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凡人回忆录 » 第十一章 兄弟姐妹们和各种儿时娱乐

第十一章 兄弟姐妹们和各种儿时娱乐

    老家这有句俗语,叫隔锅饭香,意思是吃自己家做的饭菜,感觉普普通通,但是吃别人家做的饭菜,就会觉得特别香。

    对于这个俗语,我表示认同。我住在爷爷家那三年,经常会去大伯家吃饭,大伯母会烧稀饭,有时候我就去他家蹭一顿,每次吃到大伯母的稀饭,我都觉得特别香,觉得自己家的稀饭咋那么难吃。

    其实我自己家那个不叫稀饭,叫泡饭,是头一天晚上剩下来的饭,第二天早上用开水煮一下再吃,里面的米还和头一天晚上状态差不多,水分也吸收不进去,口感不好吃,小时候吃了太多泡饭,所以泡饭是我最不爱吃的。而大伯母做的那是真正的稀饭,是从生米开始,放很多水煮成的稀饭,水和米融合在一起,口味很香糯。所以每次大伯家烧稀饭,只要能蹭,我都会去蹭一顿。

    为什么我会经常去大伯家蹭饭呢?因为我自己的父母每天都要上班,他们上班的地方很远,所以早出晚归,天天见不到人。那时候的老爸上班还比较近,上班距离大概是四五公里吧,骑个车很快就到了。老爸这时候刚刚调回南京的汽车厂,所以他还比较老实,每天按时上下班打卡,不像后面变成老油条,就经常早退。而老妈就比较辛苦,这时候他的食品公司搬到了离城市比较近的地方,但上班地点依然还在南京城北,我们家却住在城南,所以她每天五点钟就出发,坐公交车去上班了,回来的时候也非常晚,这种通勤时间在那个年代还是比较少见的。

    而我每天上学的时间是上午七点半到下午五点半,所以我到家的时候父母常常还没回来呢。

    像我这种孩子,在那个年代也不少,很多这样的孩子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但我并不是,我吃的饭比百家饭少了个数量级,常吃的也就两家,大部分是跟着爷爷奶奶吃个饭,偶尔到大伯家蹭个饭,这两家是我主要的蹭饭点,三叔工作很忙,家里经营的也不太好,所以一般不会去他家蹭饭的,不过好像蹭过一两次饭,记不清了。四叔则是比较年轻,还比较爱玩,加上后来出了不该出的事情,所以好像没怎么蹭到过四叔的饭。

    我对大伯家的印象最深。大伯也是天天忙工作,不着家,家里主要靠大伯母张罗。大伯母也上班的,因为大伯的关系,给她在环卫所找的临时工做,所以大伯母也非常辛苦,只是不用朝九晚五按时上班,而是一大早出门,中午前回家。所以大伯母在家里照顾孩子的时间稍微多一点。大伯母喜欢养猫,她家的猫很厉害,每天都会在外面抓麻雀,而且几乎天天都能抓到,我们经常在门口玩着玩着,就看见那只猫叼着一只麻雀,到角落里吃,很有意思。

    在大伯家蹭饭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和我关系最好的弟弟玩。

    这个弟弟和我同龄,按照阴历来说,我比他早一年,但是按照阳历来说,我们同年,那其实也就是同龄人,所以在一起有很多共同话题。不管是看动画片,还是玩玩具,我们爱好都比较类似,能玩到一起去。而我的另外两个弟弟和我们年龄差的就多了,至少比我们小四五岁,很难有共同语言,三弟还经常能见面,四弟因为家里的事情,一般在他母亲家生活,见面的机会不多。

    在南湖老家生活的第一年,一大家子人还在一起吃过年夜饭,那次年夜饭在一起拍了照片,吃完年夜饭的时候,三弟四弟打架,结果把三弟打出了个肩膀习惯性脱臼,也是挺搞笑的。后面好像一大家子基本上就没有在一起吃过饭了。

