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武德记事 » 第三十七章:马踏黄河龙门飞渡,人才难得两擒两纵。

第三十七章:马踏黄河龙门飞渡,人才难得两擒两纵。

    唐武德二年十一月的一天夜里,李世民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初冬的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飘了下来,夜风夹着雪花,虽寒意透骨,但李世民的心里却无比火热。

    直至后半夜,龙门渡口一段黄河全部结满坚冰,唐军士兵们望着结冰的河面,心里都十分震惊,望着李世民的身影,心中崇拜得直如神人一般。

    数日前,李世民就当着全军说过,他要带着全军驰马渡黄河,当时却没有一个人当真,都以为秦王在开玩笑呢!可谁知短短几天之后这河面还真结冰了,这一幕简直堪比诸葛亮借东风,神了!

    李世民趁机鼓舞士气,正声说道:“此乃天意,非我之功,我军奉天讨贼,自有天意相助,此番讨贼,我军必胜,刘贼必败。”

    一时间唐军上下群情激昂,士气大震,每个士兵心中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难道李世民真有天意相助?当然没有,他在山西生活多年,而且他爱好打猎游乐,所以山西的地理环境和风土气候李世民都了然于胸,包括龙门渡口大概什么时候结冰。

    李世民连夜整军,人衔枚,马裹蹄,踏着坚冰悄无声息地渡过黄河,趁着雪夜突袭了龙门渡口要塞,刘武周的部队还蜷缩在睡梦中就被雪亮的横刀惊醒了,惊恐万状的神情,在冰冷的刀锋之下,瞬间终结。

    李世民占领龙门渡口后,留下两千精兵把守渡口,其余主力全部驻扎柏壁城与宋金刚主力遥遥对峙。

    柏壁城,城墙高二丈五尺,周长八里,城高池深,易守难攻,为曹魏明帝曹丕所筑。这柏壁城原本也在刘武周手里,李世民突袭龙门渡口后,马不停蹄穷追猛赶,趁柏壁城接纳败兵之际,一举拿下了柏壁城。

    随后李世民传檄各地,收拢被李元吉和裴寂糟蹋得支离破碎的民心,各地百姓一听,秦王李世民回来了,都争先恐后地前来归附。

    刘武周的军队良莠不齐,其中土匪流氓什么都有,到了山西杀人放火的事儿可没少干,所以裴寂强令百姓入城躲避,虽做得过火,但至少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众的生命财产,如果拿刘武周与唐朝相比的话,在百姓心里他们怨恨的只是李元吉和裴寂,但并不怨恨唐朝,毕竟李渊给他们当了多年的父母官,在山西还是有相当好的口碑的,而刘武周的部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山西百姓是恨透了刘武周,暗地里都骂刘武周是刘匪,是突厥人的龟儿子。所以李世民一到山西,来归顺的人那叫一个人山人海呀!原本还担心来的人太多粮食不够吃,可没曾想结果却恰恰相反,山西的士人百姓人人都自带“口粮”前来投靠,李世民趁机命人征收军粮,众人一听秦王要打刘武周收复失地,都连忙把自家富余的粮食都拿了出来,唐军的腰包顿时鼓了起来,军粮充足。可李世民也没有让百姓吃亏,把所有缴获的金银财物及布匹都按提供军粮的多少比例,分发给了百姓。唐军与百姓各取所需,一时间在柏壁城中,秦王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李世民一到山西,高祖李渊立即就把裴寂调回了长安,为安抚群臣之心,李渊严厉斥责了裴寂,裴寂也很识相,主动背锅,把所有罪责都揽在了自己身上,反正皇帝做的决定都是英明的,都怪我执行不力,误了大事。李渊也很配合,虽然把棍子举得很高,却打得很轻,仅降级了事,待风声平息之后,没多久裴寂又官复原职,依旧担任宰相,恩宠反而有增无减,让人不禁想起了另一个开国功臣刘文静,截然不同的下场,顿时令人唏嘘不已。

    唐军驻扎柏壁,安顿好防务之后,李世民一如既往地我行我素,亲自带着一个亲兵卫士就微服出城侦查敌情去了。

    李世民与卫士悄然登上一处山丘,放眼眺望着远处的宋金刚营寨,整个营盘借山水之势自成天险,营寨绵延十数里,依山傍水,易守难攻,布置得很有章法,看来这宋金刚也不是个平庸之辈。如今想来,自己那两次突袭胜利还真有几分侥幸。

    侦查结束后,已是夜幕降临,为保安全,李世民本应立刻回归营地,然而李世民的自负差点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夜幕降临,李世民不顾卫士的劝阻,随意找了一处山丘过夜,山丘上屹立着一座巨石堆,三块巨石,刚好搭在一起,形成了一处天然避风雨的场所。

    李世民与卫士点起一堆篝火取暖,轮流站岗放哨,卫士哪敢让秦王给他站岗连忙推辞,但李世民的态度却很坚决,卫士也只好答应道:“殿下体恤,卑下感激莫名,卑下自请值守上半夜,如殿下不许,卑下万死不敢从命。”

    李世民也没办法只好答应了下来,可实际上到了半夜,卫士见李世民睡得很香哪里还敢打扰,便只能自己硬挺着呗!可白天一整天的奔波劳碌,卫士也疲惫不堪,站着站着也睡着了。

    就在这时,突然一声异响惊醒了卫士,卫士一看竟是一条蛇在追一只老鼠,卫士猛力地摇了摇头,他知道自己刚才失职了,自己站岗怎么能睡着呢?更何况自己还担负着秦王的安危,这简直就是十分严重的失职,于是为了使自己更清醒一些,也为篝火堆添点柴火,他离开巨石堆,到周围去寻找些柴火,可刚出去不远,就隐隐约约地看到山脚下有些人影晃动,他顿时冷汗直冒,难道是他们白天露了行迹,敌军趁夜摸上来了?那可就太不妙了!于是他连忙跑回巨石堆,叫醒了李世民,把情况一汇报,李世民顿时也惊出了一身冷汗,但李世民终究不是寻常人,很快便镇定了下来。

