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女股神 » 第13章 蚂蚁兵团

第13章 蚂蚁兵团

    毕业舞会次日,米乐便跑到鲁晴和元月华合住的宿舍开会。

    这将是他们这几个中国留学生在费城的最后一次聚首。第二天中午,简修文便将带着鲁晴飞返上海,应父母之命在短期内完婚。这也是他们所共组的投资团队——蚂蚁兵团的最后一次会议。

    到沃顿商学院的第一年,迫不及待想精通股票投资技术的米乐便加入了投资俱乐部,同许多对证券市场抱有热情的中国同学建立密切的交往。

    沃顿许多校友在华尔街叱诧风云的故事,让她备受鼓舞,再加上师长的激励,加强了她对证券市场的兴趣。

    到了第二年,投资俱乐部争取到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赞助20万美元的奖金,遂举办了一个为期九个月的校内股票投资比赛。米乐便和这班中国同学以“蚂蚁兵团”的队名参赛。

    比赛规定,每队参赛者必须筹集10万美元的资金作为股本,分别成立投资小组,闯入美国股市去磕磕绊绊。

    当时报名参赛的共有21个团队。在每个季度结束时,投资俱乐部都会公布各队的投资回报率和整体排名。

    讲授投资学的约翰森教授,在鼓励学生尝试股票投资方面,比其他教授都来得积极。他说自己前前后后已培养了不少杰出的投资高手,一些著名基金管理公司的操盘手,就是出自他的门下。

    可大多数学生却很怀疑,他的投资学枯燥无味,理论比石头还硬。他授课固然认真,可是大家都听得无精打采。这样的课程如何能培养出操盘奇才?

    但大家也不得不承认,他就是华尔街的超级推销员,不断鼓动如簧之舌,把这个全球最大的投资乐园积极推销给每一个对财富充满幻想的学生。他有一箩筐的华尔街故事,煽动力又强,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应该说,是他的大力鼓吹,将学生一个个推进市场,激发了部分悟性较高的学生,才让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出类拔萃的投资高手。

    约翰森相信,当学生真正投入资金买卖股票,就会明白投资的真谛,而不只是纸上谈兵。

    他说:“当你提枪冲入战地,面对连天的炮火和冲着你而来的敌人,就会从童子军变成真正的军人。”

    但他鼓励学生进入股市投资,也引来诸多非议。有些卫道之士便认为,把经验未丰的学生带进股市,就像把未经训练的新兵推进战场,只会让他们成为炮灰,并非一件值得鼓励的事。

    他的辩护是:“人人都想游到宝岛的彼岸去寻宝,但是有几人熟悉水性?看到这么多人溺水而亡,我的恻隐之心驱使我去教导更多人学会游泳技术。如想游到彼岸,先须跳进水里,从学习站水开始。”

    毫无疑问,股市满地都是金子,也处处都是地雷,看似唾手可得,可是又步步惊心,让人意乱神迷。但无论是谁,只要进入股海,面对惊涛骇浪,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如何确保生存,其次才是争取最大的投资回报。

    面对严峻的考验,市场菜鸟和投资高手的差别也就毕露无遗。正如股神华伦巴菲特所说:“潮退时,你就会知道谁在裸泳。”

    金融硕士班当然没有承诺要将每个学生都训练成股市操盘高手,也没有任何学术机构敢作出这个承诺,因为理论和实践根本无法划上等号。

    这就是为什么一切投资机构的免责声明都写得清清楚楚:过去的辉煌纪录,无法作为未来盈利的保证。这表示,市场风险难以逆料,无人敢拍胸膛打包票。

    沃顿商学院的学生都知道,他们的学院确实出了不少投资大师。股神华伦·巴菲特曾经在这里上过学,而另一个投资界超级巨星彼得·林奇便是从这里毕业。有许多投资基金创办人、管理人、操盘手,都出自这所全美历史最悠久的商学院。

    米乐便是被这股强大的吸引力所逮住而跑到这里来修读硕士课程的。她相信,沃顿商学院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针,将能引导她快速成长,成为一个精炼的投资专才。

