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十一章 给王子和王爷们的考试

第十一章 给王子和王爷们的考试

    等朱允炆回来,大殿里一片沉寂,都是好好学生,一声不吭。

    “不如这样吧。”朱允炆说道,“你们都不说,那就朕来说,对你们的惩罚也不重,看到外面的台阶了没,用双手拍,每只手一千下,可以吧?你们打架肯定是用手脚打,脚就不惩罚了,只惩罚手,让你们的手长长记性。”

    诸王子:“(⊙_⊙)?这皇帝好狠的心。拍完一千下手不就废了?”

    连藩王都吃了一惊,这是什么鬼主意。

    “陛下,臣有话要说。”后面传来一道弱弱的声音。

    众人给他让开,朱允炆一看,哎哟那个惨哟,整张脸都变形了。朱允炆看着他像被娜美揍了的路飞,是谁把他打这么惨的,真狠啊,刚才介绍的时候怎么没注意呢。这是安王朱楹吧,还是他的叔叔。

    朱允炆坐在上面,看见朱高煦往后面躲了躲,肩膀一直抖动。

    。。。。

    “皇叔,你。。。”朱允炆想说好惨,没好意思说出口,“你有何良策。”

    “陛下。”朱楹说话有点不清楚,“臣认为不如举行一场文试,由陛下出题,评阅。过关的就不再惩罚,没过关的加倍惩罚。”

    “皇叔说得有道理,没过关的每只手拍两千下。”朱允炆点了点头。

    朱允炆也想看看他们有几斤几两,是不是可堪大用。打断骨头连着筋,等朱允炆和儒家闹掰了的时候,皇亲国戚就是他的支柱。所以朱允炆要早早地整顿皇室,把害群之马剔除,有才能者委以重任。朱允炆可不想把皇室子弟当猪养。

    至于说会不会闹掰?朱允炆不想用儒学当做他的治国思想了,看看曲阜会不会跟他急。

    “就这么定了,来人,准备一下场地,就在这大殿之中。”

    一共就八个人,八张桌子椅子很快就搬来了。在这时间里朱允炆也在想究竟出什么题。

    要出好题还是挺难的,必须要有代表性,不能那么简单也不能太难。不能只出一道,最好是两道,一文一武就不错。文武搭配,干活不累,也能看出这些世子的水平和侧重点来。至于他们答的符不符合朱允炆的思想,朱允炆敢说肯定不符合啊。

    等朱允炆想好第一题的时候,王子和王爷早就眼巴巴的看着他了。

    “咳咳。”朱允炆咳嗽了一下,“请听第一题,论。。。”

    “论母猪的产后修养。”朱允炆差点脱口而出。

    “论如何一劳永逸的解决蒙古问题。”

    听了题目以后八位藩王都惊奇地看着他,没想到朱允炆竟然问了这种问题,虽然不清楚朱允炆对此问题是如何想到,但既然问出来了,朱允炆对此肯定有所了解并有了一定的对策。如果朱允炆没有对策,怎能看出答卷的好坏呢?

    藩王们的惊讶朱允炆看在眼里,他也知道在藩王们的眼中,他就是一个小屁孩,哪里懂得什么是治国,只知道跟文官混。朱标以宅心仁厚出名,在诸王中威望很高,朱允炆更是整日学习儒家之术,满口仁义道德,一点都没有他的皇爷爷朱元璋那么霸气,说杀就杀,剥皮充草,对文官一点都不客气。

    朱允炆心里暗暗发笑:“诸王震惊部上线了,以后你们的震惊还多着呢。”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监考最无聊了,没有手机玩,只能盯着这些考生发呆,或者搜一些学术专著看看,朱允炆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不过不再只看历史专著了,哲学心理军事历史等都看,为了保住皇位,为了带领大明复兴。

    朱允炆没有规定写作时间,很快就有人写完交卷了,第一位是朱贤煴。朱允炆从小太监手里接过来,看了几句就看不下去了,对小太监李元说道:“去,给朕的皇叔们都看一下。”

