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一品军师:诸葛亮他跳槽了 » 029、月旦评的第三天

029、月旦评的第三天

    月旦评第三天,诸葛亮和周瑜大开眼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

    仍像前两天那般,诸葛亮和周瑜起得再早,赶路再快,提前抵达了指定场所,亦显来得略晚:这回,少了婢女们和仆役们的服侍,现场仍有几十人!

    这几十人有一半数量,应归袁绍麾下。

    几十人里,不仅有文士们,亦有武将。

    放眼望去,文士武将可谓齐聚一堂,随便拎出一人,都是当前赫赫有名的人物——谋士者,诸如戏忠、郭嘉、沮授、田丰、程昱、审配等人;武将者,诸如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典韦、许褚等人!

    以上,自是周围人们窃窃私语说的。

    完美地展现了何谓“谋士如云,将士如雨”——

    看得诸葛亮和周瑜直咂舌!

    诸葛亮和周瑜再是淡定,亦是淡定不起,皆是不约而同地互看了彼此,无声地交流:幸好还有你不曾加入袁氏阵营!

    那头讨论得激烈,这头诸葛亮暗地松了一口气,一边寻找合适的座位,一边瞄了一瞄居坐正上方的袁绍,但见袁绍面带含笑,来回地注视争辩不休的文士或武将——当诸葛和周瑜总算找到一处偏角时,诸葛亮忍不住地再次感慨:

    袁公啊袁公,实是爱才之人!

    瞧一瞧,这谋士武将们,有多少不是本地之人?

    眨了眨眼,诸葛亮忽然吃了一惊:惊觉同乡陈登和陈琳就坐在他的不远之处。

    陈琳朝诸葛亮点了点头。

    陈登则微微一笑。

    诸葛亮受宠若惊:咦?但看他们的位置,似乎不算袁公亲近的幕僚啊?——陈登先生也就罢了,怎连陈琳先生……

    许是看穿了诸葛亮的疑惑,便听陈登轻声地解释道:“孔璋兄担心登一时没法习惯,自愿陪登,不离不弃。”

    陈琳好脾气地抿笑,温声道:“现在同乡恰来,可否让琳坐去主公那边?”

    陈登无奈地瞅了一瞅陈琳,立即讨饶道:“是登错了……是登胆小,特意地拉着孔璋兄,请他陪伴。”

    “陈登先生……”诸葛亮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诸葛亮想问的是:陈登你竟没效命袁氏阵营?

    打量诸葛亮略带好奇的反应,陈登想了一想,终是简单道:“事实上,登本为徐州典农校尉,负责妥善地种植谷物,以便减少饥荒——

    登理应不该北上才对!但是,数月之前,颍川有一名士为荀彧,正是袁公帐下第一军师!荀彧先生突然来访,邀请登前来邺城,说是替神医华佗传话,说登得了疾病,若不加以治疗,恐怕活不过四十岁……”

    诸葛亮心中一动,问道:“陈登先生信了?”

    “自是信的。”陈登微微地苦笑,“早年登便有疾,是华佗神医治好了登,可却并未除根——华佗神医说了,要再过几年,他才来替登治疗,那时便会彻底地痊愈……只是,几年后,华佗神医却去了北方!”

    所以,荀彧先生打着华佗医师替陈登治病的幌子,巧妙地说服陈登前来邺府吗?

    眸光一转,诸葛亮想起远在豫章的荀彧和自己的叔父、兄长、幼弟以及两位姐姐们,心情顿时由晴转乌云,如同今天的气候一般——虽有太阳照耀,但却到底进了冬季,已是相当寒冷了!

    周瑜好奇道:“陈登先生,您见过华佗神医了?”

    “见过了。”陈登露出一抹笑意,“托福,托福,华佗神医已经替登治好了疾病,说来登不会英年早逝了罢?”

    言至此处,陈登情不自禁地笑了。

    诸葛亮和周瑜悄悄地观察陈登,但见陈登风姿沉稳,面色红润,实是不像一位得病之人。

    诸葛亮、周瑜、陈登、陈琳这四人坐至一处,安静地围观月旦评的最后一天。

    就听一名武将把眼一瞪,啐道:“吕布那厮武艺高强又如何?——他的兵马可没咱们多!主公,末将以为,以人海战术,直接和他们拼个死活,末将就不信,他们还不败退?!”

    有一文士猛地站起身来,拱手道:“仲简将军,此言差矣!主公要求吾等如何能以少数兵力,击退吕军多数的……吕军多为骑兵,而吾等多以步兵,以步兵战骑兵,恐折损过多也。”

    “哼!元图先生,莫长他人志气!”忽见又一武将跳起,拍了拍胸脯,大声地说,“主公,请许麴义点清三千“先登死士”,麴义必替主公击败吕军!……”

    “麴义将军,莫要口出狂言!”另一武将横眉瞪眼,愤怒地斥道,“这“先登死士”乃是主公的精锐之师,由主公亲手地打造,哪里容许你来支配?——凭你也配?”

    “高览将军,你甚么意思?——主公曾经亲口地任命麴义为这“先登死士”的主将,麴义怎就不配了?倒是你,眼热“先登死士”的威名,三番四次地请求主公让你加入,却被主公拒绝……依麴义来看,你才不配也没资格!”

