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一品军师:诸葛亮他跳槽了 » 015、曹操不屠徐州了

015、曹操不屠徐州了

    “多亏小先生特意地前来相劝,否则曹某现今岂不是犯了大错?”板起脸来,曹操礼貌而不失生疏,“小先生受惊否?——军中简陋,曹某先替小先生暂安一处,还请小先生歇息去罢!辙军这事过于重大,曹某还得细想一番,回头再给你答复,可好?”

    “多谢将军。”诸葛亮感激不已,“多谢将军,敢不从命。”

    之后,曹操叫来两名亲兵,安排诸葛亮和周瑜前去一座军帐歇息。

    诸葛亮和周瑜一前一后,相继地退下。

    接着,诸葛亮和周瑜在一座军帐里与大元、二元重逢。

    四个人暂时地安顿帐内,静候佳音。

    第一天,诸葛亮一行人不敢四处地打探,乖乖地留在帐中。

    第二天,待到一名送饭的曹兵前来,大元提出想要出帐瞧上一瞧,顿被那名曹兵给拒绝——诸葛亮一行人毫不意外地发现自己被变相地困住了!

    第三天,又到那名送饭的曹兵前来,大元借机道歉,二元则顺势地探了一探那名曹兵的口风——那名曹兵明里和大元、二元称兄道弟,暗地则警惕他们,生怕他们会带人逃跑!

    第四天,大元和二元略显焦躁,而诸葛亮和周瑜却气定神闲——甚至,周瑜还会温声地安抚大元和二元!

    第五天,诸葛亮和周瑜本本分分地,安静地吃吃喝喝睡睡,而大元和二元,则悄悄地偷溜了出去。

    就这样,又过了三天。

    等到第九天,曹军终于有所变动——

    耳听那名送饭的曹兵说,他们即将辙离了!

    辙离了。

    曹兵辙离了。

    ……曹操不屠徐州了!

    曹操……

    曹操他竟然不屠徐州了。

    曹操他竟然真的不屠徐州了!

    这天,从帐内的缝隙亲眼地见到曹兵们收拾行装的忙碌情景,诸葛亮怔了半晌,各种滋味涌上心头,最后化成一抹复杂的表情,一言不发——

    随后,他找来笔墨与布帛,龙飞凤舞地写上几行大字。

    周瑜亦沉默,不知在想些甚么。

    见罢,大元和二元交换了彼此的目光,轻轻地点了点头。

    大元上前,不失时机地道:“小先生,可否启程了呢?”

    “嗯?”诸葛亮回过神来,眨了眨眼。

    大元道:“小先生,他们都不进攻徐州了,咱们也该北上了罢?”

    诸葛亮迟疑了片刻,问道:“咱们能离开?”

    大元自负道:“只要小先生愿意,何愁不能离开?”

    诸葛亮一愣,饶有兴趣地看了一看大元。

    大元脸色微红,却坚持道:“小先生,是否该离开了?”

    诸葛亮起身,嗯了一声,回道:“只要你们能带小子离开,小子便去北上。”

    大元大喜,应道:“没问题,没问题。”

    说罢,大元从帐内一角取出两套曹兵服饰,递给诸葛亮和周瑜,并示意他们穿上。

    然后,大元和二元也拿出相应的曹兵服,麻利地穿好。

    诸葛亮:“……”

    周瑜:“……”

    盯着大元和二元毫不生疏的动作,诸葛亮不由地抽了抽嘴:看来他们应该经常做这种事啊?

    一如大元所想,当他们伪装成曹兵之后,没人及时地留意他们的动向。

    就这样,在曹兵们忙不迭地整军辙退时,诸葛亮一行人轻装上阵地离开曹营,直奔北方。

    而曹操得知诸葛亮一行人离开时,已是隔天以后了。

    当曹操听到一名曹兵满脸羞愧说诸葛小先生不在营中,顿时一愣,没来由地生出一股失落和愤怒。

    好个诸葛小儿,竟敢……竟敢……

    重重地吸气,曹操也说不上来他到底在气甚么。

    兖州,任城郊外。

    曹营主帐,一片安静。

    望着曹操后知觉的愤怒模样,一名曹军将领拱了拱手,劝道:“主公,那人不过一小儿也,何必放在心上?——您若应许,仁现在便带兵将徐州拿下!”