    卫士看着李世民稳如泰山的样子,不知怎的吊着的心瞬间就安定了。

    李世民思绪转得很快,脑海中瞬间便浮现出了一个当下最完美的突围方案。

    李世民悄然攀上巨石,居高临下,放眼环顾四周,只见远处隐隐约约的人影晃动,来人很多,至少有上百人,差不多快把整个山丘都给围起来了,很快李世民就找到包围圈的薄弱地带,也是最佳的突破点。临走时,卫士正要熄灭篝火,却被李世民阻止了,因为他还要用这团火迷惑牵制敌人,可不能让它轻易灭了。

    两人牵着马在草丛中小心地潜行着,敌军也望着山上那团火光小心地一点一点地收紧包围圈。

    突然寂静的夜晚响起了一阵嘲杂的喊声,李世民被敌人发现了,李世民与卫士连忙翻身上马,直接强突包围圈,李世民连开三箭,每一箭都势大力沉,精准无比,卫士手执长刀冲锋在前左劈右砍,并顺手夺过一人手中的长槊,两人硬生生地冲破包围圈在黑夜中狂奔,然而敌军却并不打算就此放过他们,也纷纷策马追击。

    李世民一面狂奔一面回身开弓射击追兵,每一箭都至少有一人栽落马下,追兵见状也是惊骇异常,他们还从来没有见过在这暗沉沉只能微微照出点人影的黑夜中,还有人能把箭射得这么准的,一时间都被震住了,虽然还在追却都不觉地放慢了速度。

    李世民见状瞬间就做出了判断,这只是刘武周的一支小型斥候部队,他们并不知道李世民的真实身份,若是他们知道追的是大唐秦王,恐怕来的就不是这几个人了!而李世民要做的就是震摄住这些追兵,让他们知难而退。

    李世民时不时地突然回身射箭,每箭必中,给追兵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追兵虽然也在射箭,但却没有李世民射得远,射得准,追得太紧又怕李世民的冷箭,之前坠马的那些战友可都是前车之鉴呐!可能那些追兵们心里都在纳闷儿,不禁暗自看了看自己手里的弓,那家伙的弓到底是什么黑科技?其实李世民手里的弓还真跟他们的大不一样,因为马上着力困难,所以骑弓不如步弓的射成远威力大,一般轻骑兵用的骑弓最大拉力不会超过一石(唐朝一石十斗大约五十三千克,一百零六斤),大约七斗左右,有效射程大约三十米,而李世民马下能用五六石的铁胎弓,按常理骑弓减半,所以李世民马上至少也能用三石弓,其有效射程怎么也过百米,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射程差距之大,刘武周的斥候骑兵压根就没有开弓的机会。而每当有追兵逼近时,李世民身边的卫士就会调转马头用长槊回身拦截,使李世民与追兵重新拉开距离,而李世民也会优先射杀最近的敌人,就像放风筝,始终与追兵保持在自己的最大射程之内。

    追兵的心里都十分苦涩,如此进退维谷的境地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真是见鬼了!但只要领头的军官不说撤退,他们哪里敢退,只能硬着头皮追下去,可暗地里都放缓了速度,因为没人愿意赶上去送死!但是你放慢了速度,可偏偏人家也跟着放慢了速度,时不时就回身射你一箭,搞得所有人都像极力躲避老师点名的小学生一般,都不敢跑得太突出,生怕被李世民的弓箭“点名”,就这样两个人在前面跑,一堆人排着队整齐划一地在后面追,阵型比国庆大阅兵都排得整齐,而两者之间短短百米的距离就像无法跨越的鸿沟。

    看到这个地方有些朋友不禁就要问了,既然追兵有意放慢了脚步,那李世民为什么不趁势加快速度彻底甩开追兵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路途还远李世民要节省马力,毕竟敌人人多马多,完全可以腾出两匹马来换着骑,他们非但不能甩掉追兵,反而会把马累倒,马一旦累倒了,那他们就只有死路一条。他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重创敌军,迫使敌军放弃追击,毕竟李世民携带的箭矢也不多,普通骑兵一般也就携带三十支箭,而李世民酷爱弓箭,但也只比别人多带了二十支箭而已,可追兵却有上百人,且敌军貌似并没有放弃追击的打算,依旧十分执着地紧追不舍。如此李世民就只能选择这个折中方案,震慑追兵后与追兵保持一个安全距离,既节省了马力又缓解了危机。

    但敌军也不是傻子,也曾想从两翼包抄,但都被李世民的弓箭化解了。一路追击直到天明,李世民地箭矢也已经用得差不多了,胯下的马也累得快口吐白沫了,而敌军貌似也发现了这一点,追击得更加猛烈了,几次逼近但都在李世民与卫士的配合下成功化解了,但此时李世民地手里已经没箭了,而他也在这一夜奔逃中尽显疲惫,可这时敌军又逼近了,李世民突然回身猛地一拉弓,只听“嘣~”的一声,追兵顿时被吓得一哆嗦,马蹄直接一顿,速度减缓了下来,李世民连忙趁势拉开了与追兵的距离。而这次又是只听弓弦声不见人落马,敌军很快就意识到自己肯定又被耍了,这里为什么要用又呢?因为之前李世民箭矢少了,就开过几次空弓恐吓过他们,心中虽气,却还是下意识地做出了反应。一连几次空攻,追兵知道李世民一定是没箭了,此时也不再恐惧纷纷追了上来,也不想活捉拷问了,每个人都恨得牙痒痒,誓要把这个该死的箭手给千刀万剐了。

