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武德记事 » 第三十六章:一虎伤群狼动,猴子上树也称王。

第三十六章:一虎伤群狼动,猴子上树也称王。

    武德二年(619年)七月,唐朝在秦王李世民的主持下再次改革军制,裁汰老弱,遵循重内轻外的原则,在关中核心地带设立十二军统辖关中诸军府,每军设将军、副将各一名,均由朝廷直接任命军中素有威望的将领担任,其没有调兵及指挥的权利,只负责军队日常的训练与管理,平时督导农耕屯田及战备整训,战时则由朝廷临时任命大将统率出征。此举不仅使各军互相监视,相互制衡,更一举解除了将领久据军队,使军队只知将令不知王命的隐患。这就是后来唐朝中央十六卫军的雏形,虽然有部分改革,但其基本框架还是基本延续了自北周以来所形成的府兵制特点,平时轮番拱卫长安,卫戍中央,战时则作为军团主力外调与其他各路地方军组成大军团作战。既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又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力量始终保持居高临下的态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改革府兵制对唐朝后来两百多年的历史可谓至关重要,而府兵制的存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历史走向。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讲一下府兵制度,由于南北朝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战乱,北方地广人稀,为府兵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直到鲜卑族统一北方建立北魏之后,面对地广人稀,税源严重不足,财政困难的现实,北魏统治集团不得不实行土地改革,于是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既按人口把土地分配给汉人耕种,以扩充人口,增加税户,充实国家财政,北魏也由此臻至极盛,隐隐有了一统天下的气象。

    均田制确立之后,北魏又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府兵制,起初北魏只准鲜卑族人当兵,汉人专事农耕,一改中国自西周至秦汉以来上马兵,下马民的耕战传统,而形成一种由职业军人组建军队的新军制,既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也从根本上削弱占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汉人的力量,以保证鲜卑人对汉人绝对的军事优势,以及鲜卑政权对军队的绝对控制,维护鲜卑政权对北方统治。这其实跟清朝的八旗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旗人可一加入装备待遇最好的八旗部队,而汉人只能加入装备待遇最差的绿营,八旗由国家财政供养,而绿营时常连响都发不齐,足见其差距之大。而北魏则更甚,鲜卑人当兵,汉人为民,兵制民,民养兵。然而这些鲜卑兵却并不比汉人更可靠,随着北魏国势的日渐衰落,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均田制被破坏,国家财政逐渐崩溃,社会矛盾愈发尖锐,至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北方六镇军户爆发大起义,直接动摇北魏根基,北魏日渐衰败,终被权臣瓜分。

    北方草原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庞大政权北魏崩塌之后,分解成一东一西两个政权,史称东西两魏,与占据南方广大地区的萧梁鼎足而立,高欢建立的东魏政权占据北魏中原腹地,势力强大,而宇文泰建立的西魏,占据西北,国力最弱,时常面临来自东魏与南梁的灭国威胁。

    西魏国力有限,很难与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占据中原的东魏及占据江南的梁朝长期对抗。尤其是西魏在与东魏的邙山之战中大败亏输后,逼得西魏权臣宇文泰不得不另辟蹊径,既然经济人口都不如对方,那就把自己手中有限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于是着重加强军事力量的府兵制改革势在必行。

    说是改革,实际上就是遏制豪门地主兼并土地,重新建立均田制,将府兵兵源从鲜卑族扩展到人口众多的汉人而已。宇文泰将广大的土地重新整合起来,再设立统管军队事务及训练的军府,将所有士兵一一入籍,并按军户平均分配土地,使军户自行耕种,平时为农,自给自足,战时为兵,出征作战。军户免除赋税徭役,但武器马匹自备,战时缴获也归缴获者所有,这种极具游牧特色军制极大发挥了军队的积极性与战力。

    府兵制的意义在于使军人职业化,如此既解决了国家的经济财政问题,又保证了军队常备兵力及战力的稳定,可谓一举多得。然而在后来的战争实践中也充分的验证了这一点,在西魏与东魏的战争中,西魏军队战力强悍往往能以少胜多,以至于国力看似较弱的西魏反而一度压制了国力强大的东魏,其中府兵制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西魏的府兵制,在整个结构上并不复杂,呈金字塔形,分为八大柱国将军,其下又细分为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四十八仪同,以此类推其下是校尉郎官。每个开府辖两千人,整个军队共计四万八千余人。同时,跟随府兵制一起诞生的还有一个贯穿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贵族军事武装集团——关陇贵族军事集团。

    说到关陇集团就不得不提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八柱国: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十二大将军: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当世之名将。综上观之,十二大将军也大多与八柱国是亲属关系,甚至是直系子女,可见十二大将军是依附于八柱国而存在的,整个府兵制体系更类似于部落家族的体系,这种体系能使整个军队团结得更加紧密,简单便捷的军事领导指挥体制使府兵制爆发出了更高的效率,高效的领导团体也为府兵制锦上添花。

    尤其是这四位对北周至隋唐二百多年历史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宇文泰西魏和北周王朝的创始人,首席CEO;杨忠,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之父;李虎,唐朝皇帝李渊的祖父;独孤信,号称史上最强老丈人,他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唐高祖李渊的生母元贞皇后,甚至于说这三个王朝的交接就是关陇集团内部的交接也一点都不为过。后一个王朝接替前一个王朝也不像其他王朝那样对前朝皇室赶尽杀绝,而是妥善安置,这也是相比其他王朝更替更为温和的一面,毕竟大家都是亲戚嘛!

