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乱世风华,姬少传 » 三十二章 三军坐心思各异

三十二章 三军坐心思各异

    几日前郑国边关制虎牢关外(秦行军大帐中)——

    传闻中先周穆王曾将别国进献的猛虎圈养于此地而得名虎牢。

    《穆王志》书中有载:天子猎于郑,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蓄之东虢,因曰虎牢。

    此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如今事过情迁,周朝辉煌不在,这虎牢关也早已成了郑国西部门户,不禁让人唏嘘感慨。

    虎牢天险,扼守着豫西通道的东段出口,可控制华北平原与关中平原的交通往来;秦自远道来攻、千里行军、粮草补寄不足是大问题,此刻如若想一举入中原攻下新郑必要先攻下眼前这道虎牢关口!也可在此处得些粮草补给、以充军用…

    此刻帐中这场面无疑是极尽诡异可笑的,庸王姑之子弑杀秦王妹之女,本应是冤家对头的两国,而今却坐在一处,商量着如何能攻下那郑国都城?只因此事发生在郑国王宫……可见乱世之中,道理这东西往往是最不重要的,只有利益二字才是永恒不变的世间真谛。

    对于此刻的秦国和庸国来说,选择合兵攻郑、无疑可以使自身利益呈最大化。

    对秦王来说,想要东出,首当其冲就是整死背靠晋国这棵大树好乘凉的郑国,只有将他灭了,东出之路才可打开,至于庸国?地处偏僻,且还入不了他的眼。

    而对于庸王来说,他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想吞了那郑国,庸王此人十分有自知之明,迅速对自己国家实力及现状做出了一个客观准确的判断。

    虽然自己这位老女婿姬鄧曾许诺要带着义子精兵投奔新郑助他伐郑,可这姬鄧绝不是甘于屈居人下之辈,自己若真的听了他的,他日功成,他带着那大将齐构与一万周朝精锐投诚,他怎敢用?

    如若用了难保他日、他不会像今日对待姬匡一般对待他这个新主子,他不想为庸国埋下祸患、听闻姬鄧当日在洛宫中大杀四方,弑遍半朝元老啊!

    可如若不用,这姬鄧认为自己过河拆桥、又怎肯饶过?他手中的一万精兵闹起来可不是吃素的…

    现在情势变了,有秦国充大头儿,他日夺了新郑王城也自有秦王坐镇,将这郑国疆土收入秦国大半也实属应该,而他作为小弟?能得少数末流领土也就知足了,那庸国自然也不必担这伐郑之首的干系!

    至于那烫手的山芋姬鄧,就由他秦王消受吧!

    此刻大帐中的姬鄧也深深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早已将宝压在了秦国身上,示好固然重要,可这只是第一步、他如今最应该做的便是要帮秦军想个好法子,如何能用最少的兵损攻下眼前这座看似摇摇欲坠实则无缝可钻的虎牢关口!为自己记上一功,他日在秦国朝堂上论功加封行赏之时,也可有的放矢。

    郑国世子夷虽是个十足的草包,可这镇守虎牢关的郑王五子公子去疾与公子偃确实在是诸位公子中翘楚,智勇双全、颇具将才,当日庸国突临郑国延津奇袭,斥候深夜来报,郑国中防备不急、乱作一团,众公子临危受命,几位公子尽数被子夷一通儿赶派到了虎牢关、延津渡口、列阵御敌。

    就连九岁的老十二子孔,都被拉上了前线!

    黄口小儿举剑立于敌前,这是明摆着告诉敌军和其他郑国将士,郑国现下已无可用之人了么?

    此举可见子夷处事荒唐可笑已极!