    卫士看着即将逼近的敌军和身下疲累不堪的战马,一咬牙直接回身冲向追兵,向给李世民争取些时间,但他的想法是好的,却并不附和实际,敌军人多势众,直接分成两队,一队对付他,另一对则直奔李世民。

    李世民不禁长叹了口气,难道自己今天就要命丧于此了吗?但就是要死,自己也要死得壮烈,因为他姓李,是大唐天子的儿子,大唐秦王。

    李世民眉眼一横,两眼爆发出两道精光,他猛地拔出长刀,义无反顾地向敌军冲锋而去。

    可就在这时,几道破风声从李世民耳边掠过,只见向李世民冲来的几人顿时应声栽落马下,李世民还没回过神来,只听一声炸雷般的喝声:“殿下莫慌,秦琼来也!”

    一队轻骑兵从一旁的山坡上猛冲下来,直扑敌军,冲在最前面的正是秦琼秦叔宝,他背负双锏,手执长槊,浑身杀气腾腾,如虎扑羊群一般。李世民一见是秦琼顿时松了口气。

    敌军见唐军骑兵突然斜插着杀来,顿时大惊失色慌忙撤退,可秦叔宝如离弦之箭手执长槊猛冲入敌阵一连刺杀数人,本就心惊胆颤的敌军心理防线骤然崩溃,顿时就做了鸟兽散。

    击溃敌军后秦琼策马走到李世民面前把长槊就势往马鞍上一挂双手抱拳行了一计军礼道:“末将来迟,让殿下受惊了,请殿下责罚。”

    唐代骑兵马鞍右侧有一个专门为携带长兵器设置的钩子,明清时把这个钩子叫做得胜钩,而马槊尾部也有一个套环,正好可固定住马槊地尾部,而马槊腰部则有一条束带,即可套在骑兵的臂弯处,又可做背带使骑兵背负马槊,矛尖向天,避免行军途中误伤他人,如此既省力又方便战时取用,可谓一举多得。

    李世民放声一笑道:“将军来的及时,救本王一命,非但无错反而有功,本王当多谢将军才是,请受本王一拜。”

    说着李世民就拱手冲秦琼作了一揖,秦琼连忙推辞回敬一礼道:“护持殿下乃末将本职,殿下身陷险境,几度身危,不怪罪末将就已是宽宏大度,末将岂敢受礼,请殿下切莫以救命相称。”

    李世民看着秦琼不禁暗自点头,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有功而不恃功,功高而不骄主,有良将之风。

    其实秦琼的出现还真不是巧合,李世民一夜未归,唐军那边急得不行,副帅柴绍急忙洒出数支斥候骑兵呈扇面向宋金刚驻地方向搜索,其中就包括秦琼亲自率领的一队骑兵,折腾了大半夜,就差把地皮翻过来找了,愣是一个人影都没见着,急得秦琼头都要秃了,当即一咬牙一跺脚,决定继续深入敌军控制范围,直到找到李世民为止,要知道越是深入敌境就越容易被发现,若是一旦被敌军发现,敌军很快就会派出大队骑兵包围截杀,其风险可想而知,可见秦琼确实是急疯了!可幸运的是,秦琼深入敌境没多久,就撞上的李世民,秦琼高兴得差点没从马上跳起来,直接就从山坡上冲了下去,人还没到就先吼了一嗓子,震慑敌胆,所以也就有了方才的那一幕。

    秦琼虽然击退了敌军,然而此地还是敌军斥候的巡逻范围,绝不可久留,于是秦琼命人迅速收拢骑兵,护送李世民回营。

    这时那个卫士也策马回到了李世民身边,李世民颇有些欣赏地看着他问道:“好小子,有几分勇力,你叫什么名字?”

    卫士恭敬地一拱手,正声道:“卑下,侯君集。”

    “好,本王记住了。”

    回营之后,李世民分别赏赐了秦琼与侯君集二十匹锦帛,并把侯君集破格提拔至亲兵营左虞侯,司掌一票斥候。

    秦琼得到二十匹锦帛后便直接分给了与他一起出营的将士们,因为在他看来功劳不是他一个人的。

    ……

    李世民回营之后,立即召集众将发布了坚壁清野,谨守不战的命令,而且语气十分严厉,不容置喙,同时命刘弘基派出轻骑负责袭扰敌军粮道,如果能彻底阻断最好,就算不能阻断也要务必使其不得畅通。

    就这样一场围绕粮道的骑兵绞杀战与反绞杀战正式开始了。然而这场战争一开始宋金刚就注定弱势,由于山西百姓前期的坚壁清野,宋金刚并没有筹集到足够的粮草,全军用度全靠晋阳接济,而反观唐军却有丰厚的群众基础,早已囤积了足够粮草,有足够的时间跟宋金刚耗,而宋金刚若是粮道受阻,必定难以与唐军做长久相持,所以宋金刚一定会拼死保护粮道。

    这场战争虽然表面上是一场骑兵之间的小仗,可实际上却是奔决战而打的,其惨烈程度绝不亚于最终的大决战。所以李世民选择了一向稳重的刘弘基来执行这个任务。

    然而刘弘基也不愧为骑兵名将,一手骑兵游击战术用得出神入化,分分合合,神出鬼没的唐军轻骑打得宋金刚的运粮部队苦不堪言,十不存一。每当宋金刚的骑兵敢到时,看到的总是一堆堆被烧成焦炭的粮车,青烟袅袅,而纵火者却早已逃之夭夭,只留下一片寂寞。

