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帝国时代1644 » 第二十九章 遭遇之战

第二十九章 遭遇之战

    经过一番争论,朱绍明的态度很坚定,那就是一定要走。不仅要走,还要带着这些人一起走。能说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无论地主还是官府,都不会坐视自耕农这么突然崛起。而且他们掺和“土匪”朱绍明的事情不可能没人知道,到时候官府不会放过他们的。

    朱绍明的道理打动不了村里面的长老,官军们哪里有那么灵的耳目,只要朱绍明不说,村民不说。谁知道谁掺乎过攻打叶家庄的事情。就算是官军知道了一些事情,只要朱绍明等已经不在这里,官军又能如何?

    村里面的长老们自然有自己的想法,面对朱绍明的说法,长老们开始反驳了,“大王,你说官府要杀光我们。官府若是把我们杀光,谁给他们交税?官府还能自己种地不成?”

    这话说的言之凿凿,掷地有声,朱绍明一时也没有反驳的理由。的确,在豪强地主完全占据了优势的地区,官府先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对豪强进行剿杀。在以自身武装力量为基础,豪强有可能与官军达成暂时的妥协。而且朱绍明已经明白了长老们背后没有明说的话,只要朱绍明离开,长老们就有了与官军周旋的基本条件。

    小富则安么?朱绍明心里面想。当这六个自耕农村落终于摆脱了一直压在他们头上的豪强势力,他们自然是期待能够立刻享受一下刚夺取的一切。有了土地,财货,乃是叶家的城堡,谁会也不会吃饱了撑选择背井离乡,不会选择跟着朱绍明迈上看不到未来的远征。如果下一次这些人再次与官府斗争起来,那定然是官府施加的沉重赋税让他们的生活无以为继,不过那样的矛盾还没有出现,他们自然不信。

    当然,相信朱绍明的人也不是没有,旗帜鲜明的站在朱绍明这边的只有李鸿他们几个,但是他们太年轻了,在一群年长的长老中,无论是年纪还是数量,根本不算啥。

    朱绍明也考虑过如果生这样的事情之后怎么办。看长老们的意见颇为一致,他说道:“既然诸位不愿意走,那我就只能要大家替你们自己做一件事,每家给我出一个人,让我带走。”

    长老们都有些愣,朱绍明想拉人走,这个他们也想到了。打仗就需要人,朱绍明也需要部下。只是朱绍明的理由未免太怪异,不说这么做是为了朱绍明自己,而是说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村落。

    “诸位,你们觉得我打仗厉害不厉害?”朱绍明问道。

    对这个问题,长老们真心答道:

    “这个……那是真厉害!”

    “大王打仗有鬼神难测之能!”

    见识过朱绍明打破了叶家坞堡,那是他们打了十几年都没打破的地方,朱绍明十天内就打破了,这能耐,长老们已经彻底服气了。

    朱绍明态度极为认真的说道:“我要从江淮打出去,打下凤阳府,打下天下。等我打进京城,跟着我的人每个都是开国功臣。到时候大家都是官府的人,这对大家可是大大有好处的事情!”

    “打进京城?登基坐殿?”长老们可是被朱绍明的话给吓住了,只是这种惊吓还没有知道朱绍明等人从打破叶家坞堡来的更震撼。

    既然朱绍明打仗这么厉害,而且他的态度又如此坚定。更重要的是,这话里面透露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只要拉到了人,他就会走,就会去“打进京城”,这符合了长老们的希望。

    随后互相只商量了片刻,长老们就都同意了朱绍明的要求,每家每户都出一个人。

    有长老们的支持,事情就好办。先是长老家各给了朱绍明一个年轻人,在长老带头让家属从军的局面下,村落动员的很有效。这年头为了劳动力,家家户户都生的有好些孩子,让朱绍明带走一个并不是难事。

    于是六个村落竟然向朱绍明提供了700多人。只是其中有男有女,平均年龄不到17岁。李鸿几人是铁了心要和朱绍明一起走,在各家各户为朱绍明挑选人的关口,李鸿自己跑去附近的另外几个村子,替朱绍明召来100来个愿意跟着走的年轻人。