    言罢,那名曹将转过身去,作势要离开。

    “子孝,且慢。”曹操连忙地叫住那名曹将,“取徐一事,自当徐徐图之——这都到了任城,你还想去哪儿?”

    脸上露出一副懊恼的神情,那名曹将立即停下了脚步,怒道:“任城又如何?——只要主公允许,仁即刻就能再返徐州一趟!”

    那名曹将相当年轻,体格魁梧,身姿挺拔,二十五岁,小麦肤色,八字胡须,须密且长,长相略微地老成,穿有一套中等品质的深灰色盔帽和铠甲,目光如炬,明明一脸冷静慎重的模样,行为举止却毛毛躁躁。

    那名曹将不是别人,正是曹操的族弟:曹仁,字子孝!

    “急个甚么?——徐州那边应该已经听过了吾等进攻的风声,难道他们就不会有所准备么?……咱们已然失去先机。”瞥了一眼一言不发的低头曹兵,曹操若有所思地说,“你怎地还不退下?”

    那个曹兵战战兢兢,从袖里取出一方布帛,结结巴巴道:“诸葛小先生离开之后,留下一封书信……”

    “哦?”曹操挑了挑眉,心中一动,“快快递来。”

    于是,那个曹兵将布帛递给曹操。

    递完布帛之后,那个曹兵乖乖地退下。曹操低头一看,便见布帛写道:

    “诸葛辞公莫生气,明年必来再相会;

    谢公听君一言劝,缓图徐州计可行。

    君才堪比管、乐相,只问公敢信不信。

    古来圣贤多清贵,唯有三顾赢诚心;

    且先蜿蜒折北去,再盼与公复相见!”

    看罢,曹操哭笑不得,怒火却是消减了不少。

    忍不住地,曹操再次地细看布帛上的字迹——

    布帛上的字迹非常娟秀有力,俨然表现了字迹的主人亦是一位性格一丝不苟之人。

    若没见过诸葛亮,曹操决计不会猜出,此封书信会是那少年小神童所书。

    没来由地,曹操对诸葛亮的印象大大地改观——

    原本,诸葛亮再有才华,也不过是一位十来岁的稚子。

    如今,单看他留下的书信,便知他胸怀大志,心藏丘壑,致使曹操隐约地认为……对方真在考验他?

    考验他曹操会不会相信诸葛亮!

    考验他曹操会不会按照诸葛亮的思路走下去!

    徐徐图之?——说白了,就是乖乖地回到兖州,静等徐州变动!

    虽说诸葛亮只才是个孩童,但是……大抵,似乎不能用孩童的眼光来看待他——

    而是应需……以圣贤之礼来待之!

    说来好笑——

    若让旁人知晓他对一位孩童上了心去,必会笑掉旁人大牙!

    “你们且来看一看罢。”

    目光一闪,曹操不动声色地将那方布帛递给在场的一名曹将看去。

    于是,帐内的五名将领们轮流地将布帛上的内容看了又看。

    “这这这……?”曹将们略识几个字,个个抬起头来,瞪大双眼,不明所以地望向曹操。

    曹操淡然一笑,笑道:“不必再寻小先生,小先生他会自个儿回来。”

    曹仁抿了抿嘴,不置可否。

    另一名曹将不解道:“主公,您真的认定那个小……小先生会回来?——万一他不来呢?”

    此将姓曹,名纯,乃是曹仁之弟,只比曹仁小两岁。头戴盔甲,身穿铠甲,六分长相似曹仁,体形却比曹仁瘦弱几许,隐隐地透出两分儒雅之气,更多的则是文雅与从容,文质彬彬,少了四分武将气概。

    “这……”曹操愣了一愣:是啊!是啊!万一他不来呢?

    万一他只是骗人的呢?!

    “这不可能罢?”还有一名曹将想也不想说,“他是徐州人士,不是么?——假如他不来,明年咱们就再攻徐州一回,看他还敢不敢不来!”

    握了握拳,那名曹将说得满不在乎。

    那名曹将与曹纯同龄,姓曹,名洪,字子廉,乃是曹操的从弟。个头虽不高,大众相貌,却有一股汹汹的气势。

    曹操抽了抽嘴,莫名地认为曹洪说得挺有道理。

    假设诸葛亮真是诓骗他,那么……明年他就更有理由带兵进攻徐州了!

    两眼一亮,曹操抛开诸葛亮的设想,继续地思考:如果次年他们又来攻打徐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