    面对难缠的刘弘基,宋金刚也派出了手下最得力的干将黄子英,准备跟李世民来个王牌对王牌。自从黄子英接手粮道后,防备果然严密了许多,他让运粮部队多装备弩箭,改装运粮车,把运粮车的两边加上高高的挡板,当遭遇唐军轻骑时就以粮车为掩体,抵御唐军轻骑的冲击,同时扩大斥候探查范围,加强骑兵巡视,保护运粮队。虽然这种策略有效加强了运粮队的防卫能力,但这种被动挨打的防御战术,毕竟百密一疏。

    刘弘基根本就不按黄子英的套路出牌,你花大力气保护运粮队,行!那就不打你地运粮队,刘弘基直接率两千骑兵突袭浩州(今山西临汾一带),卡住了宋金刚大军的粮道,急得黄子英连忙召集手中所有能调动的力量,甚至就连战斗力并不强的运粮队都调动了起来,因为唐军卡住了浩州,根本就无粮可运,所以他誓要夺回浩州。可攻打浩州并不像他想象中地那般顺利,黄子英的部队久攻不下,损失惨重。没办法,黄子英只好选择绕道从其他地方的小路用独轮小车运输军粮,有些道路崎岖的羊肠小道甚至要肩背人扛,如此一来运输成本猛增数倍,而且就他手中的人马就算全部都派去扛军粮也根本供应不上前线大军的消耗。

    可刘弘基却并不想就这样轻易地放过他,再次派出十数支游击骑兵,袭扰黄子英,反正见着运粮队冲上去就直接泼油,然后一阵火箭,点着就走,而运粮队走的都是山间小路,根本无处取水灭火,用树枝、衣物扑打也灭不掉,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一车车军粮被大火烧光,黄子英整个人都要崩溃了,他还从来没有打过这么窝囊的仗,他甚至都想操起一把刀冲到唐军营中跟那个该死的刘弘基拼命。

    在黄子英竭尽全力痛苦地维持下,虽然有少量军粮流入宋金刚军中,但终究是杯水车薪,宋金刚军中已经开始省吃俭用了。

    武德二年十二月,唐军偏师永安王李孝基在击败夏县吕崇茂之后,大意轻敌,贪功冒进,企图一举平定吕崇茂叛军,可谁知吕崇茂及时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直接派手下两员大将尉迟敬德和寻相领三千步骑驰援夏县。

    尉迟敬德与寻相日夜兼程,悄然绕到唐军身后,此时唐军全力围攻夏县,正值紧要关头,尉迟敬德三千步骑猛然突袭唐军后背,唐军后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攻击打了个措手不及,后军根本无力抵挡。尉迟敬德身先士卒带领骑兵在前方开路,一杆长槊如毒蛇吐信一般收割着生命,凡是敢于挡在他前方的敌军都如纸人一般脆弱被他的铁蹄踏了个粉碎,整个骑兵团如斧凿一般直接破开唐军战阵,势不可挡。如果把尉迟敬德统领的骑兵看做一把无坚不摧的大斧,那尉迟敬德就是这把大斧最锋利的刀刃。尉迟敬德的骑兵在前开路,顺利砍开一道缺口,而寻相则统领步兵迅速跟进,把这到缺口扩到最大,两人配合十分默契,瞬间撕开唐军战阵,此时夏县城里的吕崇茂也趁机杀出,两面夹攻,唐军抵挡不住如洪水决堤一般骤然崩溃了。

    唐军统帅永安王李孝基及副将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一应将校运气实在差劲,诺大一个战场,他们愣是一个没跑掉,被尉迟敬德一锅给端了,全部沦为俘虏,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此时坐镇晋阳的刘武周一听说尉迟敬德俘虏了一个唐朝郡王,而且还是唐王李渊的堂弟,当即就来了兴致下令让尉迟敬德派人把这些俘虏都送到晋阳去给他瞧瞧,同时他还要用这些人做做文章,比如拉到晋阳游个街,示个众,也好挫挫李唐王朝的锐气,也让山西的老百姓都知道,不要再对李唐抱有幻想了,他们回不来了。

    尉迟敬德接到刘武周的命令,二话没说就直接派人把战俘都送了过去,刘武周为此还非常高兴地表扬了尉迟敬德一番,然而让尉迟敬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却无形中惹怒了一个人——寻相。

    寻相虽然表面上不露声色,可心底却恨上了尉迟敬德,因为尉迟敬德献俘的举动并没有征得他的同意,尉迟敬德就擅作主张地做了,而事后就象征性地通报了他一声就说“哎,俘虏我已经交上去,你就放心吧!”寻相听到这话,当时的脸色不难想象,肯定此煤球还黑,可能在尉迟敬德眼里根本就没把这些俘虏看上眼,谁送不是送啊!趁早送走也省了许多麻烦!可在寻相眼里,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尉迟敬德此举,无异于背着自己去邀功请赏,强占自己的功劳的流氓行为,自己劳心劳力,最大的功劳却被尉迟敬德抢占了,寻相怎么可能不怒。

    可寻相虽然心里怒火冲天,恨不得把这个大胡子按在地上一顿爆揍,但他还是忍住脾气调节好情绪平静地应了一声“嗯,你交上去了就好,还省了粮食,真是好打算纳!”