    “你……!”那一武将涨红了脸,气得浑身哆嗦。

    名叫麴义的武将则昂起下巴,把头甩了一甩,理也不理那一武将。

    接着,双方各自的支持者们依次地上前,相互地进行辩论与反驳,吵得好不热闹:

    “莫要把话题扯远!主公明明希望以少胜多,为何非要斗得两败俱伤?——千万不要忘记幽州还有公孙瓒,倘若他在背后偷袭……”

    “这不可能!以公孙瓒将军的品性,他不会背后偷袭——公孙瓒将军只会一心一意地防备夷族入侵,绝不会趁火打劫!公孙瓒将军……”

    “张郃将军,你张口闭口总提“公孙瓒将军”,莫不是怀有异心?”

    “审配先生,张某见你是主公倚重的谋士,才自愿让你三分,但你莫要以为是张某怕了你!”

    “不要吵了,不要吵了!说到底儿,对于吕军,诸位到底如何打算?——吕军人数虽不如吾等,却多是骑兵,且又能征善战,来去如风,委实不好追击!”

    “谁要追击了?只要把他们赶走,那不就成了?”

    “嗯?怎么赶走?怎地赶法?”

    “先攻击他们的本营,待到本营被毁,他们自要寻个落脚之处,可不就会离开?——主公只要派兵在各个郡县巡逻,谅那吕布也不敢多呆!”

    一群文士武将们高谈阔论,正大光明地谈论吕军,重点是如何对付吕布,丝毫不顾及这里还有尚未完全效忠袁公的才子们,例如诸葛亮、周瑜和陈登等人!

    诸葛亮目光闪了一闪:袁公竟敢这般做派,一来是为了彰显自身的大气,二是亦有威慑之意……想来便是有异心者,见了袁公麾下人才济济,怕是想谋划甚么,也要掂量掂量自个儿本事罢?

    诸葛亮和周瑜一前一后地站起,朝远处的郭嘉靠近。

    郭嘉也不意外,安静地看着诸葛亮和周瑜款步而来。

    明知故问地,诸葛亮问道:“先生,你们这是在讨论甚么?”

    郭嘉望了一望诸葛亮,又瞧了一瞧周瑜,也不绕弯子,径直道:“讨论吕布。”

    “与前几天的通报有关?”

    虽是疑问的语气,诸葛亮却十分肯定。

    “说得没错。”郭嘉还未出声,就听沮授热情地抢答,“这也是月旦评独有的特色……主公曾说,要“与时俱进”——主题是变动的,不会死板地评比甚么字画诗歌!一旦临近月旦评,就以近期最重大的事件来进行讨论,谁若说得实用,主公不但会采用计策,还会“广而宣传”,让那献策之人名扬天下,再让北方士子们为之喝彩!”

    “小先生,小将军,可有兴趣一辩?”郭嘉又再笑眯眯地追问。

    诸葛亮和周瑜听罢,不约而同地保持沉默。

    月旦评分为三个环节:第一赛诗,第二品曲,第三论事——果然,最后一项才是重点,而前两项则是幌子!

    诸葛亮忍不住地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道:这这这……这所谓的月旦评,果然另有门道!对于立身无望的才子们来说,这的确是一条捷径——

    假如真的扬名,岂不就能入仕了?

    然而,这种方式却是一种崭新的捷径!

    当今汉室虽已衰落,却仍旧按照“举孝廉”的旧制,进行吏员考核——孝廉是指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而孝廉科正是察举孝子廉吏!即:各郡每年按规定人数举荐人才,送至朝廷,成为汉代选拔吏员和任用升迁的清流正途。

    可惜,众所周知,如今的孝廉虽说仍以孝子为主,但却大抵掌握在世族大家手里,早已形成了垄断——

    世族大家多是互相吹捧,弄虚作假,更有童谣讽刺甚么“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极其夸张地讽刺孝廉太名不副实……寒士们想要出头,除了投靠世家,别无他法,除非经历奇遇,诸如遇到甚么王公贵胄,否则可谓难上加难!

    而现在,袁公所办的北方月旦评问世了。

    很明显,北方月旦评与许劭先生和许靖先生联手创办的南方月旦评有所不同:不是纯粹地品评字画诗歌或当代人物,而是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

    这就意味着月旦评不像一种学术交流,而更像一种人才考核!

    既新颖,又实用,只可惜,貌似只在北方通用?

    不知南方,可有人听过袁氏所创的月旦评?

    诸葛亮瞄了一瞄周瑜,用眼神问道:“你在南方,可曾听过袁公的这种举措?”

    周瑜轻轻地摇了摇头,无声地回答:“尚未。”

    所以说,这次他们意外地来到北方,体验了一把北方的月旦评,也算额外收获?

    只是……

    抿了抿嘴,诸葛亮快速地察觉到郭嘉的用意:开口图个爽快,事后麻烦不断——

    假如他在月旦评上妄加评论献策,无论最终是否被人采用,他都会被袁公无形地盖上“袁氏麾下”的印记……这可真是让人犹豫不定呢?

    若想扬名立万,就要向袁公示好。

    当然,若是不想投靠袁公,乖乖地当个听众,也未尝不可。

    目光闪了一闪,诸葛亮好胜之心燃起,竟有一点雀雀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