    当时美国股市仍处于大牛市的鼎盛时期,三大指数动不动就突破新高,只要在选股和选时两方面不出现太大的差错,进场买卖股票的风险不算太大,要在市场牟利已经像探囊取物那样轻而易举。

    但约翰森教授警告:“看到万马奔腾,以为匹匹都是好马,那就大错特错了。不费心思盲目投资的风险,同在悬崖跳舞的风险是一个道理。”

    一旦进场买卖,各个投资组合经历跌宕起伏,各自的表现便天差地别。有的组合旗开得胜,稳扎稳打,越战越勇,一路领先。有的则在短短几个月内便把股本输光,从此就跟美国有史以来最辉煌的超级大牛市无缘。

    九个月下来,参赛的组合当中,三组以爆仓出场,五组主动退赛,三组蒙受亏损,只有十组保持盈利,奋战到底。

    蚂蚁兵团一开始便遥遥领先,每个月都刷出不俗的成绩,最后以465%的回报率超越其他团队,成为这场比赛的冠军。

    这个团队的召集人是高松,成员是米乐、鲁晴、简修文、厉德勤、元月华和吕刚,他们戏称“蚂蚁七兵”。

    在为团队取名时,大家都煞费心机,经历一场周详的考虑。

    高松认为,名字必须具有象征意义,以反映团队的投资方针,而且也要起到警惕和约束的作用。

    他说:“投资最不能少的就是自律精神,尤其是在面对险情时,更要当机立断,保住元气。我们必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才不会能被市场拉着鼻子走。”

    元月华建议取名“扬子江1号”,因为除了鲁晴是广州人之外,其他六人都来自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大家“共饮长江水”。但广义而言,鲁晴也是江南人。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把他们串连在一起。元月华来自湖南岳阳,厉德勤来自湖北武汉,居于长江中游。吕刚和高松都来自江苏,前者是南京人,后者是扬州人。简修文和米乐则来自上海。他们都居于长江下游。

    元月华一提出这个名称,吕刚便笑到几乎跌下椅子。

    “哎呀我的妈呀!失敬了,原来你就是失踪多年的‘长江1号’!你知道这是抗战时期一名重庆间谍的代号吗?这下可好,我们要不就是等中央情报局找上门来,要不就是等红色特工来暗杀。现在就可以开始写遗嘱了。”

    吕刚这样挖苦他的女友,厉德勤当然不能坐视不理。

    “你怎么就像只缩头乌龟?这也好怕?那是民国哪年的事了?亏你还能这么联想。这个名称不好就另外想呗,干嘛要死要活的?我建议的名称是‘金银岛寻宝团’。我觉得我们就是来美国股市寻宝的冒险家。”

    高松说:“‘金银岛’听来不错,但还欠缺一点谦卑。谦卑能起到自律的作用,遏制我们不要冒进犯险。”

    简修文提议的名称是“青蛙投资小组”,理由是青蛙小巧干练,弹跳自若,反应敏捷,应该能够应付市场难以预料的冲击。

    鲁晴建议取名“蜂鸟特攻队”,因为蜂鸟能够前后左右自由飞翔,而且还能在空中悬停,灵活自如,人称“神鸟”。如此灵活的身手,应该能够在投资的领域里所向披靡。

    米乐则建议取名“蚂蚁兵团”。她认为他们这伙人应该要像蚂蚁那样,自知体积、力量和胃口极小,势单力薄,要能够知足,只求每回都在市场上咬一口就走。

    她解释:“太厚太重的肥肉,小小的蚂蚁根本咬不动,我们就是要知道自己的短板,野心不能太大。”

    吕刚说:“这名字好,蚂蚁最不起眼,但是无孔不入,可以杀他个措手不及。”