    自此以后寻相与尉迟敬德之间虽然表面要好,可心里却生出深深的嫌隙,而在不久的将来尉迟敬德会为自己今天这个轻率的举动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

    另一边,坐镇长春宫李渊得知李孝基全军覆没的消息,气得差点没背过气,兴师动众连一个小小的夏县都拿不下来,还损兵折将,尤其是一个郡王被俘虏,更是让李渊和整的大唐王朝丢尽了脸面,但柏壁前线吃紧,夏县吕崇茂草寇尔,防守有余,进攻不足,威胁不大,只能暂时搁置一旁,先集中精力打垮刘武周再说。

    ……

    尉迟敬德率军击败李孝基后,李世民心知其必生骄敌之心,来而不往非礼也!考虑到尉迟敬德也是一员猛将,李世民便也派了一员可与之匹敌的对手——勇将秦琼,同时还给秦琼派了一个稳重的得力助手,老将殷开山。这便是大唐门神,秦琼、尉迟恭的第一次交锋。

    美良川,位于涑水河上游的一处河谷山涧,是尉迟敬德回师与宋金刚汇合的最近道路,在唐军斥候侦查到尉迟敬德准备从这里回师后,李世民心中顿时一定,自己果然没有判断错,敌人是不会舍近求远的,他早已派秦琼与殷开山领两千骑兵抢先赶到美良川,预设埋伏,等着尉迟敬德自投罗网。

    来了!秦琼眺望远处滚滚而来烟尘,他知道他的对手来了,他一声令下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

    到了美良川谷口,尉迟敬德勒住了马,抬头望着山涧两侧的高山,他迟疑了,因为这是一个极易被人设伏的地方,若是唐军在此设伏,那就太危险了。

    寻相一看尉迟敬德迟疑不进,不禁心生蔑视,所有人都说你尉迟敬德是员猛将,如今看来也不过如此,一个小小的山谷就把他吓住了,真是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其实寻相打心眼里是看不起尉迟恭的,因为尉迟恭是铁匠出身,在寻相眼里尉迟恭根本就不专业,不是一个职业军人,除了匹夫之勇,简直一无是处。

    寻相问为何迟疑不前?尉迟恭直接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顾虑,此地地形复杂,恐有伏兵。

    而寻相一看尉迟恭一个非专业人员,讲得一副很专业的样子不禁哂笑了一声,在他看来尉迟恭完全是猪鼻子插大葱——装象,自以为打了几仗就觉得自己了不得了,他认为唐军根本就不可能在此设伏,因为唐军新败,军心士气必然受挫低落,整顿内部还来不及呢!根本不会也无法如此迅速地组织起力量反击,其二,这条行军路线是他们今天一大早临时决定,唐军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他们会走这条路,又怎么可能提前到这里设伏?所以凭着多年征战的战场直觉,寻相根本就不认为此处有所谓的伏兵,直接跟尉迟敬德放话,都说你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猛将,可现在一看有些名不副实啊!你要是不敢先进,那好,我寻相就带着人走最前面开路。

    面对寻相的坚持与言语讽刺,尉迟敬徳心里也十分来气,一咬牙一跺脚,走就走,老子还怕你不成,谁怂谁是王八蛋。

    尉迟敬德领军再前面开路,寻相居中协调,整支部队缓缓进入,当军队全部进入山谷后,只听一声近似鹰啼的高亢鸣叫从天空划过,山崖两岸顿时立起一个个如铁塔般的士兵,手持弓弩直至谷底,一时间所有人都定住,气氛静得出奇!

    尉迟恭心中一沉,但他脸上没有丝毫恐惧,而反观寻相却直接呆住了,一股绝望感不禁袭上心头。

    “列阵~”

    尉迟敬德一声怒喝划破天际,把所有人都唤醒了过来,士兵们反应也很快,瞬间摆出了防御阵型,同一时间秦琼也冷冷地吐出了两个字“放箭~”,霎时间箭雨纵横,滚木擂石如冰雹一般砸下。

    一时间惨叫迭起,轰鸣声直如天崩地裂,一旁的河水都被染成了一片血红,飘着具具浮尸,尉迟敬德根本无视这些惨像,十分冷静地指挥着军队缓缓往谷外撤退。

    寻相指挥后军刚退出山谷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遭到了唐军骑兵的攻击,几轮齐射之后,逃出谷口的敌军顿时阵脚大乱,成了一片散兵,而唐军骑兵直接展开冲击,望着迎面而来唐军骑兵潮,众人的心顿时噗通一声掉落寒潭,一股寒气从脚底直接窜上天灵盖儿,让人不禁打了个寒颤。

    才逃离虎口,又跌入狼窝,军心顿时就崩溃了,士兵们纷纷夺路奔逃,可一面是唐军骑兵,一面是涑水河,根本就无路可逃,赶得敌军慌忙往河里跳,相比汹涌的河水,他们更恐惧的是唐军骑兵的尖利的槊锋。

    喊杀声震耳欲聋,望着慌乱的士兵,寻相的声音显得无比微弱,无论他怎么喊都没有用,他知道军队彻底垮了,根本就拉不住了,败局已定,所有人都自求多福吧!于是寻相丢下部队,躲到一处山石后趁人不注意费力地扒掉自己的盔甲,因为将军盔甲太显眼了,不利于逃命。

    寻相一袭布衣,顿时觉得浑身轻松了不少,他先是在尸堆中小心地潜行着,遇到人就混在死尸中装死,趁着唐军骑兵正在全力围杀尉迟敬德时形成的空隙,抓过一匹离他最近的马,飞奔而去。所幸唐军的注意力都在尉迟敬德身上,寻相才能如此轻松的脱离战场,寻相回望了一眼战场,拍马绝尘而去。

    寻相失踪,后军失去指挥彻底乱成了一锅粥,恐惧与惊慌迅速蔓延至整个军队,这时峡谷中突然杀出一股唐军,呈尖锥形列阵直接刺入尉迟敬德军中,两面夹击之下,尉迟敬德的部队再也支撑不住,崩溃了,混乱的士兵就像一只只被狼群追得四处乱窜的羊羔,等待他们的就只剩下了单方面的屠杀。