    府兵制与关陇集团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府兵制的衰落与关陇集团的灭亡几乎是同步的,其原因就在于,关陇集团依赖于府兵制,府兵制依赖于均田制,后来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的破坏,均田制的破坏必然导致府兵制的衰落,府兵制的衰落也必然导致关陇集团的灭亡。另外府兵制的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在后来的唐朝旷日持久的远征中,府兵制的缺点暴露无遗,府兵制兵农结合的特点导致其难以满足长时间的远征需求,你想一个家庭的壮劳力常年在外,那这个家庭的农耕生产力必然受到严重打击,要知道唐朝没有杂交农作物,土地亩产并不高,所以亩产不高就面积来凑。唐朝初年,均田制规定一个成年男丁授田一百亩,最少的时候也有二三十亩,由此可想而知一个家庭的生产劳动有多繁重,没有壮劳力是很难应付的,所以长年远征的士兵岂能放心家里,不利生产的同时更不利于作战,而且府兵制催生出的实权贵族门阀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甚至直接威胁皇权,隋朝就是个最直接地例子,隋朝末年起兵反隋的主力就是关陇集团的子弟。虽然唐朝建国之初,一直奉行的是关中本位政策,但事实上一直在不停的削弱关陇集团的势力,直到唐朝中期募兵制几乎完全取代了府兵制,关陇集团才真正败落。

    总体来说,府兵制是一项完全为战争量身定制的军事制度,而唐朝府兵制虽有改动,但还是基本延续了府兵制的基本设定,在当下乱世,唐朝面对频繁的统一战争,府兵制无疑利大于弊,在府兵制打造的战争机器面前,天下诸侯尽为鱼肉。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九月,裴寂带着战胜刘文静的荣光,意气风发地领着河东之兵五万顺利穿过鼠雀谷至介休,原本以为收复晋阳,会和他想象中的一样轻松,可没想到他刚到介休就碰了一脑门子灰,宋金刚早已抢先一步占据介休城严阵以待,成功卡住了唐军进军晋阳的脖子。

    介休城,位于汾河东岸,鼠雀谷口,背靠太岳山脉,西邻汾河,与霍邑的位置一样,正好一南一北卡住了鼠雀谷这条山西的咽喉,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说到介休这个地方,就不得不提一个古人,介子推。介子推曾屡次救助当时还在逃难的晋国公子重耳脱离危难,在重耳饥寒交迫之际,甚至割自己的肉给重耳充饥。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国登基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登基后,大封随臣,所有人都来请封讨赏,晋文公也十分大度宛如暴发户一般把能安排的,不能安排的都安排了,却唯独忘了这个忠心耿耿的介子推。介子推不吵不闹,心底却大为失望,他失望的倒不是自己没有得到封赏,他失望的是晋文公一当上国君就忘了当年吞吐天下的志向与宏愿了!于是介子推便携母出走,隐居绵山。晋文公知晓后心中愧疚便亲自带人至绵山寻访,绵山蜿蜒百里,谷深林密,根本无法寻觅。晋文公没办法只好防火烧山,意图逼出介子推,可谁知晋文公此举却弄巧成拙,他低估了介子推隐居地决心。纵然大火焚天,介子推依旧拒绝出山,因为晋文公重耳已经不是他理想中的君主了。山火席卷过后,在一处山坡上,只见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地拥着一颗焦树,介子推就这样被活活烧死了!晋文公看着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的尸体,心中懊悔的同时也彻底警醒了过来,介子推此举无异于一次死谏,将迷失在权欲之海的晋文公重新拉回了正轨,开创了一代霸业。

    自古为臣者,有忠臣、良臣、权臣、庸臣、奸臣之分,忠臣者,类似忠犬,只一味愚忠于君王,无论是非只知服从,就是要他的命他也只会乖乖奉上,例如比干、屈原等,把自己的生死寄托于君王,君死而臣亡;良臣者,只效忠于自己认可的君主,这种人往往很有能力,也很有理想,找老板时也只会找能实现他们理想的老板,若是运气不好找错了老板,那也简单,再换一个就是!这世上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老板还不好找吗?反正总会找到的,这种人往往都有跳槽经历,不会愚忠到底,例如魏征,就先后跟过李密、窦建德等一众诸侯;权臣者,总揽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直逼君王,甚至超过君王,例如曹操,霍光;庸臣者,平庸之辈而已,简单来说,就是尸位素餐混吃等死,不说也罢!奸臣者,虚伪狡诈为奸,花言谄媚为佞,这类人往往以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卑劣方式谋取私欲,坑害国家,最后误君害国,与自己的君王一起遗臭万年。而介子推就是一个典型的良臣,道不同不相为谋,道相同时他忠心不二,倾力辅佐,道不同时,他果断离去,誓死不从。这就是良臣该有的风骨。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为祭奠介子推下令每年的今天,全国禁止生火,寒食三天,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延续后世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清明节祭祖的习俗。而介休就是介子推的死亡之地,介休!介休!介子推休矣(死了)。

