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一品军师:诸葛亮他跳槽了 » 016、见袁绍关张空等

016、见袁绍关张空等

    攻打徐州?

    徐州?

    曹操猛然一惊:糟糕!他的父亲——

    曹操的父亲却住在徐州!

    曹操的父亲是曹嵩,而曹嵩则是曹腾的养子。

    曹腾是宦官,因而曹操是宦官之后……咳~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曾经捐钱当上了太尉,惜叹中平五年夏四月,汝南葛陂黄巾攻没郡县,以致太尉曹嵩被牵连罢免,返回了老家。又因董卓之乱时,曹操在陈留起兵,而曹嵩不肯相随,遂带少子曹德避祸于琅琊!

    琅琊,琅琊,琅琊之地位于徐州都城郯县的北部——

    猛地擦了一擦额头冷汗,曹操心想:幸好,幸好……幸好他听了诸葛亮的劝说,收兵回兖——否则,若他杀性大起,顺手再把琅琊给屠了,他岂不成了逆子?!

    深呼一口气,曹操绷着一张脸,下令道:“甚么也别说了……某就听小先生的建议,就等到明年——文则!”

    “文则在!”

    众将一怔,便见一名将领拱了拱手,及时地上前。

    曹操道:“文则听令,速带两百……不,四百!你带四百人去徐州琅琊,迎回某的父亲!”

    说到“某的父亲”四个字时,曹洪明显地瞪大双眼,眼里闪过一抹雀跃。

    “……诺。”那名将领眼也不眨地领命——

    尽管那名将领根本不认识曹操的父亲是谁!

    那名将领也不拖沓,当即地转身,作势离帐。

    见罢,唯一没说话的将领暗暗地瞥了一瞥那名将领的背影,想了一想,对曹操说:“主公,请让文谦和于军司马说几句话……于军司马才来不久,好像不大认识主公之父呢?”

    曹操:“……”

    两眼一亮,曹洪正想出声,却被曹仁暗地拽了一拽。

    曹洪没能顺利地插话。

    嘴角抽了一抽,曹操挥了挥手,答应了那将领的请求。

    少时,两名将领一前一后地离开。

    见罢,曹洪终是不满地哼了一哼,哼道:“主公,子廉也可去得。”

    斜视曹洪,曹操笑道:“那你怎不早说?”

    曹仁亦笑,附和道:“谁让子廉说得晚了,怪谁?——索性派于军司马前去,倒也好了。”

    ——至少,能证明自家主公用人不疑,没有一味地任人为亲,不是么?

    瞄了一瞄曹仁,又望了一望曹洪,似是想通了甚么,曹纯亦笑而不语。

    唯有曹洪耷拉脸庞,后悔不迭:啊啊~早知就自荐了……谁不晓得叔父钱多?——可惜,可惜!

    伸出手来,曹洪捶了一捶胸口,只觉心痛极了。

    引得众将们不约而同地打量曹洪。

    熟知曹洪之人,自是了解曹洪……贪财。

    极其贪财。

    挑了挑眉,曹操好笑不已,竟却完全没有动怒的迹象,反而道:“操观子廉,见钱眼开,下次以财驱之,子廉怕是把自己卖了,亦愿意尔。”

    曹洪撇了撇嘴,抬杠道:“洪虽爱财也,也不是甚么人都能驱使来着……至少,除了主公,别人休想!”

    “哈哈哈哈——”曹操被曹洪逗笑了。

    很快地,帐内也接二连三地响起闷笑。

    ——辙军带来的低迷,似在这一刻……真正地消除了。

    徐州,下邳郡一带。

    通往下邳城的路上,有一片茂密的树林。

    在那茂密的树林里,其实藏有一支伏兵。

    一支约有五百来人的徐州兵……就算作徐州兵罢!

    此刻,这支伏兵们藏匿了好几天,本该期待自身能够出其不意地偷袭成功曹军,奈何……

    “二哥,他们怎么还没来?”一位身长八尺且豹头环眼之人粗声粗气,气急败坏地说,“再不来,俺就带兵过去,先揍他们一顿再说!”

    “三弟,莫要着急。”另一位身长九尺且髯长二尺的红脸男子把眼一眯,直盯远方,沉沉稳稳地安慰,“你莫要着急,他们自会来的……只要他们敢来,为兄就叫他们有来无回!”