    尉迟敬德知道自己也无力回天了,但他没有选择放弃,只听他一声大吼,策马跃出人群,直接冲入唐军之中,一杆长槊如狂蛇吐信,一连刺杀十数人,勇不可挡,双眼瞪得直如铜铃,一脸虬须崩得宛如钢针挺立,浑身盔甲都被他坚实的肌肉顶得鼓了起来,仿佛一颗憋不住威力随时都会爆炸的炸弹,一双蒲扇般的大手紧握着长槊,整个人宛如一只炸了毛的狮子,活脱脱的一个怒目金刚,横槊在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气势,把一众唐军震得目瞪口呆,一时间都瑟瑟不敢上前招惹这个煞星。

    李世民站在山顶上看着尉迟敬德,心下不禁感慨道:好一个勇猛的尉迟敬德!其欣赏之意不言自明。

    殷开山准备下令放箭射杀尉迟敬德,却被李世民阻止了,殷开山十分不解,因为在他看来如此劲敌应该尽快杀之,以免后患,他不明白秦王为何要制止他。而李世民只说了一句:“如此英雄,骈死于沟壑之中,岂不可惜?”

    而老将殷开山却不这么认为,说道:“殿下,岂不知长坂坡,赵子龙七进七出?”

    殷开山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劝李世民不要学曹操因惜才,放走了赵子龙这个劲敌。

    李世民一听顿时大笑一声道:“老将军,本王不是曹操,而刘武周也绝不是刘备。”

    殷开山见秦王如此自信,便也不再多言。

    尉迟敬德一人断后,来来回回反复冲杀,掩护大部队撤出了山谷,当尉迟敬德最后一个冲出山谷时,看到的尽是四散逃命被唐军骑兵随意掩杀的己方士兵,登时怒火冲天,一声怒喝,一副拼命的架势,马蹄猛力一蹬,一头扎进唐军之中,马槊如雨点一般狂刺,槊尖绽放的每一点寒光都伴随着一朵血花。

    就在这时前方突兀出现一人一骑,一杆马槊斜挎,挡在尉迟敬德前方,目如鹰视一般直刺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此时也感觉到了一股浓烈的杀气,举目望去,只见前方那人面色蜡黄中又略有微红,有少许胡须,眉眼之间煞气凝结,浑身爆发出的强烈杀气,直冲霄汉。尉迟敬德也毫不示弱,他的黑脸上顿时青筋暴起,满脸虬须如钢针炸立,一股暴戾之气涤荡开来。一时间,在这两股气息之下,整个战场都为之失色。

    “来将何人?”

    “本将秦琼,特来取尔性命。”

    秦琼森寒的话语,仿佛能冰冻三尺。

    “本将尉迟恭,汝之性命,吾也笑纳了。”

    尉迟敬德也争锋相对。

    “不胜荣幸!”

    两人同时策马猛冲向对方,电光火石之间,两条长槊直如两条闪电直奔对方命门,槊尖交击,一声铿锵之声,绽放出一朵耀眼的火花,两人瞬间交叉而过,秦琼的金属护肩上划出一道痕迹,而尉迟敬德的头盔上也留下了一道痕迹,这一回合,秦琼赢了半分。

    两人回马调头,再次冲杀,秦琼枪出入龙,一槊直刺尉迟敬德胸膛,尉迟敬德直接使出他的看家本领——夺槊,侧身躲过寒光乍现的槊头,左手顺势一握直接把长槊让到腋下,猛力一转顺势一夺,秦琼顿感一股巨力顺着槊杆快速爬向他持槊的右手,一个震动,长槊便要脱手而出,秦琼连忙双手抓住槊杆才扯住长槊,没有被尉迟敬德夺去,尉迟敬德也是一惊,自己这个百试百灵的成名绝技,竟然第一次失手了!尉迟敬德趁秦琼长槊不能抽身,一槊直刺秦琼面门,秦琼连忙向后一倒顺势一脚踢开尉迟敬德刺来的长槊,从背后拔出一条钢锏翻身直劈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的左手连忙丢开长槊也从背后猛地拔出钢鞭迎击秦琼的钢锏,“砰~”两种势大力沉的破甲兵器猛烈撞击在一起,霎时火花四溅,剧烈的反震之力,震得两人的身体一歪,手臂仿佛断裂一般,虎口崩裂,鲜血顺着兵器流了下来,以前他们的兵器都是饮敌人的血,而今天却第一次饮了自己的血。第二回合,尉迟敬德略占上风。

    两人重新拉开距离,秦琼丢开长槊,从身后拔出另一条钢锏,而尉迟敬德也拔出了钢鞭,双锏对双鞭,两人同时冲向对方,双鞭双锏,左右开攻,战得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然而战场的天平却毫无疑问地倾斜向了秦琼一边,唐军清扫干净战场后,纷纷围了过来,把秦琼与尉迟敬德里三重外三重地围了个水泄不通,但却没有一个人上前干预二人的战斗,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战斗关乎两名勇士的尊严与荣耀。

    两人再度拉开距离,两人眼里只有对方,尉迟敬德没有管自己的处境,而秦琼也没有任何劝降的话语,因为他知道所有的话都是多余的,这一合,可分生死。

    就在两人正要冲击时,一道喊声插入两人之间的战场:“住手,秦王有令,让出一条道路,放尉迟将军离去,违令者斩。”

    来人正是老将殷开山,秦琼听罢默默地收起了双锏,尉迟敬德皱着眉头冷声问道:“为何要放我离开,难道你们就不怕我再与你们为敌吗?”