    大伯家还有个姐姐,那时候的姐姐学习成绩特别好,是整个家族的模范小孩,也是弟弟们的崇拜目标,但是因为是女孩,所以共同话题并不多。

    回忆一下兄弟姐们们在一起玩的各种项目吧,这些项目在现在看起来好傻的。

    最早玩的是弹球,也叫弹子,就是玻璃珠,里面有各种花花绿绿的纹路。玩的时候把弹球放在地面上,划了线就开始弹,规则有点像今天的冰壶,都是把对方的弹球弹出圈就算赢。那时候我的弹球特别多,因为老爸给我买了个跳棋,跳棋的子就是弹球,结果父母没时间和我玩跳棋,我就把跳棋里的弹球拿出来在地上弹。

    后来又流行过玩陀螺,就是那种长得像葫芦一样的陀螺,中间有个槽,是用来让你抽它的。用汽车发动机上拆下来的皮带纤维,加上一根小木棍,就能组成一个鞭子,用这个鞭子抽陀螺,陀螺就会越转越快,这也是当时非常流行的项目,湖边少有的一块水泥地上,全是玩陀螺的小孩。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门口经常会有小摊贩,卖一种叫做洋画的东西,其实就是彩色印刷的大卡纸,上面一格一格的小画画,有变形金刚的,有圣斗士星矢,还有水浒的,各种题材,用剪刀剪下来就成了一张张的小卡纸。不同的孩子买的洋画题材不同,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把洋画放在地上,用拍翻的方式来赌,赢了的就可以把对方的洋画拿走,为了这个娱乐,我跪在地上磨穿了好几条裤子,被老妈好一顿打。

    那个时候,过年还能放烟火的,每到过年的时候小孩子们就会聚在一起玩烟火,只是花样比较少,最常见的就是小鞭炮。因为那时候的物资匮乏,鞭炮也是很贵的,除了大年三十父母放掉一串之外,其他的鞭炮买来,都会拆掉,拆成一小支一小支的,一个个点燃听响声。

    记得有一年过年的时候,老爸为了方便我点鞭炮,给我燃了一炷香,因为香可以燃烧很长时间,方便我拿在手上去点鞭炮玩的,鞭炮则全部揣在口袋里,于是我拿着这柱香,揣了满满一口袋鞭炮,屁颠儿屁颠儿跑去前面和弟弟们玩儿了。结果不知怎么的,我有点犯傻,我把点燃的那柱香也揣进口袋里了,真是倒霉催的,到最后,居然把我口袋里的一大堆鞭炮全点炸了。按我弟弟们的回忆,他们听见我身上发出劈里啪啦爆炸的声音,但却没有看见是什么在爆炸,直到靠近我,看见我那被炸穿的棉袄,才意识到是我口袋里的鞭炮爆炸了,我的棉袄也被炸穿了,当时的场面实在太搞笑。不用说了,回家又是一顿好打。

    小时候还有一种专门给小孩子准备的小三轮车,铁做的,脚踏板在前轮上,这种小三轮车只能给10岁以前的小孩子玩,我不记得那个小三轮车是我二弟的,还是三弟的,又或者是哪个邻居的,但是我挺喜欢踩那个小三轮车的,虽然我当时好像已经不小了哈哈。

    后来,玩具渐渐升级,因为我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特别好,总是第一名,还做了学习委员,中队长,所以父亲特别高兴,带我到新街口,花了18元人民币,买了一个变形金刚里的挖土机。别看只有18元,这可是老爸半个月的工资,老爸在我身上真是舍得花钱,后面还会有更多的事实证明这一点。相比老爸,我在女儿的娱乐上,花钱的比例就小了很多,在给小孩娱乐花钱这个问题上,我远远不如我爸。

    我非常喜欢这个变形金刚玩具,对这个玩具的印象极其深刻,连价格都记得特别清楚,卖变形金刚的柜台是什么模样我也记得,一长排商场常用的玻璃柜台,里面放满了各种各样的变形金刚,这事儿可过去了三十多年了。

    这是我这辈子拥有的唯一的、正版的变形金刚,铲土机。后来经过多次搬家我也一直留着,一直留到我女儿出生,还给她玩过。我玩玩具还是非常省的,一般不太会玩坏。很多玩具都留到了女儿出生,可惜的是,后来女儿的衣服越来越多,找不到地方放了,只能从我的玩具橱窗想办法,于是我的各类玩具就全部都被扔掉了,换成了放女儿的衣服。