    中国的每个地方都有其历史源头,都有其历史源头所赋予的精神与文化志气,这一块块被赋予精神文化的土地镶嵌成了中国,而这精神文化则凝结成了传承千年不息的中华文明。介子推死了,但介休还在,依旧经历着历史的风雨。

    言归正传,宋金刚虽然抢先占据介休城,拥有地形优势,但其兵力远少于唐军,所以此消彼长之下,两军也还算势均力敌。

    唐军远道而来风尘仆仆,兵马疲惫,为稳妥起见本应先休整一番之后再做进攻部署,然而裴寂却立功心切,丝毫不顾部下将领的劝阻,当即大手一挥在没有制作大型攻城器械的情况下强攻坚城。很快裴寂就尝到了苦头,没有充足准备的猛攻,使唐军伤亡惨重,当天就伤亡了三千多人,裴寂无奈只好停止攻城,全军于度索原依山扎寨。然而这又是一个早已布置好的陷阱,度索原位于介休东南介山下的一处山源,整个介休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度索塬离介休城最近有居高临下的态势,按理说是最佳的驻军之地,但既然裴寂明白,那宋金刚就更明白了,他早已算准裴寂攻城受挫后,必然退到此处扎营休整与他对峙,所以他早已派人掘毁了度索塬的所有水源。

    唐军在度索原驻扎下来没几天就严重缺水了,士兵来报,裴寂还颇为不耐烦地将来报士兵严厉训斥了一番,真是奇了怪了,连缺水这种小事都要来烦他这个全军主帅,那些搞后勤的辎重官都是干什么吃的?自己这个全军主帅难道是他们的保姆吗?裴寂忿忿然地埋下头又专研起了他的作战计划,这是他第一次独立统兵出征,他一定要制定出一份完美到让所有人都五体投地的作战计划。

    又过了几天,这次已经不用别人来汇报了,因为连裴寂自己泡茶的水都没了,这时裴寂终于意识到了水源危机的严重性。

    他连忙问众人怎么不去另找水源,部将们告诉他,已经找了,方圆几十里的所有水源都被敌军或下毒或掘毁了。裴寂追问怎么不去汾河取水,他不信那么大一条汾河都被宋金刚毁了?

    毁掉汾河?宋金刚确实没那么大的本事,但宋金刚可以阻止你打水呀!宋金刚的数十支骑兵小队早已洒遍了度索原至汾河之间的广阔荒原,神出鬼没,专门袭击唐军的运水部队,一连十数日,唐军连一滴水都没运回去,反而死伤惨重。

    于是被裴寂只好下令就地掘井取水,怎料度索原竟是一座石头山,根本就蓄不了水,也打不动井。裴寂听完众人的汇报,怔怔地跌坐在了坐榻上,伸手端过茶杯,递到嘴边才想起来自己的茶杯里没有茶水,裴寂摔碎茶杯,心中满是悔恨,悔不该在此驻军,这个天杀的宋金刚,真是太卑鄙,太无耻,太恶毒了,他恨呐!恨死了这个万恶的宋金刚,简直逼得他这个净口的读书人都骂脏话了。

    裴寂看了一眼他这几天精心鼓捣出的作战计划,气得他一把抓起来撕得粉碎,直接扔进了废纸篓。随后无力地撑着桌案,无奈地下了撤退命令。

    另一边,宋金刚一直都关注着唐军的动态,他知道这十几天的缺水折磨,已经把唐军的士气消磨殆尽,唐军一撤,宋金刚就意识到决战的时刻到了!

    唐军刚撤下度索塬,忽然北边的地平线上冒出一片黑压压的乌云,唐军士兵猛地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那根本不是什么乌云,而是遮天蔽日的旌旗,旌旗之下是如林般刀枪剑戟。

    “咚……咚……咚咚咚……”

    随着第一声如雷动般的鼓声响起,只见那钢铁丛林动了,如潮水般缓缓推来,人潮伴着鼓声来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猛,如潮声般的喊杀声震耳欲聋,带着席卷天地的气势,直接向唐军压来。

    一股恐惧顿时拢上了每一个唐军士兵的心头,手脚仿佛都冰冷成了石头,呆呆地一动也不能动了,直到人潮涌到近前,不知是谁突然喊了一声“突厥兵来了,突厥兵来了。”这时一众唐军士兵才在喊声音中活了过来,顿时惊慌得纷纷夺路而逃,只恨自己少长了两条腿,跑得不够快。