    殷开山说道:“秦王原话,如此英雄,骈其于沟壑之中,实在可惜!卿是赵子龙,而刘武周却绝不是刘玄德,望将军好自为之。”

    尉迟敬德没想到这个大唐秦王竟真有如此胸怀?纵虎归山,我到要看看是真是假!

    “让~”

    殷开山一个让字,唐军迅速闪开一条通道,尉迟敬德收起钢鞭策马而去。一路上尉迟敬德都十分警惕,直到完全脱离战场,而没有追兵来追,尉迟敬德才确定唐军是真的放他走,尉迟敬德心里对那个大唐秦王不禁有了一丝复杂,听说那个秦王十分年轻,才二十来岁,却有如此胸怀,如此自信,连秦琼这般名将都甘心为其效力,可见其非常手腕,此人才是他们真正的大敌!

    此战尉迟敬德全军覆没,唯独尉迟敬德与寻相逃出,刘武周大怒,当即贬斥了尉迟敬德与寻相,去爵留职,待罪立功。

    不久,唐军派兵围攻蒲坂,意图一举拔掉这个楔在唐军身后的钉子。然而刘武周岂能让唐军如此轻易地拔掉这颗钉子,好专心来对付他,于是又命尉迟敬德领兵三千前去救援蒲坂。

    通过侦查,李世民得知刘武周的援军正在赶来,当即决定围点打援,自己亲率三千步骑精兵,至安邑设伏。

    这次尉迟敬德也学精了,不求最快,但求最稳,他谨慎地避开了一系列险地,就在他自以为安稳无事之时,在安邑附近一个他认为最不可能设伏的丘陵地带,却突然杀出了伏兵,转瞬间就把尉迟敬德的部队截成了数段,分割包围,使之首尾不能相顾。

    尉迟敬德的部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阵脚大乱,根本无法列阵,首尾的骑兵部队被唐军步兵死死钳住,根本无法脱身,失去机动能力的骑兵,面对步兵基本就是砧板上待宰的鱼肉,号称骑兵克星的唐军陌刀队举着锋利厚重的陌刀,一斩之下人马俱碎。

    陌刀,长七尺,刃长三尺,两面开锋,柄长四尺,下有铁钻,重约十五斤,可劈砍撩刺,马步水路借可使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斩挡者皆为齑粉。其原产于江淮,江淮多步兵,北方多骑兵,骑兵强悍擅长攻击,步兵单体羸弱只能结阵方可对战骑兵,所以南北朝时,南朝多为守势,而江淮便是南朝抵御北朝的前线,所有就衍生出了许多以步制骑的战术与兵器,西汉时就有专门对抗匈奴骑兵,长柄长刃的斩马剑,后来又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战争实践,陌刀应运而生,隋朝时南方军就有少量装备,后被唐军引用,征选军中魁梧力士入陌刀军,多用于后军压阵,当前军战局不利时,充当救火队拦截敌军骑兵,为全军重新整理阵型争取时间。因唐朝前期开国战争中,秦王李世民多以骑兵制胜,军中也多是骑兵将领,缺少步兵名将,陌刀军威名始终不显,就连被誉为除李世民之外的大唐第一名将李靖,在后来的伐突之战中虽装备了部分陌刀军,但其对陌刀军也缺乏应有的重视。直到唐高宗永徽年间,唐军大肆扩张领土,与北方突厥,辽东高句丽及西域各国的骑兵作战,陌刀的作用才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之后被唐朝军方高度重视的陌刀才得以成建制的装备部队,并在唐朝中后期的一系列战争中屡建奇功。

    尉迟敬德的部队就像一条长蛇,被步兵钳住首尾,唐军骑兵就像一柄柄锋利的尖刀来回穿插将其腰身砍了个稀巴烂,四面夹击,尉迟敬德的部队很快就撑不住,恐慌就像传染病,瞬间传染了整个军队,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军队的大溃败。

    尉迟敬德望着混乱的战场,恐慌的士兵,他知道自己又输了,而且输得是那么的莫名其妙,那么彻底,连对手是怎么出招的都没看清楚,心底不禁泛起一丝苦涩。

    “尉迟恭~”

    “又是你。”

    尉迟敬德见秦琼杀来也挺槊迎击,两人你来我往,从马上打到马下,马槊早在两人的争斗中甩得没影了,秦琼手持双锏,尉迟恭手持双鞭,痛快地厮杀着,仿佛两股相反飓风,相互绞杀着,周遭的士兵但凡被两人战斗的波及到,纵使有甲胄护身,也无不是骨断金折。

    就这时突然凭空飞来一张大网将尉迟敬德扑头罩住,尉迟敬德登时就被大网限制住了手脚,秦琼趁势出击打掉他手中的钢鞭,唐军顿时一拥而上将尉迟敬德擒住,尉迟敬德望着秦琼怒不可遏地吼道:“卑鄙~”

    秦琼只冷冷地回了一句:“这是战争。”

    秦琼一句话顿时噎得尉迟敬德说不出话来,是啊!这是战争,是你死我活的厮杀,不是点到为止的比武。

    秦琼把尉迟敬德押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打量了一番,笑道:“尉迟将军,久仰了,来人给将军松绑。”

    尉迟敬德撞开上来给他松绑的卫士,放眼打量了一番李世民,此人远比自己想的要年轻得多,自己怎么可能输给这样的黄毛小子?

    李世民见尉迟敬德态度强硬,又开玩笑似地说道:“我猜将军一定在想自己是怎么输给我这个黄毛小子的!胜负乃兵家常事,将军何必介怀!”

