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十四章 真相与毛纺织

第十四章 真相与毛纺织

    回到宫里,朱允炆发现代王、谷王和齐王竟然在乾清宫门口跪着,手里好像还拿着什么东西。

    不过这时候的朱允炆还在气头上,不想问也不想说,直接对周围的护卫道:“来人,将这三人押入天牢。”

    “陛下,冤枉啊,此中有天大的隐情啊。”三位亲王跪着爬到朱允炆脚下,一阵痛哭。

    朱允炆朝着在他正前面的代王踢了一脚,把他踹到一边,然后就朝宫里走去。

    “把他们带进来吧。朕倒要听听,谋反的事都做了,他们还有什么隐情。”

    回到乾清宫大殿,朱允炆冷冷地看这下面跪着的三人:“讲吧,你们有什么隐情?”

    “陛下,此次行动是太祖高皇帝让我们做的呀。”代王痛哭着从怀里掏出一道圣旨来,“请陛下过目。”

    李元将圣旨呈上来,朱允炆打开一看,还真是朱元璋的字迹上面写着:“说给代王知道。朕有预感宾天之日不远,又担心允炆做不好这大明皇帝。朕观其整日学习那儒家之术,此是那些儒生需要学的,我的皇孙学这些东西作甚。朕虽要告诉允炆七日内下葬,但他也孝顺,可能会将下葬日期延长,会让你们这些藩王吊丧。代王就联系其他藩王,找个时间吓他一吓,看允炆究竟是作何反应,若是镇定自若也就罢了,若是吓尿了裤子,你们这些塞王可得要教他知道,皇帝不是这么做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才是一代君主所为。钦此。”

    朱允炆看完了朱元璋的大白话圣旨,然后就笑了,这的确是朱元璋亲自写的;再看一遍然后就哭了。哭的是,他的皇爷爷一直想着他,不仅为他扫除了各种障碍,还要藩王教他学会做皇帝;哭的是,前世的朱允炆真不是个东西,匆匆忙忙就将他的皇爷爷下葬,然后就对他的皇叔举起了屠刀,一直到朱棣杀入紫禁城,如何做皇帝都还没学会。

    下面的三王见朱允炆哭了,以为事情稳了,他们不会再受到惩罚了,心中还沾沾自喜。

    然而等朱允炆稳定了情绪,对三王说道:“你们是不是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嗯?”

    “嘎。”代王吃惊的看着朱允炆,“陛下,这都是先皇吩咐的,不关臣的事啊,臣可没打算谋反啊。”

    “臣也没有。”其他两人赶紧表态。

    “朕相信你们不想谋反,但你们冲撞了皇爷爷的葬礼,致使葬礼没有完成,这账该如何算?你们使太后、皇后还有亲王、大臣受惊,该如何算?还有,你们杀死了那么多护卫,这又该如何算?”

    “这。。。”代王哑口无言,心里也在后悔发动的时间有点不对,应该换个时间的。

    “既然你们无话可说,那就接受惩罚吧。来人,带三位亲王回府反省,没有朕的同意,不许他们出来。另外,把他们的妻女都放了吧,没有朕的允许也不许他们回封地。”

    “所有搜查取消,在应天府发出告示,就说今天的行动是个误会,不是真的有人谋反,也没有人伤亡。”

    “是!”膀大腰圆的护卫把他们带下去。

    齐王还想抗议,他被那俩坑了,他是真想推翻朱允炆的残暴统治来着,结果被猪队友带沟里去了。还说什么有“五军”的支持,一个人两万兵马,今天看了看,每个人最多五千,这下好了,被皇帝软禁了,有生之年能不能回封地还不知道呢。齐王可真是委屈死了。

    齐王怎么想朱允文可管不着。等大殿里安静下来,朱允炆揉了揉脑袋,这么大热的天,光是葬礼就够他受的了,再加上出了这么一档子事,简直让人烦躁的不行。

    朱允炆之前还盼着藩王会掀起一点浪花来,现在看来,朱元璋把他们管教的太好了,可能除了朱棣,就没有想要想要当皇帝的。当然也不能说没有,只不过他们的理智把那点小野心压得死死的。朱元璋的遗旨都无条件遵循,说是给朱允炆捣乱就只是捣乱,不敢有丝毫僭越。完了赶紧到乾清宫认错。朱允炆估计之所以在午门外面找不找他们三个,是因为他们回家拿朱元璋的圣旨去了。

    事情发生了就得解决啊,一直把他们软禁可不像话。要不把所有藩王找来商量商量?正好趁这个机会唠唠嗑?

    这时,李元从外面快步走了进来:“起奏陛下,有好消息。”

    “朕都快被烦死了,有什么好消息。”

    “陛下,是好消息,工部尚书在外面候着了。”

    “哦?”朱允炆坐直了身子,“宣。”

    “陛下。”严震直行了一礼,“臣有事要奏。”

    朱允炆笑道:“朕前两天催你可是催得紧啊,你若无事肯定不会来找朕的,说吧,带来了什么好事?”

    “陛下神机妙算。陛下让臣发出的悬赏毛纺织器械的告示被人揭了。”

    “朕猜到了,详细说说。”

    “是。告示是前天被一个王小二的工匠揭的。那王小二揭了告示以后去了应天府府衙,然后府尹封密成带着王小二到了工部,由臣亲自见得他。他说他把毛纺织器械改进了。”

    “你可见过实物?”