    遭到敌军主力突然袭击的唐军,根本没有组织起任何有效的抵抗,便如沙堤遇水般骤然崩溃了,而冲在最前面用雪亮弯刀收割唐军的就是刘武周从突厥手里借来的数千突厥铁骑。

    唐军一盘散沙,四散逃命,被刘武周的定杨军与突厥骑兵如打猎一般肆意追逐砍杀。

    裴寂这人军事能力虽不突出,但反应却十分敏锐,在敌军刚出现时,他就感觉到大势不妙,所以早就趁乱逃命去了。

    话说这裴寂跑路跑得真够快的,马不停蹄地奔驰了一个昼夜逃到了晋州,可还没等裴寂喘口气,宋金刚的大军就追到了晋州,显然晋州是呆不下去了,又接着逃呗!裴寂前脚刚走,晋州就被宋金刚攻陷了,之后裴寂又逃到了绛州,而宋金刚也跟警犬一般追到绛州,如此一来绛州也不能呆了,裴寂也只能自认倒霉,摸了摸自己几乎快要被颠成八半儿的屁股,没办法只得一咬牙忍着剧痛,接着逃呗!不过这次裴寂却没有做任何停留,一口气直接跑过了黄河。

    宋金刚攻陷绛州之后又趁势一口气攻陷了浍州及龙门渡口,一时间军威大震,整个河东绝大部分地区都握在了刘武周的手里,短短不到半年大唐王朝在河东的根据之地就只剩下晋西南的一小块狭窄角落了。可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接连两次大败,丢城失地,河东兵力越发空虚,致使原本缩在蒲坂奄奄一息的王行本成功勾搭上了刘武周,有刘武周的支持,无异是给这条即将冻毙的毒蛇注射了一针强心剂,瞬间满血复活,又活蹦乱跳地在唐军背后兴风作浪了。另一边夏县豪强吕崇茂也聚众造反,自称魏王,当天便攻占了夏县,亮明旗号,公开响应刘武周。河东唐军面临三面危机,其形势严峻可见一斑。

    裴寂逃脱之后,并没有急着回长安,而是先找了一处地方安身,然后再亲手写一封请罪奏折递送到长安向高祖李渊请罪。至于裴寂为什么不回长安,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不明白高祖的态度,如果高祖要杀他,天高皇帝远,至少他还可以趁早跑路,如果回了长安,那就是自投罗网,连跑都没处跑。

    奏折中裴寂的请罪还是十分诚恳的,谦卑愧悔的词句顿时触动了高祖的柔肠,并在奏折的最后请求高祖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高祖看完奏折,脸上顿时阴晴不定了好一阵,最后终于缓和了下来,裴寂现在就是他的一道防火墙,他可不会让这堵墙轻易倒下!于是高祖便命裴寂镇抚河东,戴罪立功。

    裴寂驻守河东,实行坚壁清野之策强令百姓入城据守,为强迫百姓搬家,裴寂放纵官兵烧毁百姓房屋,一时间河东百姓怨声载道,民心不附,河东局势进一步恶化,高祖为缓解河东局势,便命永安王李孝基为统帅,工部尚书独孤怀恩,陕州兵马总管于荺,内史侍郎唐俭为副将,领陕州兵马讨伐实力稍弱的夏县吕崇茂。

    ……

    自刘武周入侵山西以来,唐军屡战屡败,先后折损兵马不下十万,山西根据之地尽失,仅余晋西南一隅之地艰难固守,河东局势糜烂至几乎不可收拾的地步,整个大唐王朝都为之震动,高祖李渊也为此伤透了脑筋,满朝的大臣都劝他放弃河东之地,固守潼关,可河东乃是他起兵发家的根据之地,岂能轻易舍弃,若是他连自己的龙兴之地都保不住,那他还算什么真龙?在舆论上他的声望将承受极大的打击,而他费尽心机营造的天命传说也将破灭,所以河东绝不能丢。

    就在这时,一股朝廷要放弃河东的传言不胫而走,并迅速在长安弥漫开来,一时间长安坊间流言纷纷,而且越传越邪乎,今天还在传朝廷要放弃河东,明天就传朝廷要放弃潼关,若是再让流言传下去,恐怕过几天皇帝都要放弃长安跑路了!

