这类疲软不堪的股票。可见得选股是投资成败的关键,不可视同儿戏。一旦深度套牢,可能翻身无望。

    鲁晴说:“我们向来都以为抱着一只下跌的股票,只要时间够长,还是有希望看到它浮上水面的。现在看来,这真是不折不扣的投资盲点。可惜不知已经有多少人葬身其中!”

    米乐说:“船已漏水,我们还能期望它把我们载到对岸吗?”

    在2019年1月初,她观察到中国的三只主要股票指数互相背离。她觉得这应该是中国股市的一个阶段性转捩点。

    当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都双双滑跌到一个新低点,较10月份的底部更低时,沪深300指数却没有随波逐流,反而站稳在10月份的谷底。两者互相抗衡,“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她将这个现象命名为“长短脚理论”。

    她观察到,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当走势较弱的指数止跌回升时,整体股市便会转头上扬,为另一波升势掀开序幕。

    事实也正如她所预料那样,中国股市在2019年1月初终于走出谷底,出现180度的回转,展开一波靓丽的行情,在短短3个多月内便腾升了接近35%的幅度。

    在这段升幅中,许多个股的表现比大盘还要杰出。例如海信家电,便从2019年初的6.6元,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飙升到15.39元,涨幅高达133%。刚好这只股在当年1月并没有跟随大盘下跌到新低水平,基本上也同米乐的“急先锋理论”相符。

    她庆幸自己决定加入这个投资团队,让她不得不大费周章的去寻找市场规律,结果皇天不负苦心人,让她找到了不少可靠的市场信号,丰富了她对股市的认识,为自己的投资生涯打下了巩固的基础。

    她相信天道酬勤,想要在股票市场取得辉煌的成果,便须勇于探索,努力不懈。任何一个辛勤耕耘的人,都会得到他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