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一品军师:诸葛亮他跳槽了 » 024、诸葛亮问心袁绍

024、诸葛亮问心袁绍

    郭嘉和戏忠等人都不曾想过诸葛亮当真没和袁绍说过一句话!

    原以为,诸葛亮至少会和主公说上几句,哪知……

    哪知,即便中午,众人饿得肚皮咕咕叫,亦是纷纷地向袁绍行了行礼,尔后才少少地吃了点心、饮了美酒,而观诸葛亮,竟是依旧我行我素,直接无视袁绍,该怎么做,仍怎么样,完全没把袁绍放在心头——

    这也间接地衬托了诸葛亮行事洒脱自然,不像那群文士们一般,一见袁绍就拘谨不安!

    其实……诸葛亮面对袁绍的时候,亦有一缕紧张。

    只是,诸葛亮既已不准备投奔袁绍,也就没了对袁绍的敬畏之意。

    诸葛亮突然想开了——

    扪心自问:北主袁绍值得他投奔吗?——诸葛亮的答案是:不好说!

    因此,诸葛亮决定:待到赛诗结束后,他要找到袁绍,好好地聊上一聊——这样,等他充分地认识到袁绍的性情与才学,他才有资格替自身作出彻底的决定!

    待到那时,袁绍再有多少优势,诸葛亮他亦不在乎!

    怀有这样的心思,诸葛亮才能一字不落地听完所有的诗作。

    而袁绍瞧见诸葛亮一点也没有和他搭话的意思,也就歇了拉近诸葛亮与他彼此距离的念头。

    而郭嘉、戏忠等人,见到袁绍专心地欣赏诗赛,也就感同深受般地,老实地等到赛诗结束。

    最后,赛诗的结果也出来了:袁绍第一,诸葛亮第二,陈群第三……

    诸葛亮的脸色有点不愉。

    陈群更是明显地不爽——

    眼见两位先生面带不快,袁绍十分好心地提议要不将他的诗作排在第三,却被诸葛亮和陈群异口同声地拒绝!

    怔了一怔,诸葛亮和陈群大眼瞪小眼,齐齐地打量起对方。

    陈群端着严肃的表情,一本正经道:“看不出来你这小娃儿,倒挺通透。”

    诸葛亮最怕别人拿他当孩童看去,当即反驳道:“小先生差矣!小先生也同意保持原来的排名,难道就不算通透了?”——陈群虽比诸葛亮大个十来岁,但以现场文士们平均年龄的水平来算,他还真算是“小先生”的范畴!

    陈群收敛笑意,把眼一眯,一言不发地盯住诸葛亮。

    诸葛亮不甘示弱,亦冷静地回盯陈群。

    诸葛亮和陈群大眼瞪小眼。

    “你……你们……”袁绍看罢,顿时一急。

    谁知,下一秒,诸葛亮和陈群齐齐地“噗嗤”两声,居然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

    袁绍看傻了眼。

    诸葛亮和陈群却会心一笑,相互之间,竟然默契地生出几分好感。

    也对……他们略有相似之地,诸如对某些事儿,他们都极为较真。

    见状,袁绍咧嘴一笑,笑道:“袁某刚才还在担心你们吵起架来,哪知你们竟又和好了……和好,和好,的确不错——那么,袁某宣布,赛诗结束!明天将举办赛曲!”

    袁绍一边说着,一边朝众人挥了挥手,提醒道:“你们且都散去罢!——对了,明天赛曲,会有一位专业的“评委”特意地品曲!她的到来,一定会令你们惊喜的!”

    眨了眨眼,袁绍笑得相当孩子气。

    众人也客客气气地露出一副笑脸,再朝袁绍拱了拱手,终是散去。

    四周渐渐冷清下来。

    诸葛亮和周瑜仍旧纹丝不动。

    诸葛亮低声道:“周家兄长,你先回去,小子有事要问袁公。”

    周瑜瞄了一瞄诸葛亮,明了诸葛亮心中所求,听话地点了点头。

    抬起脚步,周瑜缓缓地走了。

    袁绍也要离开。

    眼见袁绍也要离开,诸葛亮扬声道:“袁公——”

    袁绍吃了一惊,急忙地停下脚步,转头问道:“小先生?——小先生有何要事?”

    诸葛亮挑了挑眉,意外地发现袁绍的眼里居然透出一丝激动之色。

    朝袁绍鞠个大躬,诸葛亮道:“小子有事想要询问袁公,敢问袁公有空么?”

    袁绍目光一闪,应道:“自是有的——那么,请罢!”