    李世民得知流言之后,顿时感觉不妙,他深知人言可畏呀!若是朝廷再没个态度,恐怕整个关中的人心都会在这人口相传的谣言中彻底垮掉。

    恰在此时,高祖宣诏,李世民连忙入宫,一进武德殿,李世民就见殿中早有几人等候,李世民先参拜了高祖又向太子见礼后才于一旁落座。

    高祖李渊随即步入正题,原来他也早已关注到了长安城里的汹汹舆情,召集众人前来就是为了商议河东战事。

    首先,高祖李渊直接抛出了河东地区的弃留问题,以试探众人的态度,然而出乎预料的是,在场众人都不约而同的表示,河东乃龙兴之地绝不可放弃。

    高祖李渊点了点头,眼中既有欣慰,也有一丝放松,既然统一了思想,那剩下的就是一些具体问题了。

    如何收复河东?打,肯定是要打的,可怎么打?派谁去打?派多少兵?貌似这些问题根本就不用李渊操心,还不等李渊问,李世民就主动请缨说我去,我只要三万精兵,不灭了刘武周,宋金刚那俩家伙,我提头来见。

    高祖李渊沉思了片刻,随即大手一挥,表现得极为大度,说行,关中所有兵马随你挑。

    敲定了出征的人,那后勤谁来搞?这时太子李建成也主动站了出来,说,我各大机关人头熟,我来搞后勤,保证大军走到那里,军粮物资就送到那里,一定使大军没有后顾之忧。

    后勤保障问题也解决了,高祖李渊发现,得!这场战争好像没自己什么事儿了,一切还是照旧,自己统领全局,协调各方,太子李建成坐镇后勤,负责调配物资兵员,秦王李世民领军在前头猛冲猛打,开疆拓土,这就是大唐开国初期创业的铁三角。

    相信许多人看唐朝开国的历史,都有一种感觉,好像唐朝的开国之君不是李渊,而是李世民,好像大唐江山都是他李世民带着人一手打下来的,而他的父亲兄弟就是些庸庸碌碌的坐享其成者,纯属躺赢。

    可实际上李渊才是真正掌握全局的人,其中李建成,平阳公主李秀宁,甚至连那个最不成气的李元吉也都有一定功劳,但这些功劳都被书史者一笔带过,或者刻意抹杀,闭口不谈,而李世民的功劳却庄庄件件记得十分详尽,大书特写,大到每一场战役,小到一言一行,都有详细记录,而李建成,李元吉,甚至李渊都逐渐沦为嫉贤妒能的丑角,这显然不是历史该有的态度。

    当代史家对于这些历史记录,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李世民当皇帝后改过史书;另一种是史官为照顾皇帝主动对史书进行了修改,用以讨好皇帝;但无论是哪一种看法,真相都与史书相去甚远,而本书能做的,只是尽力去推理还原一个合理的真相罢了!至于真正的真相,也许只有岁月才知道。

    其实在我看来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三人的分工。就像现代的创业团队,李渊是董事长,办公室掌控全局,李建成是总经理,主管内部事务,李世民是业务总监,外面跑业务拉客户;跑业务的劳心劳力,功劳成绩都摆在明面上,看起来功劳自然就比坐办公室的人大!而李世民自己大概也是这样认为的,自己拼死拼活,抛头颅,洒热血,打一来的江山,凭什么拱手让给李建成坐,正是长久以来心理失衡积压在李世民胸中的怨气与后来李建成与李元吉在政治上的步步紧逼,催生了那场惨烈血腥,祸起萧墙的人伦悲剧。

    ……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十月二十日,长春宫外,旌旗蔽空,金甲遍野,高祖李渊亲自登坛拜将,为东征大军壮行。此次出征的兵力虽然只有三万,但这三万人都是从数十万唐军中精挑细选的清一色老兵,精锐中的精锐。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专门从李渊直属的三千精锐突骑中借来了一千骑兵,充做中军护卫,分左右两队由秦琼、程咬金统领,这便是后来名震天下的玄甲军的初始原型。

    说完军队,再说将领,此行随李世民出征的将领阵容更是豪华,几乎会集了唐朝当时所有的谋臣名将,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武有秦琼、程咬金、屈突通、张士贵、段志玄等,无一不是当世一等一的人才,就是放到中国几千年任何一个时代都毫不逊色。如此一只军队,说是当时最强的军队都毫不为过。

    李世民领着这支大唐最强军团,浩浩荡荡地出了潼关,便突然销声匿迹,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让刘武周都有些发懵,于是刘武周洒出的大量探子,通过各种渠道打探唐军踪迹,可都一无所获,刘武周顿时陷入了一种未知的恐惧中。刘武周实在想不明白,几万人呐!说消失就消失了?怎么可能?他是怎么做到的?若是真消失了那还好,他也省事,但鬼知道这几万唐军会在什么时候,突然出现在一个他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他来一刀!这几万消失的唐军就像一把随时会落在他身上看不见的刀,让刘武周的神经时时刻刻都处于紧绷状态,这种感觉他生凭还是第一次。他知道这一次他遇到了他这一生最可怕的对手,刘武周发疯似的寻找李世民的踪迹,可李世民大军早已悄然隐蔽在了黄河西岸龙门渡口,而龙门渡口的浮桥早已被刘武周拆毁,但在龙门渡口东岸的防御兵力却并不多,刘武周对龙门渡口倒是很重视,但宋金刚屡次大胜唐军,对唐军已有轻视之心,只在龙门渡口留了几千兵驻守便算了事!可宋金刚哪里知道他将面对的是一个何等可怕的对手,他的这个疏忽只是他失败的开始。

    西岸如毒蛇般潜伏的李世民正在静静地磨刀,锋利的刀刃在冷月照射之下闪着熠熠寒光,刘武周、宋金刚,把脖子洗干净,等着吧!我来了。

    ……

    唐朝河东失守,国际威望大跌,许多诸侯一看一个刘武周就把李渊打得连自己起兵的老窝都守不住,唐朝也并不怎么样嘛!