    回到自家村子上之后,李鸿看到这帮平均年龄不到17岁的“战士”,可是被气坏了。所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群少年们现在差不多就是村里面的累赘。更让李鸿生气的是,这帮少年中间还给塞了不少女娃。

    “绪文兄,女娃就女娃吧。”朱绍明倒是没有不高兴。

    给一群少年人,甚至比给了一群成年壮汉还让朱绍明高兴。年轻人远比成年人更有学习能力,刘家村加入部队的那些少年与孩子就是明证,只是跟了朱绍明十几天,他们中间的一部分就学会了不少成年人都没能学会的东西。

    李鸿自然没办法理解朱绍明的想法,朱绍明的宽宏大量反倒让李鸿更加坚定了要多拉人的想法。六个村子中也有不少希望能出去闯荡一下的年轻人,这帮人自然是李鸿尽力正确的对象。李鸿向朱绍明保证,他会尽力把这帮人带走。

    见李鸿如此卖力,朱绍明也终于交给了他另外一个任务,这帮少年已经开始了军训。几天军训下来,他们已经逐渐习惯了有组织的生活。加上朱绍明他们的部队在伙食上从来不克扣,少年吃的挺饱。有些少年就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兄弟姐妹也给带上。朱绍明让李鸿悄悄的帮忙联系一下,等到李鸿带部队离开的时候,能多带多少人,就多带多少人。

    离开叶家庄的时候,一共带走了1000多人,850男子,150女子。男子10--16岁300人、17--25岁350人、25-35岁200人;女子10-16岁90人、17-27岁60人。少年们乘坐的乌篷船在河中稳稳的行驶着,看着陌生的景色不断出现,他们用一种极为憧憬的视线看着,叽叽喳喳的说着。

    大多数孩子都是第一次到离家如此远的地方,那种新鲜的感受自然难免。和这样的少年们在一起,所有更年长的人心情都不错。

    即便是得到了1000名在现在看来战斗力并不算强的部队,朱绍明也很满意了。少年人虽然战斗力有限,却不能称为累赘。只要照顾好他们,他们并不比成年人在行军方面更差。有了这批补充,朱绍明的部队从刚出发的300多人,一跃成为了2100多人的大部队。现在要考虑的就是把战利品运回城镇中心。

    沣河营地,林筹等人迎接了朱绍明,朱绍明立刻召开了会议。一听说不打县城、州城了,兄弟们都松了口气。这些日子里面,留在营地中的兄弟们多次侦查过县城、州城,大家很清楚这些城池不好打。现在我方缺乏人力,硬拼肯定是不行的。

    朱绍明提出了不打州县,而是转而发展城镇中心,沿着大别山山脉发展,以步步为营、不断蚕食的方式,建立起西靠大别山、东到沣河、北至淮河、南止长江的势力范围。

    大别山中山面积约占全部山区15%,其余多为低山丘陵。山间谷地宽广开阔,并有河漫滩和阶地平原,是主要农耕地区。

    这个决议,没有任何人表示反对。

    剩下的就是行军安排,部队没有立刻出,而是先休整了两天,整编成了2团,4营,20连。其中作战先扣除亲卫200人的城镇民兵。剩下的作战主力是是1营和2营,3营、4营根本没办法拉上战场的老弱妇孺。

    这时侦察部队汇报:有一支2000多人的明军正向我部运动而来,看旗号是刘良佐的部队。

    “我等还是先避开吧!”程向建议道。

    “不!”朱绍明说道。这个态度让兄弟们都是一惊,根据情报,刘良佐的直属部队数量至少有两三万人,咱们的部队可做不到以一敌十。

    朱绍明继续说道:“我部总体兵力比不刘良佐,我们知道,刘良佐也知道。所以他敢主动对我部发动攻击。如果我们能够把他们给击溃,敌军会怎么想?”

    杨荣已经晋升了营长,他率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部明军虽说有2ooo人,但我们突然进攻的话,打他个措手不及倒是可以。”

    副营长胡宸也支持杨荣的想法,“等敌军攻打大顺军结束,若是调转过头来,对我部实施包围,我等兵力可是抵挡不住。所以我们要展现出自己的‘獠牙’来威慑刘良佐。我们若是不能把这支刘部的有生力量一击打垮,让其缠上,我们可就难办了。”

    “那我们就一击打垮这支明军。”朱绍明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