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末殇 » 第六章 皇太极的野心

第六章 皇太极的野心

    天启六年(1626)八月十一日,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征战半生,号称战无不胜,一手建立的后金王朝的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病死于叆(ài)福陵隆恩门鸡堡,死的十分憋屈。

    至于努尔哈赤的死到底是因为明军的红衣大炮还是因为兵败之事而怒火攻心,估计这就只有当事人和后金内部人员自己知道了。

    但对明朝方面来说,这两种死法没什么区别,只要努尔哈赤死了就好。

    对比于后金朝廷的沉默,大明朝廷里君臣却是一阵沸腾,不论是阉党还是东林党人都十分高兴,该升官的升官,该赏赐的赏赐,一个都没落下,大家都皆大欢喜。

    唯一不高兴的估计就只有袁崇焕了,因为他又被阉党针对,以至于不得不主动申请辞官归田,远离朝堂斗争。

    努尔哈赤在宁远城边觉华岛上造成的惨案,朱由检至今还记在心里,战争是军人之间的战斗,与无辜的百姓无关。

    可努尔哈赤在宁远兵败之后,竟将自己无能的怒火,发泄到觉华岛上数万手无寸铁的百姓身上,简直是天怒人怨,人神共愤,活该他的那么早。

    当时在努尔哈赤死后,具有继承资格的人总共是有八个人的。

    这八个人分别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四小贝勒:阿济格、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

    人是有八个人,但可汗的位置却是只有一个。

    拜很多电视剧和所谓的秘史的影响下,许多人都以为汗位的争夺是在皇太极和多尔衮之间展开的。

    虽然努尔哈赤确实是喜欢多尔衮这个儿子的,可后金的规矩却是比较实在的。

    谁更能带他们去抢,谁更能带他们打地盘,谁就是他们的新老大。

    这也就注定了,从努尔哈赤含笑九泉的那一天起,汗位就属于一个人的,那就是皇太极。

    因为除了皇太极之外,其他的七个人多多少少都是有一点问题的,不是年龄的大小,血缘的远近便是性格上的缺陷。

    四小贝勒里除去多尔衮外其他的三人,年龄不仅小,而且还不受努尔哈赤的待见,根本就没啥希望夺取汗位。

    至于四大贝勒里,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按继位的规矩,怎么轮也轮不上他,他也就没资格,排除掉。

    莽古尔泰这个人是比较愚蠢的,性情也比较暴躁,把后金的命运交到这么一个人的手里,就算四大贝勒里其他三人答应,后金的广大人民群众也不会答应。

    至于代善吗,在谋略上虽然能与皇太极一较高下,但他的生活作风存在很大的问题,风流成性。

    据说代善还是有绯闻的,而且这个绯闻还是他跟努尔哈赤后宫嫔妃的,这就很麻烦了,连自己亲爹的女人都不放过的人,能当好一个领导吗,这能让人信服吗。

    但代善是个聪明人,早早的就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放弃了汗位的争夺,选择拥立皇太极为新任可汗。

    “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

    这就是代善和他的长子贝勒岳托和三子贝勒萨哈廉,对诸贝勒大臣说出了拥戴皇太极的原因。

    正是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众贝勒“乃合词请上嗣位”,皇太极“辞再三,久之乃许”。

    在众人的一致推选之下,天启六年(1626)九月初一,皇太极登基,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

    相比于努尔哈赤,皇太极显然是一个更加难缠的对手。

    懂得如何使用暴力的人,是强壮的,努尔哈赤是这一类人。

    但懂得如何控制暴力,克制情绪的人,才是强大的,而皇太极就是这一类人。

    根据天启六年,袁崇焕派遣的代表团和皇太极之间的谈判来看,皇太极的能力显然是被当时的明朝官员低估了不少。

    袁崇焕手底下的人用红衣大炮打伤了努尔哈赤,活生生气死了人家,还敢派人来假惺惺的吊唁,恭贺皇太极登上汗位。

    如此恶心人的行径,是个正常人都忍受不了,可是皇太极忍了,他不仅忍了,还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

    皇太极用欢迎使团最高标准的礼仪,接待了袁崇焕派遣出来的使者,并且还好吃好喝的招待了他们一个月,期间丝毫没有为难他们。

    还搞出了一个阅兵仪式,来彰显自己军队的武力值的强大,临走的时候还白送了他们几匹马,几十只羊作为回礼,并热情的向自己杀夫仇人的使者挥手告别。

    没有人知道皇太极当时内心是怎么想的,是以一种怎么样的心理做出这些事的。

    身在宁远的袁崇焕也并非善类,他给皇帝的报告里只有简单的几句话。

    “奴死之耗,与奴子情形,我已备得,尚复何求?”

    这几句废话虽然和没说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但袁崇焕后来的做法还是很让人满意的。

    一边派人跟皇太极玩文字游戏,一边调遣几万民夫来到锦州,加固关宁防线。

    除此之外,袁崇焕还重新占领了之前明军已经放弃的大凌河、前屯、中后所、中右所等地区,修筑堡垒,将关宁防线又连成了一片。

    袁崇焕又召集来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凡是来人就分给他们田地,一文钱不要,白送给农民。

    目的就是大规模的屯田,积累军粮,为以后的持久战做好准备。

    光靠朝廷送上来的那点军粮还不够塞牙缝的,只有自给自足,才能丰衣足食。

    而皇太极在这一段时间里也是没闲着光看袁崇焕修墙去了,天启七年(1627)正月初八,皇太极派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岳托、硕托等人率兵征伐朝鲜。

    同时皇太极发布谕令:

    “朝鲜屡世获罪我国,理宜声讨,然此行非专伐朝鲜也。明毛文龙近彼海岛,倚恃披猖,纳我叛民,帮整旅徂征。若朝鲜可取,则立取之。”

    时至天启七年正月十九日,后金已从定州越过嘉山江,向平壤推进,朝鲜岌岌可危。

    此时义州、铁山、定州、宜州、汉山城皆已相继沦陷。

    义州守将李莞被杀,判官崔鸣亮自尽;毛文龙兵败逃往皮岛;宜州副使奇协自尽,牧使及其民众皆被俘获;汉山城郡守朴椎健被俘,其他将士全遇害,逃生者只有数十人。

    对于这些战果,皇太极自然是喜不自胜,对于阿敏派兵援助的要求一一答应。

    “蒙天眷佑,尔出师诸贝勒所至克捷,朕闻之,不胜喜悦。前进事宜,尔等详加审酌,可行则行,慎勿如以广宁(辽宁北镇县)时,不进山海关,以致惜声名,凡事相机图之。倘邀天佑,朝鲜事渐有定局,一切事宜,有当请命者,尔行间诸贝勒,共同议定,遣使来奏,朕据所奏裁定。朕在都城何遥度耶!”

    皇太极既告试阿敏相机行事,不要贪功冒进,但皇太极同时也派遣蒙古兵及家属进驻了义州,减少了阿敏的后顾之忧。

    此后阿敏所率领的军队渡青泉江,攻克安州。安州牧、兵使都自杀,副使等人被杀。

    正月二十五日,后金大军继续向平壤城推进,守城士兵听闻消息,不战而逃,民众也如鸟兽般四散逃尽,后金毫不费力的占领了平壤。

    阿敏令后金大军渡过大同行,驻军在中和,同朝鲜大军对峙。

    朝鲜国王李倧虽然惊恐万分,但还是写信质问后金军队,借此来拖延时间,同时向大明求援,希望得到来自宗主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