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帝国时代1644 » 第四十七章 出城对阵

第四十七章 出城对阵

    “哈哈~~”程向即便是被浇了一头冷水,看着明军逃跑的行列还是哈哈大笑。

    而教导旅旅长赵禹虽然也高兴,却没有这么高兴。他见打炮已经见得多了,同样的定装火药,甚至是同样的炮弹,看似差不多口径的火炮打出去、射程、落点却是大不相同。甚至同一门炮,打出去同样的炮弹,落点相差也颇大。

    教导旅现在4000多人,不算满编,但其中多数是精锐部队,不少都是从城镇中心就跟着朱绍明的部队,这帮兄弟们接受正规军事教育最早,被磨砺的最久。所以战斗中纪律性与服从性,还是进攻意志都颇为优秀。

    这支教导旅可以说是朱绍明部队中的绝对精锐,也是全军学习的对象。但是作为全军标杆的教导旅恰恰不能当作军事计划制定的标准。因为朱绍明的部队战士入伍时间早晚不一,个人特点大不相同,素质参差不齐。若是以教导旅作为制定作战计划的标准,那制定出来的肯定是无法完成的作战计划。

    对这样看着成效不错的炮击,赵禹想到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枪炮厂能大规模铸造,那就好了!”

    而杨荣负责全军作战训练的重任,他对程向兴冲冲的表现也是颇为不爽的。“老程,选炮的时候你不在这里,多少好炮我们都没选,选炮的标准那可严着呢!废掉的东西比留下来的东西多出去几倍去。练兵时候用掉的火药,现在开起炮来,少说也得打死几十上百的敌军。”

    程向看明军退下之后可没有调头离开的迹象,他忍不住对朱绍明说道:“主公,既然我等已经决定要回霍丘,要不要乘势出城一战,逼退敌军才好?”

    这是参谋部的一个预案——准备撤退之前,都不是偃旗息鼓,而是要派兵对敌军发动攻击。这种战术能够很好的迷惑敌军,让敌军摸不我军的思路。等到突然脱离战线的时候,才能让敌军不至于发现我军的动向。

    朱绍明到没想那么多,原本他想的只是赶紧上城墙,有明军做演习工具的机会可不多。正好看看炮兵的能耐。听了程向的建议后,再看部队,却发现这么一群颇为疲惫的部队根本不适合出城作战。

    朱绍明道:“兄弟们实在是太疲倦了。”

    程向说道:“既然如此,无论如何明日都要与敌军接仗,咱们现在带了这么多大车骡马,若是不能先击退敌军,却是不好撤回霍丘。”

    “参谋部再做一个修补计划。”朱绍明道。

    打仗的话,大伙只要敢进攻,明军基本不是对手。可这练兵就完全不同了,为了让战士们能在战场上发挥出战斗力,基础的练兵非常辛苦与枯燥。再说明军兵力有两三千人,还有胆量攻到城下。朱绍明绝对对于这支明军,他必须得好好的制定一下作战计划,不能就这么简单的派兵出去开打。

    城外的陆文昭此时也没了强攻的计划,对面敌军的战斗力着实超出了他想象之外。如果说肉搏战中明军的劣势还能归结于土匪们悍不畏死,火枪射击也是很容易掌握的技术,可这火炮技术就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由于没有接学习过物理三定律,陆文昭无法用后世物理学来构架关于弹道的概念。他对于火炮射击有种很直接的认知,然后就只有模模糊糊的一些“想法”了。而明军对火炮的知识都是这么一个水平,或许在众多实践后有些总结性的东西。然而这些实践积累却因为缺乏真正的理论构架,又缺乏大规模的教育以及交流,使得明军更是没有办法得到任何真正的提高。

    这个时代的中国炮兵都是依靠炮兵的个人经验积累。

    更不用说明军非常不注重训练,火药这玩意对于明军来说说贵不贵,说便宜不便宜。在战斗中,明军能够不计成本的大量消耗火药。但是对于日常的军事训练中,明军将领觉得开一炮都觉得心疼。那时候他们反倒觉得“浪费”。

    基于周围这样的环境,陆文昭无法理解敌军是如何利用手头匮乏的物资进行了大量极有效率的训练。对城中的敌军展示出的精准炮术,陆文昭怀疑有明军老炮手投奔了敌军——就像在辽东,有炮兵投了建奴。

    而且这两炮中一炮击中了陆文昭的大旗,这在中国传统中可是极大的凶兆。陆文昭周围的官兵士气大受挫折,他也只能选择先后撤扎营,准备找机会与对面的敌军作战。

    城内,朱绍明对众将说道:“城下的那支明军与刘佐卿是不一样的,绝不可小视!”

    “为何?”刘相对这涨敌人威风的话有些不解。

    朱绍明答道:“刘若是遇到我军,立刻就会逃跑。这支明军逼到城下还不放松,他们军中抬的有长梯,却是要攻城的模样。撤走的时候,还把长梯也给带走了,摆明了是打着下次攻城的打算。对付这等明军,我军不可有丝毫的小视。刘遇到劣势就会逃走,这支明军不打到山穷水尽之时,只怕不会逃跑。”

    其他军官们都没有吭声,见识过城下明军的迹象,大家也有同样的感觉。

    “那我等如何应对?”刘相问道。

    “我想试试看更复杂的战术,能否让大炮也参与到战斗中来!”朱绍明给出了答案。

    很明显,对面的明军中并没有火炮,而朱绍明手中有相当数量的火炮,并且在今天的战斗中表现出一定战斗力。如果能用火炮给明军一定程度的杀伤,明军中胆小之徒定然会畏惧不前,那时候朱绍明就可以对明军的精锐进行更有效率的打击。

    在参谋部会议上,李鸿副参谋长道:“如此打仗跑得太慢!主公以前带兵的话,这么多人早就分为数路兵马,分头出击,打得敌军摸不着南北。咱们现在和明军打阵地战,若是敌军没有大败,而是与我部纠缠起来,刘良佐会不会见机四处围困,这仗就不好大下去。”

    听完后朱绍明一时为之语塞。在几个月半年前袭击明军辎重的时候,朱绍明还是以近战、奇袭、侧击为主要作战手段。随着朱绍明在全军推行军事与文化教育,随着部队的规模越来越大。以精锐部队为战斗核心的的战斗越来越少。发挥兵力优势,发挥经过训练后得到的火力优势,通过正面接战,硬撼敌军的战斗模式越来越多。

    这时候杨荣赞同道:“李参副说得对,此时我等的确不能再在这里耗下去。既然明军已经派了兵来打堵截我部,那么后面再派人也不是不会。”

    听杨荣这么一说,兄弟们也纷纷点头称是。这其实就跟乡间打架一样,若是对方有一股挺能打的人在外面玩阴的,绝大多地方豪强数都会选择先不与敌人大队打,而是派出数量和战斗能力都不差的大队,先把那一小股人解决了再说。

    朱绍明再次确定道:“明天我们就按照原先的计划来打,只要打退了这股敌军就行。打完之后立刻撤军,走大路到淮河边与曹琨汇合。若是敌军不好打,那索性就只带上容易带的辎重,我们走山路。总之,不能再恋战。”

    好好休息了一晚,部队吃了早饭就开始做撤退的准备。对面的敌军在距离凤台十几里地的地方扎营,等他们从营地出发到凤台,怎么都要中午了。果然,到了快中午时分,明军出现在瞭望哨所的视线中。

    “趁明军立足未稳,我等派兵冲他们一下!”李鸿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