    这边庸国奇袭是占了十足的上风,迅速列阵、大军准备整肃,将延津城内无甚防备的守军将士打的是晕头转向、几乎丢盔弃甲……只得先行逃入关中死死据守城门,不再轻易出关应战。

    之后守卫制虎牢关斥候再次来报新郑王廷,在虎牢关数十里外发现秦大军踪影,公子弃疾与公子偃随即请命带兵前去虎牢关口,镇压敌军。

    公子去疾是很有些作战经验的,马上功夫好、射、御皆为上乘,又博览群书、聪敏好学,很有些与年龄不符的急智定力,深得姬兰所喜。

    还曾被姬兰带在身边与晋国协同出兵征讨过卫、宋两国,听闻他交战之时作战勇猛,还曾深入敌阵中亲手斩下一位卫国高级将领的头颅,是以在郑国军中也颇得威望。

    自从得了军令后、他与公子偃一路奔赴虎牢关,迅猛应对,带领兵甲从容不迫、在虎牢关城楼之上高高立起旌旗,用投石机与弓箭手队占据城楼高地。

    战前,子偃为鼓舞士气,竟着人从王府抱来他那尚在襁褓中、年仅一岁的嫡子!父子二人立于虎牢关城楼之上,子偃亲自击鸣战鼓,以表其誓与军民共存亡的决心!

    公子弃疾亲架战车,手持寒铁弯弩,一马当先,举关中全数车兵压上阵前,与敌疆场厮杀,兵士一批死了就再压上一批;马若死了,便由余下的车兵抛下战车,提长矛上阵冲杀,这君王的公子都尚且都不惧生死,身先士卒、拼杀在前,兵士自然对其信服以极!展现出破釜沉舟,蹈锋饮血的势头,杀到最后更有甚者赤身肉搏!此等壮举,军心振奋!搞得秦军这边折损不少兵力,却毫无进展、十分蹙头……

    坐在帐中的秦国中军元帅孟明视如坐针毡,打成现在这样儿是很出乎他意料的,他本以为,自己损失上两成兵力在关外也就够了,拼杀进新郑再损上两成,怎么也还能带回国大半人马,拿下新郑,还算说得过去,对秦王也能有个交代。

    可如今还未攻克这制虎牢关,自己的六万大军就已折损了两成!他实在有些忧虑,不能再这么傻打下去了,需得想个法子,不然得不偿失啊!此刻又不是只有自己一支军队想要那新郑,如今这情势……

    也该让庸国的这位俞将军也出出力啦!他那延津听说就打的轻松的紧,如今延津关口摇摇欲坠,只待最后一击!不若自己帅秦军绕道前去助他一臂之力,扔下虎牢关这难啃的硬骨头、届时两军一同从延津进入,直逼新郑,大事可定也!

    孟视、姬鄧、俞三人对坐于帐中,心思各异,一时无话。

    孟明率先发话了“俞老弟啊,我秦军千里奔袭而来,可虎牢天险、本就难以攻克,如今这弃疾小儿又领着郑军发疯一般在阵前狂咬!将本将军拦在关外好几日,都不得克啊!秦王在我等出师前曾有旨意,要我等此行定要“攻克乃还”!如今情势真让为兄有些为难啊…”

    庸国的领兵大将俞兆,是个颇有些谋略的,其父俞苘是个十足的文臣,他于文、随其父,洞察人心,可与其父不同的是,俞兆在带兵打仗上、也很有些独到的见解造诣,在庸国朝堂为大司马,是炙手可热的当朝新贵。

    这俞兆,可统兵、懂御人,称的上是能文能武了。

    从古至今,每一个拥有过人智谋、用兵严谨的武将,无疑都很受君主所喜,俞兆就是这种人。

    庸王一直对此番攻郑态度不明、疑虑颇多,与朝臣几番商议不定,原因只有一个,郑国强于庸,郑的兵力战车也远胜于庸,攻郑这事儿原是想都不敢想的、可如今有姬鄧布人于郑宫内暗杀姬兰,使得郑国内部动荡,外有公子蛮,算是师出有名,姬鄧又许诺届时与其交好的犬戎军队也会来与庸协同作战,这才狠下心来发兵,就算不能灭国、狠狠吃上一口郑国这块肥肉也好!好好的打一回秋风!

    庸王正因明白此次出征不安因素极多,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未免局势不受控制、使庸军陷入进退维谷之境,是以派这位当朝新贵俞兆为帅,只因他计谋过人,有全局意识!

    可在局势有变时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带领军队做出有利于庸国的正确判断,不至于吃鸡不成反惹一身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