    袁绍用眼神示意跟随他的仆役们和婢女们原地待命。

    把手一伸,袁绍邀请诸葛亮走去一处安静的角落里详谈。

    傍晚。

    寂静凉亭,以及四周略有枯萎的花木。

    没有茅庐,亦无清泉或竹林,诸葛亮盯着眼前的袁绍,莫名地想要叹气。

    “……小先生?”袁绍停下脚步,顿了一顿,温声地问,“你有何事要问?”

    诸葛亮理了理心绪,先道:“小子曾在家乡,总是听到一些传闻,说甚么袁公“帐下谋士如云,将士如雨”——本来小子不以为然,如今见识了此次月旦评上的‘赛诗’,虽未见到袁公麾下的武将们,却略微地领略到了何谓“谋士如云”!小子深以为然,还请袁公原谅小子曾经的傲慢无礼之处。”

    说罢,诸葛亮认认真真地朝袁绍鞠了个躬。

    袁绍忙道:“小先生,快快请起,这可折煞了袁某。”

    行完礼后,诸葛亮直起腰板,再次道:“此次请见袁公,是因为小子略有一、两点不明之处,还请袁公解惑之。”

    袁绍端正了表情,沉声道:“请小先生直言。”

    “首先,小子还未束发,又未游历各州,袁绍是如何知晓小子,又为何想来招揽小子?”一点也不拐弯抹角,诸葛亮直白地开门见山,“其次,观袁公势力,既有荀先生、沮先生等一流奇才们辅佐,亦不缺乏战场大将,为何还要四处搜刮人才?最后,袁公能否评价自个儿,纵观所有诸侯,袁公你是一位怎样的人?”

    袁绍被诸葛亮一连串地发问,问到说不出话来。

    为何他要招揽诸葛亮?——这自是有原因的……却不足为外人道哉!

    支支吾吾地,袁绍半晌才道:“小先生莫要小觑自己,你拥有的才华,日后自有分晓……”

    说得结结巴巴,此时袁绍完全和平时判若两人。

    诸葛亮挑了挑眉,更加地坚信袁绍也是重生的。

    张了张嘴,袁绍再道:“……再者,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今汉室,已呈乱世之局,群雄并起,袁某虽是一方诸侯,虽不敢夸大,若想再为大汉做出一点贡献,就必然壮大已方的势力,袁某广招人才,何错之有?”

    诸葛亮并未对“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有所动容,反而急忙地抓住袁绍的漏洞,问道:“敢问袁公,你也心系汉室?”

    “……”袁绍变了变脸色,终是咬牙地点头,“这是自然——袁某也食汉朝俸禄,怎敢生出异心?”

    诸葛亮两眼一亮,亦道:“如此,袁公不愧是北主——汉室忠臣!”

    袁绍咧了咧嘴,似想摆出一张帅气的微笑。

    紧接着,诸葛亮又再重复道:“那么,袁公,你敢不敢评价你自身呢?”

    袁绍忍不住地挠了挠头,后知觉地意识到了甚么,连忙地再把手放下,咳了一声,朗声道:“袁某虽是士族出身,出生“四世三公”,惜叹却是庶长子——不过,袁某却从不在意这些!相比那些清贫人家,袁某可要庆幸多了,至少不必每天担心吃穿用度,更何况袁某数年打拼,就算没了“四世三公”这个身份,亦不会失去甚么!”

    眨了眨眼,袁绍许是想起他这话等于没说,又补充道:“袁某胸怀大志,礼贤下士,愿为四方百姓造福……”

    干巴巴地想了又想,袁绍突然泄气不少,无精打采道:“似乎……似乎袁某也没多少优点啊?”

    说得好不颓然。

    诸葛亮惊奇地打量袁绍,大约不曾料到袁绍竟会这般贬低自身。

    “自古以来,渊博者多谦虚,贫乏者多骄傲;自满者多招来损失,谦虚者多得到补益;谦者自小众人敬,傲者自大众人鄙;失足落魄时养谦,荣幸得意时生傲。”

    诸葛亮绷着一张脸,意外地替袁绍作出评价,“观袁公,袁公乃为谦虚者,谦虚者自会多得补益——

    袁公看似没有太多优点,但见荀彧先生、田丰先生等人,无一不是士族优秀子弟,他们却能一心侍奉袁公,替袁公效力,可见袁公魅力非同凡响,袁公为何还要失望呢?”

    “……嗯?!”

    怔了一怔,袁绍猛地抬头,望向眼前的诸葛亮,一副不敢相信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