    此时的唐朝就像一只受伤的鲸鱼,而众多诸侯就像闻到血腥的鲨鱼,都争先恐后地想扑上来咬一口。所以在刘武周攻占河东的同时,河北的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江陵的萧铣也都没闲着纷纷从自己的方向攻打唐朝边镇。

    江陵萧铣发兵十万,大小船只两百余艘,溯长江西上,水陆并进攻打峡州,意图占领巴蜀天府之地,峡州刺史许绍领三万唐朝水军沿江下寨,据两岸制高险地严阵以待。

    峡州就是今天的宜昌及周边的广袤地区,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衔接地带,控遏长江的咽喉之地,也是由水路西进巴蜀的必经之地,也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围绕宜昌的每一场大战几乎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例如三国时期的夷陵大战,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蜀汉皇帝刘备,一举歼灭蜀汉精锐主力,遂成三国均势;隋朝时灭亡南陈,也是在宜昌击败陈水军主力控遏上游之后,才全面取得对陈朝绝对的军事压制,之后顺利东进,协同其他几路大军攻破陈都建康,一举灭陈;近代抗日时期,宜昌保卫战,国军在石牌之战中大败日军,成功挫败了日军西进巴蜀的战略企图,守住了西南抗战基地,为国民政府赢得了喘息之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萧铣大军西进在峡州遭遇唐军,梁军远道而来一连攻破唐军数道水寨,已是强弩之末,唐峡州刺史许绍趁机以火船冲击战术冲击梁军舰队,再加之岸上伏兵掩杀,梁军溃败,唐军斩首万余级,缴获船只百余艘,其他辎重无算。

    梁军战败之后一路退回江陵,清点兵马,大军折损大半,水军损失尤其严重,几乎全军覆没,此战之后梁军暂时无力西进,唐朝南部边境赢得了短暂的安宁。

    另一边,王世充发兵五万趁火打劫进攻陕州,陕州兵马总管罗士信,以围魏救赵之法,主力留守陕州,自己亲率骑兵偏师绕过郑军主力,至洛阳外城要塞青城堡。青城堡是洛阳城西北处的一处险要的军事要塞,是洛阳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而此行罗士信长途奔袭,手下都是骑兵且兵力也不多,根本无力攻下青城堡。既然打不进去,那就把他门引出来,罗士信声东击西,派兵假扮土匪火烧清化里,熊熊大火烧红了天际。

    清化里是青城堡不远处的一座城镇,整个青城堡都靠清化里供养,清化里无异于青城堡的物资转运站,清化里一出事青城堡里的郑军必然救援,而那满天火光就是最佳信号。果然,青城堡里的郑军一见清化里的火光,便连忙出动至清化里救火,罗士信半道设伏一举歼灭青城堡守军,顺利占领了青城堡。

    罗士信攻占青城堡后,兵锋直指洛阳城,洛阳方面一听唐军占领了青城堡,顿时大为惊恐,以为是唐军主力来袭,故意以陕州为诱饵,分散洛阳兵力,其真正目的就是洛阳。王世充越想越心惊,一边连忙收拢周遭州县的兵马至洛阳勤王,一边下令攻打陕州的大军回援。可实际上罗士信只有几千骑兵,若非把青城堡的守军引了出来,否则攻打一个青城堡都费劲。

    然而王世充的错误判断,所导致的一系列战略盲动,使各地州县兵力空虚,反而给了罗士信可趁之机,本着有便宜不占王八蛋的原则,罗士信率兵一连奔袭占领了数座州县,把郑军府库中的物资全部洗劫一空,拉得走的就拉,拉不走的就直接散发给当地的穷苦百姓,也赚点民心,至于郑军回来之后从老百姓手里是抢是夺,可就不关他的事了,反正自己吃饱就是。

    这一趟,罗士信是赚了个盆满钵满,每个士兵都腰缠万贯,什么金玉镯子之类的,直接从手腕儿带到了胳肢窝,重得手臂都抬不起来,所有人都春光满面。罗士信得知郑军回援的消息,知道此地不可久留,便又悠哉悠哉地回了陕州。

    此战郑军兵力虽无大的损伤,但数州之地惨遭劫掠,损失惨重!当王世充得知整个事件真相后,被气得当即喷了一口老血,罗士信几千兵就吓得他惊慌失措,还被劫了数州府库,这简直就是他一生中的奇耻大辱!可是想来想去王世充当然不会承认自己无能,损害自己的王者威信,他把失败原因总结成了两点,一是将领无能,朝臣误我;二是百姓助贼不助我。于是就着这两点原因,王世充处置一批统兵的将领,同时下令凡收受唐军财物者一律以叛国罪论处,一些官吏则趁机乱扣帽子,大肆敛财,一时间被罗士信攻占过的数州之地民怨沸腾,百姓逃亡。