    说到变形金刚了,就顺便说说当年的电视吧。当年我们家的电视是个黑白色的,叫雪松牌还是啥的,是母亲从栖霞带过来的,住在爷爷老宅的时候,放在房间后面的一个角落,这个黑白电视就是我当年与世界交流的唯一窗口,最早迈克尔杰克逊的MTV好像就是这时候看到的。那时候最早的动画片是聪明的一休,后来还有希瑞公主,恐龙特急克赛号,一群小猫开飞船之类的儿童节目,也很好看,我当时喜欢到巷子前面一个女同学家,就是为了看她家的彩色电视机,那时候电视上会放聪明的一休。不过这些动画片还谈不上现象级,当年的现象级动画,只能是变形金刚,变形金刚可谓是超级火,家家户户的小孩都看这个。总之这部动画片太牛逼了,简直把当时的小孩子们都看傻了。

    自从有了一个正版的变形金刚,我就成了湖边最靓的仔。不过过了几年,家里的兄弟们也都买了新的变形金刚,还越买越大,玩具也各种翻新,我也开始买各种类似的玩具,但没有再买过新的正版变形金刚了。

    既然刚刚聊到了学习,就简单说一说我在学校的经历吧。

    我在南湖边住了三年,所以在这里也上了三年的学。学校就在巷子口,位于大路的左边,我每天自己背着书包,从湖边的小巷一直走到巷子的尽头,走上马路,左拐进学校。

    现在看来,湖边到马路边距离好近哦,最多不超过五百米,但是在我小时候看来,这条巷子好长好长,每天上学放学都像长征一样。

    第一年是上学校的学前班,学前班的教室,是在操场的对面,一排老房子里,都是平房,也比较偏僻,而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楼,是马路边的楼房。

    上了一年学前班,打好基础之后,我正式的进入小学一年级。这时候的我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第一名,不过可能是我组织纪律性不好,所以班主任给我整了个学习委员,而不是班长。悄悄说一句,缺乏组织纪律性这个缺点,伴随了我一辈子。不过当时觉得,学习委员也不错啊,手臂上可以戴上两道杠,给我自信满满,买变形金刚好像就是戴上两道杠的奖励。

    学校的操场是泥土的,平时沙尘飞扬,下雨时泥泞不堪。操场边有几个很高的爬杆,因为我比较轻,我每次都能爬到杆顶,所以我很爱玩爬杆。现在看来,这个杆差不多只有三四米高,但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杆得有十几米吧?果然小孩子的眼光里,什么都显得大。

    上学的过程,就是每天一早晨会,升旗仪式,然后到班里上课,这在全中国都一样,没什么可说的。

    我这个人性格一直比较内向,朋友不多,体育课最喜欢的项目,就是看着那些大孩子们集体跳长绳,两个人拿着长绳的两端旋转,大孩子们一个个的排着队从长绳中穿越过去,一个接一个,非常有节奏感,当时的我觉得好牛逼啊,怎么能这么帅?可惜我自己没什么机会去跳,仅有的几次机会,让我去跳的时候,犯傻不敢跳,怕跳不好,我胆子太小了。

    虽然是在那个年代,但是父母也考虑到开发我的爱好问题了,所以父母把我送到南湖对面的少年文化宫里去学画画。那个少年文化宫离家可真有点远,和我家隔湖相望,就算到了现在,骑车过去也得至少十分钟,走一趟要半个多小时。第一次去画画班上课,是父母带我去的,后面全是我一个人走,一年级二年级的我,就这样背着小画板,一个人走路去少年文化宫,也不知道我父母怎么放心得下的。换做今天,我女儿就是上了高中,我也天天接送,果然时代变了,小孩子越来越精贵。

    学画画对我一生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我发现我挺喜欢画画的,和美术相关的东西我也喜欢,只是很遗憾没什么机会去从事相关的行业。

    就这样,我在南湖的爷爷家里度过了小学的一年级和二年级,这时候,家里又一次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而我也要离开生活了三年的爷爷老宅了。

    有个挺重要的点,人是一定要学会适应新环境的,后面我转学的时候,就面临一次全新的环境适应。而在我之前,老爸调动工作的时候,也早已需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了,老爸是怎么应对新环境,新同事的?虽然我了解的也不多,但我感觉他做的比我强多了,他在新单位,混的比我在新学校要好得多。

    后面几期的主题,都是关于适应新环境的内容,休息一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