    言罢,一双丹凤眼猛地一睁,杀意凛然。

    那豹头环眼之人嘿声一笑,兴奋之色溢于言表,嘴里忍不住地嘀嘀咕咕。

    很久都没见到三弟如此激动了……回想“那个时候”,已快过了三年罢?

    ——正确来说,是三年八个月又十一天!

    眼底划过一缕黯淡,那红脸男子不由地握紧手中兵器,一柄特质的巨型长刀。

    只要……只要曹操领兵经过,他必能取得曹操首级!

    ……可惜的是,这支伏兵等待数天,丝毫不见曹军的影子。

    北方,冀州。

    一路快马加鞭,诸葛亮一行人又花费五天功夫,总算赶到了目的地。

    此是清河郡附近,距离冀州邺城尚有不少的距离——

    邺城啊!

    诸葛亮微微地感叹:邺城,邺城,冀州都城,必是繁荣大城罢?——且不提邺城是不是繁华,单看路途的地方风光,民殷富实,几乎见不着太过落魄的痕迹,便知北主袁绍真如荀彧所说,实乃一名强大的霸主!

    马蹄哒哒,诸葛亮和周瑜默默地打量四周,相继地陷入沉思。

    且不提周瑜如何想法,诸葛亮却心道:果不枉此来!就且见识见识北主袁绍是否当真人杰罢!

    又行路半日,诸葛亮一行人总算来到了邺城。

    望着威严高耸的邺城大门,诸葛亮和周瑜都惊得说不出话来。

    就在此时,忽听一名爽朗的男声道:“两位小先生,可让本初好等!”

    诸葛亮和周瑜不约而同地愣住,定睛一看,便见邺城的门口,站有一位贵族般的青年男子。

    头戴玉冠,腰佩宝剑,那位青年男子三庭饱满,五官端正,身长貌伟,当真富贵十足。

    此刻,青年男子面含微笑,姿貌颇有威容,穿着好不特别:内穿一套绛红的儒服,外套一款简易的银白鳞甲,乍一看去,整个人显得气势非凡,格外引人瞩目。

    青年男子被一群人们拥簇。

    定睛一瞧,青年男子的身后,可谓泾河分明:左边似是他的文士们,右边则是武将们。

    而青年男子身后的文士武将们,又被一支护卫们所跟随。

    暗中交换了彼此的目光,诸葛亮和周瑜都从对方的眼里读出了:他就是那个北主袁绍?

    不约而同地理了理衣角,诸葛亮和周瑜自觉地站好,相继地行礼道:

    “小子诸葛亮,见过袁公。”

    “在下周瑜,见过袁公。”

    唉~诸葛亮暗暗磨牙:真想自称“在下”,奈何不行……谁让他和周瑜站在了一起?——再称“在下”,委实不太合适。却见青年男子又惊又喜,望了一望诸葛亮,又瞧了一瞧周瑜,两眼弯弯,放声地大笑,笑道:

    “哈哈哈哈!可算把你们请来了……绍久闻两位小先生之大名,今日得见两位小先生,实乃绍之幸事!”

    果不其然,那位青年男子不是别人,赫然是袁绍。

    诸葛亮:“……”

    周瑜:“……”

    莫名地,诸葛亮和周瑜皆觉脸颊发热——

    太……太会恭维了罢?

    他们何时这般有名了?

    诸葛亮和周瑜皆是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再次地行了行礼,不敢作答。

    眼见气氛微微地尴尬,袁绍亲自地走上前来,轻拍二人的肩膀,亲切道:“累了罢?——让绍替你们接风洗尘!邺府备下酒宴,只待你们到来……咦?”目光一转,袁绍转看诸葛亮,迟疑道:

    “小先生,今岁数几许?——可能饮酒否?”

    不怪乎袁绍要问:诸葛亮虽才十岁出头,个头却不算矮,甚至还比同龄人略高——随意一瞥,只会觉得诸葛亮算是小少年,而不是孩童!更何况,他与周瑜并肩而立,更衬得他像周瑜的弟弟,只比周瑜小了一、两岁。

    诸葛亮绷着一张脸,挺直了腰板,应道:“可。”

    就算不能,那也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