    这两处击退强敌的同时,另一边的战场却不容乐观,河北窦建德领兵十万,攻陷黎阳生擒招抚使团淮安王李神通,魏徵等人,只有李世绩领数百骑兵突围逃生,但又因其父李盖被窦建德所擒,为救父亲,李世绩只好孤身返回黎阳假意投降了窦建德,静待时机。窦建德久闻李世绩大名,又欣赏其忠孝之心,当即拜李世绩为左骁卫将军,但又怕把李世绩留在军中,征战时生出变故,于是依旧命他镇守黎阳,但却把他父亲李盖封为参军带在身边做为人质,以钳制李世绩。李世绩由此看出窦建德绝非明主,于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与好友郭孝恪商议之后决定顺势潜伏在窦建德身边,等待时机。就此一出无间道的大戏正式拉开了帷幕。

    窦建德攻陷黎阳之后,又带领大军连续攻占了卫州,兵锋直指滑州,滑州刺史王轨携百姓坚守不降,却被贪图富贵的家仆所杀,并将王轨的人头带到了窦建德面前邀功。

    然而窦建德当即拍案而起怒斥王轨家仆:“以奴杀主,是为大逆不道,本王岂能容纳尔这般腌臜的小人,拉下去凌迟处死。”

    不管那家仆如何挣扎呼叫,但终究敌不过那些虎背熊腰的卫士,被生生拽了下去。

    家仆被绑在刑场的柱子上,还不等刽子手下刀,只见那些愤慨的百姓满眼闪着红光地一拥而上,一阵惨叫过后,人群散开,只见根柱子上除了一滩血迹和碎肉,再没有了其他东西,行刑的人都不禁狠狠地吞了口唾沫,背主忘恩之人,天灭之。

    监斩官回来向窦建德禀报了刑场的惨像,是窦建德陷入了沉思,他倒不是被吓到了,而是通过这件事看到了王轨身上承载的民心,若非其家奴叛变,这滑州一时半会儿还真打不下来!次日,窦建德为收服民心专门为王轨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自己亲率文武百官祭奠,一时间滑州百姓深受感动,哭倒一片,滑州各地民心骤然安定,纷纷归附。

    随后,窦建德大军经过数天休整,乘胜北上兵锋直指平阳公主李秀宁镇守的苇泽关,不过现在的苇泽关却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娘子关。因为山西百姓都知道这里驻守这一个文武双绝的李娘子,而他手下的唐军也被人称为娘子军。可说是娘子军,但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凶猛,李娘子刚驻守此地不到不到一年,周遭州县的山贼土匪,乱军盗寇全都销声匿迹,被她一鼓扫灭,一时间晋东州县百姓凡提及李娘子那都敬之如神,而且李娘子军纪严明,手下唐军秩序井然,与百姓秋毫无犯,百姓人人安居,人心大定,使娘子关地区成为山西最坚固的东部屏障。

    娘子关位于河北、山西之要冲,为晋冀两地之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娘子关由夯土青石筑成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城西桃河水环绕而过,出关不远便是断崖,水流突然塌空摔下断崖,直如九天银河飞流直挂,飞珠溅玉,水声轰鸣直如雷震,又如战鼓擂动连天。百姓引河水入城,分散的水网遍布全城,城中光水车磨坊就有数十座,咯吱转动的水车与潺潺的流水,相映成趣,既实用又成景致,若遭遇敌军,桃河水带便是御敌屏障,城中水网既防止敌人火攻,又方便物资兵力的运输,可谓一举多得。城外险山深谷,堆青叠绿,怪柏横生,鹰飞猿啼,大雾天,云雾缭绕,宛如天空之城,一条只够数人并肩的险要天梯沿着山体直下山脚,仿佛直通天门。

    窦建德大军抵达娘子关后,抬眼望去,不禁深吸了一口气,心中暗叹道:好一道天险呐!

    窦建德心知此关易守难攻,绝不可死拼硬打,于是便心生一计,派人假扮败兵,去投靠娘子关,然后里应外合攻破娘子关。

    然而窦建德却远远低估了他的对手,也远远低估了一个女人的敏锐感知。

    这天一队数百人的唐军败兵狼狈地逃到娘子关前,李秀宁一身戎装地站在城头,眉宇间那一抹英气,仿佛一把利剑,摄人心魄,不怒而自威。

    李秀宁并没有马上开城,而是冷眼望着山下那帮衣甲破烂,旗帜歪歪扭扭,形象十分狼狈的败军。

    败军一直不停地叫城,可李秀宁始终没有开城,忽然她发现了一个十分反常的细节,这些败兵每个人都衣甲破烂,有些甚至连鞋都跑掉了,可以说是要多狼狈就有多狼狈,但是出奇的是,他们每个人的的手上都拿着武器,一把都没丢。一个为了逃命连鞋都跑掉了的人,会紧握着武器?反常必有妖!答案只有一个,他们是假的。