    大家也都觉得这个名字确实够渺小,一致赞成。

    他们定下原则,要奉守《孙子兵法》“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精神,进可攻,退可守,不墨守成规,保持战斗力,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要达到这个目的,便不能太过冒进。他们总是提醒自己,所冒的风险越小,存活的能力就越强。所以他们尽量选择在股票回调的时候进场,避免因抢高而深度套牢,结果冒上巨大的风险。但是如果买对股票,也要“咬住青山不放松”。

    蚂蚁兵团最大的金主是简修文。他向家里要了5万美元,入资成为占股50%的大股东。其次是高松,投入2万5000美元,占股25%。其他五位投资人各出资5000美元。大家凑足10万美元的资金,就开始在美国股市杀进杀出。

    高松是团队的灵魂人物,由他负责操盘。他凭着自己在美国投资银行工作两年的一点投资经验,以及从书本和媒体上所得到的知识,再加上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判断力,很负责任的进行交易,谨慎把关。他所做的投资决定,大多拿捏稳妥,很少失误。大家都信赖他的能力,所以从不质疑他的决定。

    米乐则负责研究美国三大股票指数的波动,以确定大盘的方向。她认为三大指数的联动关系,充满玄机,也提供了许多值得重视的信息。她非常关注总体经济与股市的关系,尤其是央行利率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她的任务是要在股市峰回路转之前及时提出警告,确保团队免于掉入泥沼。

    但由于她的市场经验尚浅,所以高松对她的分析总是抱着三分怀疑,经常给她出点难题,以激发她深入探讨,避免因过于武断而误踩地雷。

    鲁晴和简修文则通过雅虎财经、彭博社以及其他免费的投资平台,筛选出一些具有投资潜能的股票,追踪它们的动向,以分担高松在选股方面的重任。

    而其他三个组员的工作较为轻松。他们的任务是通过传媒大量收集可靠的市场信息,以供团队参考。

    米乐原本是一个“股盲”,来美国之前从未接触过股票。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她广泛涉猎《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商业周刊》等商业媒体,认真阅读投资名家的著作,又做了大量的功课。

    她列出了一张书单,务必要在短期内把几位大师级投资家的著作读个通透,这些大师包括股神华伦·巴菲特、著名的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共同基金投资之神彼得·林奇、对中国市场情有独钟的吉姆·罗杰斯、技术派先驱威廉·江恩、神奇股票大炒家杰西·里弗摩尔等人。

    但并非每本投资书籍都是开卷有益。有的书太过生硬,读起来索然无味,她这个金融硕士生怎么读也没读懂。有的又非常幼稚,令她哭笑不得。

    由于每位投资大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的投资主张有时会互相矛盾,她必须自行判断。乔治·索罗斯的投资手法,在彼得·林奇看来可能是最要不得的鲁莽之举,而彼得·林奇的一些投资方法,又可能是华伦·巴菲特最引以为戒的险招。

    她将彼得·林奇的三部著作列为优先,最先阅读的便是他的LearnToEarn,中译为《学以致富》。

    先从这位投资界大神下手,一方面是因为他是沃顿的校友,学弟学妹们都对他仰慕有加,另一方面是他在华尔街这个人才辈出的市场上大显身手,创造了辉煌的投资记录,至今仍像神话那样为人津津乐道。

    他在13年内将麦哲伦基金从2000万美元的起点,增长到140亿美元的巨无霸规模,年均复利回报率达29%。这样的成绩单,让许多投资大师都自叹不如。

    须知市场动荡起伏,要连续保持13年的胜绩谈何容易?即使是对冲基金牛人索罗斯或强调价值投资的股神华伦·巴菲特也做不到。正是他的传奇故事,使米乐对他倍感兴趣。

    可是把彼得·林奇这本书读来读去,只知道他只建议读者去购买共同基金,投资妙方一个也没透露。

    她告诉鲁晴:“这个人真是吃饱了撑,讲了一大萝浅显的大道理,可是对一个想学习投资技巧的人一点帮助都没有。真不敢想象,一位响当当的基金操盘手,讲来讲去都是我们自己都能默写出来的投资准则。”

    鲁晴说:“他是要告诉你,星巴克是一只餐饮股。”

    “对,他还发现,原来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都是餐饮股。”

    “啊,这真是个很大的发现咯!”