    朱允炆面无表情,诸王也没看出他对朱贤煴的文章的评价,当他们接过来一看,什么狗屁不通的玩意儿。朱贤煴写的大体意思是齐王出征,寸草不生,只要朱贤煴的父亲朱榑亲自挂刷,蒙元一定乖乖来降。如果写的文采好一点也就罢了,关键是写的狗屁不通,毫无逻辑。

    齐王朱榑看了都掩面扶额,啼笑皆非。

    很快下几位考生都写完了,都呈在了朱允炆的面前。拿起一份来,朱高煦的,不出朱允炆所料,满篇都是杀杀杀,一定要将蒙元灭族才罢休。扔给李元,让他给藩王们看。

    再拿起一份,朱有炖的,这份写的还可以,虽然在儒家重教化的范畴内,强调讲仁义做君子,但也简单讲了讨伐的重要性。算是及格吧。

    朱允炆把八份文章都看完,心里已经有了计较,不过他没说话,而是等着藩王也都将文章看完。

    等所有文章都回到朱允炆前面的几案上,朱允炆开口道:“不知诸位皇叔对他们的文章有何高见?”

    “陛下。”周王朱橚站了出来,“臣不敢妄言,请陛下赐下另一道题目,待他们做完后臣等在做评说。”

    “唔,这样也可以。”

    “那么你们听第二题,在泰西之地,有一位与孔子同时代的大家,可称之为苏子,在他们国家与孔子在中国的地位一样,他的徒孙说过一句话:‘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请问,你们如何理解这句话。”

    中国自古以来有“真理”的概念吗?中国有“真”,有“理”,但将两者结合起来,似乎并没有这种说法。现在的人们怎么理解这句话朱允炆也很感兴趣。

    “诸位皇叔,你们也好好想想这两个问题,朕希望你们一会认真回答。”

    “是。”

    接下来又是漫长的监考时间。

    。。。。。

    这个题似乎上一道题要难,答题时间普遍要长。安王朱楹是最后一个交的,用了半个多时辰的时间。

    朱允炆看了他们的答卷,内容是千奇百怪。总的来说,学习儒家学说比较深的,对这句话持抨击态度,认为天地君亲师,对老师一定要恭敬,不能反驳。对“真理”的理解没有说出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不过也算是言之有物。性格比较野的,以朱高煦为首,平时不好好学习,肚子里没多少墨水,他们就是随便写了点,没什么内容。他们也是交卷最快的。

    只有一位安王朱楹,写的文章接近后世的观点,认为老师应该尊敬,但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书也可以指老师。自己认为对的观点要保留,但不能反驳老师的观点。

    这种话也没有具体答案,就算是坚持认为天地君亲师也无所谓,朱允炆看的是他们的态度,朱高煦之流显然不合格。

    等诸王都看完了,朱允炆说道:“皇叔应该有答案了,结合两道题的答题情况,各位皇叔投票吧。你认为谁最不合格,就说他的名字。就从燕王开始。”

    投票这种说法诸王闻所未闻,不过也很好理解。燕王朱棣说了一个朱允炆也没想到的人——朱高煦。很明显朱高煦的表现连他老子都看不下去。

    是否有其他原因,朱允炆也不去想,他接着说道:“诸位皇叔认为朱高煦不合格的举手。”

    “刷。”都举起来了。

    “那么好,朱高煦,出去拍地面去吧,一位护卫监督。”

    朱高煦脸色惨白,无精打采的走了出去,很快外面响起了“啪啪啪”的声音。

    用这种方法,一会就将不合格的给选出来了,除了朱高煦,还有齐王家的两个儿子。两道题都合格的只有安王朱楹。朱允炆也觉得安王的两份答卷都还可以。其他的都是诸王认为只有一题合格的。

    解决完了世子的问题,朱允炆开始了与诸藩王的对话。

    “不知诸位皇叔如何看待蒙元问题,怎样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燕王,你最有经验,你先说。”

    “陛下,臣以为对待蒙元应该软硬兼施。”