    于是李秀宁决定将计就计,打开城门将这数百所谓的败兵骗进了翁城,败兵将领一进城门还没来得及高兴,突然城楼上推下几道木闸封堵了城门,截断了败军退路,正在败军将领愣神之际,只见四面城墙之上顿时冒出了一圈密集的弓弩,寒光湛湛的箭头一齐指着城下的败兵。

    城下的败兵顿时一阵惊慌,将领心中也是一惊,虽然心虚但还是强稳住心神,装傻充愣道:“殿下,这是何意呀?”

    李秀宁冷笑一声,呵斥道:“何意?别再演了,尔等还不自知吗?假扮我军诈取城关,尔等真以为能瞒天过海,放箭。”

    诡计被当场戳穿,败军还来不及吃惊,四面箭雨就如暴雨般倾泻而下,一时间,惨叫之声不绝于耳,败军身在翁城之中,四面高墙,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很快便全部倒下了,一个个浑身插满了箭矢,直如稻草人一般。

    随后,李秀宁便把所有败兵的尸体全部装车,命人送还给了窦建德,说了一番话差点没把窦建德的鼻子给气歪了。

    那送尸体的人不卑不亢地告诉窦建德:“大王无故兴兵犯关,我被迫自卫,征战之事在所难免,然士卒将士皆是百姓骨血,落叶归根,特归还贵军全部阵亡将士尸身,以昭天道,若大王有意体恤将士,我亦不愿徒增杀伤,使百姓骨肉分离,刀切斧剁之痛,我心实不忍也!如大王就此罢兵,则善莫大焉,如不愿罢兵,我亦无法,只好刀枪相迎。”

    窦建德听完,脸色一阵青白变换,心中不禁暗叹,好一个厉害的女人!不但杀了人,好话还让你给说尽了!同时此事还透露着另一个信息,要打你明着来,搞那些阴招没用,这算是我给你的回敬!

    窦建德不禁环视了一眼众人,他从一众士兵的脸上看出,李秀宁这一招攻心之计,实在厉害,竟将他大军趁胜累计的锋芒士气化解于无形,这个女人实在太厉害了!当窦建德抬头再望着那座险关是,竟有了一种高山仰止,无法跨越的感觉!不过他乘胜而来,这一仗他无论如何都要打,一场小败就吓退了他的十万大军,而且对面的还是一个女人,传出去岂不自灭威风,徒增笑柄!他无法说服军队,也无法说服他自己。

    次日,窦建德发兵强攻娘子关,夏军如潮水般涌上天梯,城关之上,李秀宁一声令下,箭矢如雨,滚木擂石从城墙上倾泻而下,顺着天梯滚落,一滚一大片,惨叫之声响彻娘子关头,直到下午,娘子关前的喊杀声终于停了,鲜血染红了天梯,尸体挤满了天梯挡住了夏军的攻击路径,此时再多的兵也没用了,夏军已经被关前的尸山惊破了胆。

    残阳如血,满山红遍,李秀宁站在城楼上望着城下的尸山血海,神情坚毅非常,下令道:“擂鼓。”

    隆隆鼓声宛如雷霆轰鸣,山野剧震,好像在明确地告诉窦建德,娘子关依然屹立不倒,你尽管放马来打。

    窦建德听着娘子关上隆隆的鼓声,神情黯然,极不甘心地下达了撤军令。窦建德乘兴而来,失望而归,全军上下都被失败情绪所包围,狼狈地撤回了河北铭州。

    窦建德败退不久,刘武周也派兵来攻打娘子关,企图控制这道晋东屏障,但刘武周尽管有突厥援助,还是在娘子关下碰了钉子,死伤惨重不说,尤其是输给一个女人,让刘武周在突厥人面前丢尽了脸面,他立志一定要打下娘子关,别说人了,就是阿猫阿狗也一个都不留,出口恶气。

    刘武周听说窦建德也在娘子关下碰了钉子,便想联合窦建德两面夹击娘子关,可刘武周的使者一到铭州就碰了个钉子,窦建德十分不客气,将刘武周的使者一顿喝骂,直接驱逐出境。因为在窦建德从来都看不上这个认贼作父的刘武周,他虽然也曾虚以委蛇收买过突厥,但却从来没有像刘武周一样臣服过突厥,成为突厥的附庸,对此他深以为耻!他窦建德岂能与刘武周这样的货色同流合污!

    刘武周的使者回去把窦建德骂他的话添油加醋的汇报给了刘武周,刘武周一听顿时怒火中烧,大骂窦建德,骂累就往龙座上一摊,没了张屠夫就吃连毛猪啊!他偏不信一个女人他还收拾不了了。

    就在刘武周又要发兵攻打娘子关时,一个消息却让他控制住了自己的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