    彼得·林奇确实很中肯的开出了许多连小孩都知道的投资铁律。例如,别在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投资;必须量入为出;不要在俱乐部听到一点投资意见就照单全收;刻苦耐劳和理智永远都会带来回报。

    米乐说:“这好比告诉你,马路如虎口,过马路时必须左看右看。读完全书,才知道作者真是老婆心切,怕你不知道怎么过马路。”

    鲁晴长叹一声:“也就是说,别出门就没风险,不买股票就保证不亏钱。他又凭什么认定,购买共同基金就没风险?那他写三本关于投资的著作干嘛?这不是误导众生吗?”

    虽然不是每本书都能让她得益,但多读也能激发她多方思考,有时也让她有所感悟。以杰西·里弗摩尔为原型的《股票作手回忆录》便提供了不少市场知识和启示。

    当然,彼得·林奇也并非一无是处。他勤奋、专精、锲而不舍,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周工作六天,这种专业精神,确实让她大受感动。

    所谓勤能补拙,她给予团队的一系列报告,都是认真工作的成果,事后都证明她对大盘的预判基本上并未偏离现实太远。虽非百分之百准确,但失误的概率偏低,这对一个新手来说,已经非常难得。如果说高松是主帅,她就像个参谋长,在运筹帷幄方面离不了她。两人合作无间,才将蚂蚁兵团的投资成绩推上榜首。

    高松给蚂蚁兵团定下的另一个基本战略,就是在股市回调时买进抗跌能力较强的股票。理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强者自能在跌势中展现浮力,安然躲过市场凌厉的杀跌威力,在狂澜中力争上游。

    他认为,投资者的通病是选择那些涨幅还没跟上的个股,以为这些个股会有一波补涨的行情,让他们有机会迎头赶上。这其实是个要不得的理念。

    他解释:“弱者就是弱者,市场怎么上涨,还是强者领先。一个金牌奥运选手,自然能够囊括金牌,因为他们具备金牌选手的素质。把宝押在跟金牌无缘的选手身上并非明智之举。所谓选股,就是选有金牌素质的股票。”

    基于这个原则,他会热衷于买进行业中最强势的个股。他认为,行业中的龙头股,就会一直带领整个行业走完牛市。

    经过实盘操作,证明这套理论非常管用。大家都好奇他这套理论从何而来,他说这是他个人的观察。

    厉德勤说:“那就叫‘高松理论’吧。”

    高松说:“不要夜郎自大,我可没那么伟大。这套理论也不是我的发明,相信许多投资大师都会这么考虑。”

    吕刚问:“那叫‘领头羊理论’该没问题吧?”

    “股票投资就应该避开羊群心理。”高松说:“在股市这个盛大的草原,羊群注定要成为狼群的腹中之物。我宁愿称它为‘狼王理论’。从事股票投资,就应该向狼王学习。”

    开口唐诗闭口宋词的元月华说:“射人先射马,选股选狼王。”

    高松点头说:“对了,就是这个意思。”

    吕刚又问:“奉守‘狼王理论’,会不会变成‘狼心狗肺’?”

    “别人都不会,”厉德勤说:“你会不会就很难担保。”

    这个投资策略,就是要避免误选一些体质脆弱的股票,以免遭受长期套牢之苦。他们通过实践,觉得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选股方法。大家都庆幸,由于高松的一点觉悟,他们找到了一套可以倚重的投资策略。

    这个非专业的投资团队,九个月来在华尔街横冲直撞,有得有失,有喜有忧。虽然偶尔遭受挫折,但都无伤大雅,最后安全过关。

    他们每个月都举办一次聚餐会,庆祝他们在市场上有所斩获。

    当他们互碰酒杯时,都会说这一餐要感谢某某股票,它带来了多少多少的盈利。最后还要感谢华尔街,它开出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畅行无阻的走向提款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