    尉迟敬德一咬牙说道:“要杀就杀,不必喋喋不休,如妇人一般。”

    “大胆~”

    尉迟敬德瞟了一眼怒斥他的侯君集,冷哼了一声,显得很是轻蔑。

    李世民莞尔一笑道:“将军还是不服气呀!本王虽不敢自比诸葛武侯七擒孟获,但本王愿效法前贤,将军不妨回去领兵来与本王再战。”

    尉迟敬德双眼一瞪:“你在羞辱我?”

    “本王是敬重将军,不忍将军一身本领,止步于此,你应该建立更大的功业。”

    李世民眼中清澈澄明,一番话说得也是十分真诚,把尉迟敬德都说得愣住了,尉迟敬德原本以为这个秦王只是年轻气盛,性格狂傲,可怎么也没想到他竟然还有这样一番言辞,让他不禁有些感慨,心中竟不自觉地升起了一丝敬意!

    “你今日放我,难道就不怕来日死在我手上吗?”尉迟敬德沉声说道。

    “大胆~”

    一旁的众人皆怒视尉迟敬德,而李世民却摆了摆手,十分轻松地说道:“若能成全将军的功业,本王也算死得其所,又有何惧哉!”

    说着,李世民上前亲手解开了尉迟敬德的捆索,说道:“来人给尉迟将军准备一匹马,让他自由离去,任何人不得阻拦,违令者斩。”

    不一会儿,一个卫士就牵来了一匹瘦弱的瘸马,李世民见状眉头一皱,知道这是有人刻意刁难的,想杀杀尉迟敬德的锐气,尉迟敬德也气得不行,这是对他赤裸裸的羞辱,他可以战死,却不能接受羞辱,他正要发作,只见李世民不动声色地说道:“你牵错马了,把本王的马牵来给尉迟将军。”

    众人一听,都怔住了,差点没惊掉自己的下巴,就连尉迟敬德本人也完全没有想到,被惊得怔怔出神,因为他们每个人都知道,战马对骑士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那远不是一匹马,一个代步工具那么简单,战场上,它们是并肩战斗的战友,是骑士的半条命,平时战马是骑士们倾诉衷肠的挚友,他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骑士跟自己战马感情是多么深厚,那是亲人般的依靠与情感。而秦王李世民却把自己的战马送给了尉迟敬德,足见其对尉迟敬德的看重与殷殷诚意。

    尉迟敬德在秦琼等人的注视下,翻身跨上战马,这真是一匹好马呀!尉迟敬德回望了李世民一眼,心中对这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此人绝非常人也!再李世民的身上尉迟敬德看到了他从未见过的光芒,那是一种让人打心里折服的人格魅力,是天生的领袖。尉迟敬德陷入了沉思,同时则对刘武周政权及自己的前途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怀疑和不自信。但刘武周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岂能忘恩负义,背叛主公,忠臣不侍二主,他只能竭忠尽力,就算使死,也无愧于天地人心!

    尉迟敬德临走时看着李世民丢下了一句话:“他日若在战场相遇,我必退避三舍,以报今日之恩。”

    说罢,尉迟恭便独自一人策马远去,众人望着尉迟敬德远去的背影,不解地问道:“殿下,此人乃刘武周麾下一员虎将,今日放虎归山,他日必成我军大患呐!”

    “是啊殿下,您何苦还把胯下战马给他呢?此人喂不熟的,还请殿下三思啊!”

    李世民望着尉迟敬德远去的背影,久久没有答话,直到再也看不到之后,才说了一句:“良将与良马孰轻孰重?良马只载一人,良将能驭万人,此人忠勇无双,来日我必得之!”

    李世民招揽人才的诚心使众人为之动容,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武侯七擒孟获,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

    唐军两次战胜刘武周的军队,使唐军的将领们不禁都有些膨胀了,他们认为与刘武周主力,宋金刚部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纷纷强烈请战。

    然而李世民却十分冷静,直接给众将泼了一盆冷水,李世民认为此时还不到决战时机,他们虽然取得了两次小胜,却也只是伤其皮毛而已,战场力量对比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而且宋金刚麾下集中了刘武周几乎所有的精锐兵力,战力很强,但孤军深入,后援空虚,全靠劫掠补充军备,没有固定的军需储备,其根本没有立足长期作战的准备,完全一副拼命的架势,锋芒正盛,急于速战速决,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不能按敌人设想去打仗。李世民的分析有理有据,不禁让众将都陷入了沉默,李世民见状当即抛出了自己的作战方针,坚壁不战,养精蓄锐,先挫败敌军锐气,同时分出小股部队,袭扰汾州、隰州等各处要点,疲惫敌军,使其难以支撑,自乱阵脚,届时再伺机决战。

    众将一时间也没有更好的策略,而秦王已经有了明确的主张,且没有任何过分出格的失误,所以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公然站出来反对,纷纷附和表示服从。

    宋金刚大军粮道被刘弘基截断,宋金刚的部队很快就陷入了粮慌,难以与唐军长久相持,所以屡屡派人到柏壁城下挑战叫骂,企图与唐军速战速决。然而唐军此时已经囤积了足够的粮草,自然不会舍弃自己的优势,按宋金刚的想法来打仗,宋金刚要速战速决,而李世民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不管他怎么叫骂,叫骂得有多难听,唐军愣是没一个士兵搭理他,跟他拖着,耗着,耗尽他的体力,锐气和耐力。

    而派去叫骂的人,始终一个人唱独角戏,骂得口干舌燥,唾沫星子乱飞,可骂着骂着,也都自觉没趣了。但宋金刚还是天天坚持派人来骂,就像唱戏的掉嗓子似的,每天十二个小时从不间断,而唐军这边就换着人静静地听,凡是敢答话的,一律军法处置。就这样两军友好地渡过了一个格外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