    “哦?”果然专家就是不一样,一开口就言之有物。

    朱棣继续说道:“臣与蒙元打了近二十年交道,对其可谓知根知底。臣以为,蒙元乃游牧民资,死而不僵,很难将其彻底消灭,因此一味地采取战争手段是不可取的,只会白白消耗大明人力财力。要彻底解决蒙元,必须辅之以其他手段。”

    “皇叔快讲。”朱允炆有点小兴奋,朱棣有这种意识,再加上他的黑科技,何愁蒙元不灭。

    “这种软的手段就类似于汉朝昭宣之时的迁移。可以将蒙元的一个个部落迁至长城以内,与汉民同居,如此百年后,再无蒙人,只有汉人也。”

    总体上没有脱离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和实践,但显然朱棣是认真的想过对蒙元的政策的。不知道为何在历史上朱棣并没有这么做,难道是因为迁都后觉得蒙古人进入长城内不太保险?

    “其他皇叔可还有良策?”朱允炆一边想着一边说道。

    “陛下,臣以为以夷制夷乃良策,可重用宁王的‘朵颜三卫’,令其出塞追逐黄金家族之人。”周王朱橚说道。

    “如何保证朵颜三卫对大明保持忠诚呢?”

    “臣以为无需朵颜三卫保持忠诚,只需要他们对蒙古贵族大肆屠杀就行了。如此一来整个蒙古族部落必无朵颜三卫的立足之地。”

    “皇叔说的说得有道理,但还是需要我大明军队的节制,朵颜三卫由我大明将军率领。”

    周王说完以后,其他楚王、齐王、蜀王没能说出什么计策来,他们的技能点没往谋略上面点,虽说楚王带兵打仗的能力也还可以。

    “那么老师与真理问题的问题诸位皇叔可有看法?”朱允炆又问。

    这是蜀王擅长的问题啊,因此朱椿首先站出来了:“陛下,臣以为尊师重教非常重要,后汉书--孔僖传》中曾言‘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还望陛下勿忘先人的教诲啊。至于真理,臣以为也非常重要,师严然后道尊,真理必须排在‘尊师’之后,。”

    果然是传统的学问家,说话一套一套的。朱允炆不想反驳,便道:“皇叔说的有道理。”

    对第二个问题朱允炆不是很感兴趣,只是想简单的了解一下目前大明士人对待新思想的态度,目前来看还算乐观,不想后世清朝末年一样顽固不化,冥顽不灵。经历了元朝“十儒九丐”的年代,又被朱元璋大肆屠杀了一番,儒家现在显然也在求变,统治者想要什么就赶紧变成什么样的。肯定也有死抱着朱熹的那一套不放的,朱允炆对他们可不会客气。做学问,爱做什么做什么,想要以此当官,对不起,不收。明年要开科举了,朱允炆准备对科举进行重大改革,反正现在科举也无定式,八股文还没出来。

    等蜀王朱椿讲完朱允炆就不想再听下去了,便对诸王说:“各位皇叔带着王子回去吧,惩罚未完成的也不用再继续了。太祖高皇帝下葬在即,还望各位皇叔好好约束一下,不要再捅什么娄子。”

    。。。。

    等诸王出去,朱允炆终于可以思考一番。也不知道有小心思的藩王这几天又没有动作,皇爷爷留下的秘密使者还是不够给力啊,根本做不到无孔不入。得抓紧时间派人去寻纪纲了,他好像是山东人吧,宿安的。

    在朱元璋下葬以后一定要同朱棣谈一次话,再等就来不及了。这次朱棣来了应天府,祭奠了朱元璋,朱允炆也没开始削藩,现在朱棣可能还没有当皇帝的心思,但他身边还有个姚广孝呢,一个不安分的老和尚,总是出一些坏主意。必须让朱棣下定决心跟着朱允炆,不能让他被姚广孝蛊惑了。还有《战争论》,也不知道朱棣对此感不感兴趣。话说提高毛纺织的器械怎么还没做出来啊,都这么长时间了,这可是说服朱棣的大杀器。

    朱棣是朱允炆的扩张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偏偏朱允炆拿不准朱棣的想法,都有点患得患失了。

    不行,得再去催催严震直,提高赏银,得赶紧把毛纺织的相关器械都给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