    “还未曾见过。臣把王小二带来了,就带殿外。”

    “嗯,带他进来。”

    很快,殿门口出现一个哆哆嗦嗦的中年人,跨进大殿以后走了几步就走不动了,直接坐在了地上。

    朱允炆很无语:“朕有那么可怕吗?”

    “陛下不怒自威,这王小二不过是一名工匠,被陛下的王霸之气震慑,自然就不能走路了。”

    严震直这一顿马屁拍的,让朱允炆有些尴尬:“来人,把他扶过来。”

    “小民。。。小民王小二。。。。叩见皇帝,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王小二行的是五体投地大礼,朱允炆看了以后,心情很复杂的,这就是皇权的威严吧。

    “你站起来吧。朕不过弱冠之年,说不定比你的儿子还小,你不用如此害怕。严爱卿,把他扶起来。”

    “不敢,不敢,小民自己来,自己来。”朱允炆就看着他把手撑在地上用了好几次力才颤颤巍巍的站起来。

    “是你做出来的器械?”朱允炆直接就进入正题了,对工匠来说,没什么能比他们的专业知识更能让他们恢复自信。

    “是小民做的。”

    朱允炆也相信他不敢撒谎。“能比之前提高几成?”

    “回陛下,能提高三十成。”

    “三倍?还可以。还能再提高吗?”

    “陛下,目前纺织机已经很有成效了,等到纺织机开始应用,问题就会出现在羊毛和纺纱,以及后面的织机上。”

    果然专家进入状态以后就没有其他情绪了,朱允炆看王小二讲得头头是道,便加大了难度。

    “你能改进其他的毛纺器械吗?”

    王小二一听也很惊喜,他们一家子都是做毛纺织的,负责不同的步骤,他还正想着怎么跟朱允炆说呢。听了朱允炆的话连忙回答道:“回陛下的话,小民家中以毛纺织为主业,小民的家人做的都是跟毛纺织有关的,因此小民能够做得出来。”

    这都已经形成家族企业了,朱允炆感叹,“你家是哪里的?”

    “是苏州城的。小民祖上是做麻纺织的,后来蒙古人进了中原,带来了很多羊,祖上开始改做毛纺织,一直到现在。等先皇赶跑了蒙古人,小民入了匠籍,但是羊毛少了,小民家里也就闲下来,然后小民就听说了悬赏的告示,就赶忙作出了纺织机的成品来应天府。不过因为携带不便,小民并未带过来,来了应天府以后,小民在工部又做了一台。”

    “你们一家都来应天府可好?”朱允炆想让他们带带工部的工匠,“你可识字?”

    “回陛下,小民识字,小民愿意来应天府,多谢陛下。”王小二连忙拜下。

    “既然识字,怎会起了一个如此粗俗的名字,朕赐你一名,就叫。。。。。。”朱允炆想了一下,“就叫科吧,科举的科,王科,可好。”

    “多谢陛下赐名。”皇帝赐名可是莫大的荣誉,大臣都会欣喜若狂,更不用说一介小民了。

    “那现在你带朕去看看那改进的毛纺织机吧。”

    “是。”

    从乾清宫到工部也不远,走了不到两刻钟。进了工部的大门,朱允炆就看到了放在一边有一台器械,周围还有几个人在那观看。这应该就是吧,朱允炆心里想。

    “皇上驾到。”李元喊了一嗓子,站在器械旁边的几个人连忙跪下来。

    “臣练安、包福闰、戴朝、曾墨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哟,又见到了一个名人,练安练子宁,工部侍郎,历史上对朱允文忠心耿耿,因痛斥朱棣被朱棣割了舌头,还被杀了全家。

    朱允炆让他们平身,多看了练子宁几眼,这是个人才,以后可以重用。

    “朕今日来是为了看王科改进的纺织机,你等且站在一边。王科,你来演示一下。”

    王科行了一礼,就开始鼓捣。朱允炆就看到王科把毛纱放在一端,然后坐在纺织机面前一顿操作,出来的就是纱线。没有对比,朱允炆也不知道比起以前的织机快多少,但看到周围的人露出吃惊的表情,朱允文觉得这效率绝对不错。

    “众位爱卿怎么看。”朱允炆不懂,只好问身边的人了。

    “回陛下,臣真是吃惊。”严震直答道,“臣见过毛纺织机,这王科的纺织机快了不止三倍,大概有四倍甚至五倍的样子。”

    “哦?没想到还有意外之喜。”朱允炆也很高兴,“可能王科家里的织机本来速度就快,提高了三倍可能是王科将其与自己家里的织机对比吧。这么说织机很成功?”

    “回陛下,非常成功。”

    “好。赏王科白银五百两。”朱允炆对严震直道,“现在就给。另外,再赐王科二百两,让他在应天府买一处宅子,安顿家人。”

    “多谢陛下。臣这就写信给家里,让他们赶紧过来。”王科听了连忙拜下,他的目的全都达到了。

    “这段时间你就教工部的工匠如何制作这纺织机,人数越多越好。还要将制作步骤变成册,由严尚书交给朕,越快越好。”

    “回宫。”

    该找朱棣谈谈了,朱允炆心里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