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二十二章 内阁会议(二)

第二十二章 内阁会议(二)

    说完了海禁的问题,就该说说移民的问题。这个大臣们已经很有经验了,朱元璋为了平衡各省的人口,曾进行过多次移民,有些移民现在仍然在进行中,历史上一直持续到永乐十五年。

    现在朱允炆要继续向南移民。中国的户籍制度历来严密,将农民死死地限制在土地上,中国人又有故土难离的情节,因此大规模移民只能由政府来组织。

    战争结束后,全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长期遭受战乱的地区人烟稀少,田园荒芜,而像山西等地战乱较少,人口稠密,这是朱元璋移民最重要的原因。这一时期的移民涉及全国各地,比如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苏浙往京师的移民,山西往山东及山东内部的移民,边疆移民等等。涉及到的移民总数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多达千万。

    不过移民浪潮并不包括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云南主要是少数民族,移入的难度大,移出的难度也不小。如今还没实行改土归流,仍然实行的是羁縻政策,所以当地人民对待大明的态度虽然比安南暹罗要好,大明却不能完全掌控,只能依靠当地土司首领。

    朱允炆要做的就是将广东广西福建的人口移向台岛和琼州岛,然后从江西两湖浙江地区继续向南移民。

    “诸位爱卿,朕之前迁安王朱楹为台王,建藩国于琉球;迁沈王朱模为琼王,建藩国于琼州。朕已经答应他们要向台湾岛和琼州岛移民,你们看数量多少合适?”

    “陛下,琉球和琼州人烟稀少,穷山恶水,为何将二王封到如此恶劣的地方?”左都御史陈迪问道。

    “陈爱卿难道不觉得这两个岛屿是南下很好的据点吗?朕打算在小琉球和琼州岛建大型造船厂和港口,沿海地区的港口建在惠州、泉州、宁波、松江、胶州、金州卫等地建造大型造船厂和港口,其余沿海地区均可建立港口,设市舶司。”

    “军用港口与民用港口要分开,闲杂人等不得进入军港。允许民间建立造船厂,官建造船厂可承担民用船只的建造,允许民用船只上装载火炮和火铳。”

    “陛下不可啊。”一听朱允炆允许民间持有火铳,兵部尚书急了,“火铳火炮乃利器,岂能为普通人所有,若是人人均持有火铳,天下将大乱。”

    “齐爱危言耸听了,朕只允许出海时才能使用火器,回到陆地上来就不得使用。大海上倭寇、海贼盛行,若是普通船只没有武器,怎能保护自己和自己的船?难道每次都要船被抢了以后再找大明水师讨伐吗?只要严格检查,就能减少火铳的危害。”

    “朕相信,大明水师没法禁绝倭寇,大明出海的普通人可以。此事不必再言,朕意已决。”

    “是。”

    “好了各位爱卿,说说移民的事吧。”

    “陛下,臣以为向台湾岛和琼州岛移民有些困难。”礼部尚书郑沂道。

    “有何困难?”

    “在许多人看来,陆地才是大明,出了海就不算是大明人了,这是对列祖列宗的大不敬,人们迁移时会随身带着祖宗的牌位,这是华夏人的信仰,若是将祖宗的牌位带出海外,祭祀的时候祖宗能不能收到呢?祖宗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所以这是个大问题。”

    “还有这种说法?”朱允炆真的是闻所未闻,“这可如何是好?”

    “陛下乃天子,君王,君权神授,《尚书》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陛下代天牧民,这地上的事均听从皇帝的旨意,人们之所以不认同海外,是因为陛下并没有将海外归于‘天下’。因此,只要皇帝祭天,得到上天神的授意,向人们昭示所有海外岛屿均属于‘天下’就可以。”

    朱允炆真觉得自己长见识了,以前是真没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啊。你说人们是封建吗?还是迷信?但人们就是相信这一点。

    “那让钦天监择一个好日子祭天。”

    郑沂又发话了:“陛下不可。若要祭天,应在冬至日。冬至日‘一阳资始,万物更新’,陛下祭天更为灵验。”

    “唉,好吧,朕就在冬至日祭天”朱允炆在心里吐槽一句好麻烦,距离现在也就还有几个月,等得起。

    “虽然人数可能不多,但肯定有愿意去的,发出诏令,愿意去琉球和琼州的,户籍一律归于民籍,到了以后可得到种子土地还有农耕用具,五年起科。”

    “向二岛移民的脚步要放缓,向东北移民的脚步就要加快了。那边全是大片大片的黑土地,无比肥沃,连施肥都不用。如今已经入秋,东北那边已经要入冬了。。。。”

    “。。。。。”朱允炆有句mmp不值当讲不当讲,以现在的保暖条件,现在向东北移民就是厕所里打灯笼——找死。就算速度再快,将人组织起来,走到东北,在安顿下来,也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正好是东北最冷的时候,现在棉花并不普及,毛织品也一样,普通人一般是穿麻做的衣服御寒,这种衣服能抗住零下几十度的低温?

    朝廷是绝对提供不了数量如此巨大的棉织物的。所以,现在向东北移民,就要做好大批人被冻死的准备,朱允炆能干这种事吗?向东北移民的事也得推迟。

    看来,明年得把那一根撬动世界的棉线拿出来了,朱允炆心里想。

    “向东北移民的事停止吧,明年开春再开始。”朱允炆对大臣们说道。

    虽然不知道朱允炆怎么会突然改口,郁还是答应下来。

    “移民的事停止,建设造船厂和港口的事可要抓紧,先建设琉球、惠州、松江、胶州和金州,然后再建其他地方,严爱卿,李爱卿,有问题吗?”

    “陛下,一次性建设五个造船厂,工匠不够,速度会很慢。”工部尚书严震直道。

    “你不要只用工匠建设啊,很快就是农忙时期,这段时期可以速度慢点。等到耕种完毕,农民全都闲下来,可以雇佣他们建设,每天给工钱,工匠负责在一旁指导,如此不仅人多,进度也大大加快。”朱允炆越来越觉得朱元璋的户籍制度问题多了,按职业划分,不能干别的,这不是浪费劳动力吗?

    “陛下英明。”

    “赶紧把取消海禁的诏令拟出来。还有成立大明皇家建筑公司,隶属工部,就由工部侍郎练子宁担任公司的东家,朕给公司的东家起名叫董事长。对了,制造厂也改名叫大明皇家制造公司,谢成为董事长。”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