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二十一章 内阁会议(一)

第二十一章 内阁会议(一)

    将锦衣卫的事交代下去,朱允炆又清闲了半个月。

    这段时间里造纸机和印刷机对外出售了,因为供不应求,采取了限购的方式。按照缴纳定金的顺序,每人可以购买五十台,每台五百两银子。若是某一地已经有人买了,这一地的其余买家的购买价格就涨到八百两一台。

    即便如此仍然是供不应求。这是不正常的,这些豪商全都要办造纸厂和印刷厂?过一段时间肯定会有大批人倒闭。然后赢者通吃。

    诸王办的报纸刚开始发售,每天数量不是很多,仍然在试点,不过效果还不错,可以预见这一新的传播方式的崛起。应天府的报纸是宗人府办的,叫《大明日报》,朱允炆准备慢慢将其推广到全国,现在已经发行到应天府以外的扬州府苏州府等地了。

    朱允炆还在《大明日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题目叫《少年中国说》,没错,就是梁任公的《少年中国说》,肯定有那几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朱允炆对文章也进行了魔改,耗费了他不少脑细胞,将其中与西方有关的,说历朝历代是“私产”的,与目前的状况不符的全都删掉,自己再加点料进去。有的地方明显能看出来语句不连贯,这有什么办法,朱允炆文采又不行。

    发表以后还是引起巨大反响,毕竟是广大人民群众第一次如此近的接近皇帝。而且文章的思想也很有深度,值得探讨。无论是士人还是不识字的农民,都在讨论皇帝陛下的文章,一片赞扬之声。

    朱允炆还将文章给了诸藩国,让他们也刊登在报纸上。

    朱允炆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抄书了。比较重要的是日本和安南等国矿产分布图。朱允炆不会画图,幸好各国进贡的有他们国家的地图,朱允炆就在上面标注上,然后交给诸藩王。

    吕宋岛的就比较麻烦,虽然也有吕宋国的地图,但吕宋国太小了,朱允炆发现重要的矿产没在吕宋国的范围内,他只好自己在吕宋国的地图上继续扩展,将整个吕宋岛画出来,并经过超多次修改,才能将矿产位置比较准确的标出来。不过台王派过去的人肯定要吃一番苦头才能找到的。

    东北地区的就简单了,在地图上点几个点就行。

    忙忙碌碌中,一天有官员来禀报,说是杨士奇已经到应天府。

    朱允炆这才想起来,齐王那边正等着他派过去管理人才呢,海禁一事还没解决,移民也还没进行。

    “李元,召集内阁诸公,就说内阁开会。”

    “是。”李元对此已经是轻车熟路了,目前没有规定内阁全体会议是多长时间开一次,全凭朱允炆喜好或事情的紧急程度,自内阁成立以来,全体会议已经召开过十来次了。国家无小事,这期间却也没有发生多大的事,多数时间是尚书或者都督们说,朱允炆听。

    内阁会议不在乾清宫大殿,而在大殿旁边的房间里,面积也不小,足够容纳几十个人,会议室布置和乾清宫差不多,朱允炆坐在上面,下面文武高官对坐,中间留出空来让他们打架,就跟英国议会似的。已经上演过一次全武行了,朱允炆看的津津有味,最后结果不用说,武官那边大获全胜。

    据说在那以后各部尚书回家就跟着护卫请教怎么打架。

    等到诸公都到齐了,朱允炆才慢慢悠悠的走进来,虽然他离得最近,但重量级人物都是压轴到场的不是?

    行完礼,朱允炆开口:“诸位爱卿,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空前发展,为朝廷带来了大量的税收沿海地区的人民也富裕起来,为什么我朝太祖高皇帝要实行海禁呢?”

    户部尚书郁新道:“陛下,我朝新立,太祖高皇帝并未实行海禁,反而建立市舶司,鼓励外邦来大明贸易。但因张士诚、方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故高皇帝在洪武四年颁布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其后,在洪武十四年,‘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并将明州改为宁波,希望沿海平安无事。”

    “因为倭寇问题严重,高皇帝曾多次派使前往日本,商榷解决倭寇入侵问题,但日本正陷入内乱,几次派使都毫无结果。此后高皇帝加大了沿海禁令,并予以多次重申。”

    “这么说来,太祖高皇帝并非是因为想禁止海外贸易而实行海禁,而是因为方国珍等余孽与倭寇的勾结问题?”朱允炆问道。

    “正是。”

    “那倭寇问题禁绝了吗?”

    郁新感觉不好回答,但还是老老实实说道:“回陛下,没有。”

    “方国珍等余孽消灭了吗?”

    “回陛下,消灭了。”

    “是大明消灭的?”

    “这。。。方国珍余孽已经与倭寇融为一体,很难将他们彻底区分开来。”

    “所以说海禁并没有什么用,朕讲的可对?”

    “陛下。臣以为海禁并不只是为了禁绝倭寇。”是礼部尚书郑沂。

    “那郑爱卿以为如何?”朱允炆也认为海禁就是倭寇方面的原因,有文章认为朱元璋生平经历和心理活动导致他海禁,但这种影响很难估计,而且朱元璋一开始并没有海禁,所以朱允炆对此嗤之以鼻。

    “《春秋公羊传》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何为先言王尔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大明乃天朝上国,其他蕞尔小邦皆夷狄也。陛下至高之尊,不必在乎那些化外之地。太祖高皇帝雄才大略,允许安南等国来大明是给他们的恩惠,而我天朝无所不有,不必与外邦互通有无,实行海禁,就是为了提防夷民仰慕大明光辉,大肆进入大明,乱我秩序。”

    这话怎么听着那么熟悉,瞧瞧这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朱允炆看着郑沂五体投地拜服下去,难道他真的看到他身上闪耀着光辉了?

    朱允炆能怎么说呢,能直接驳斥回去吗,那岂不是否定自己的合法性?只能从侧面反驳一下。

    “郑爱卿讲得不错,但你可知历朝历代都缺铜缺金缺银?”

    “是,臣知晓。”

    “那你还说大明无所不有吗?你可知日本和吕宋的金银铜比大明还多?这三种有多重要不用朕多说吧。”

    “陛下威服海内外,只需一道诏令,日本和吕宋就会把金银奉上。”

    “。。。。”朱允炆觉得,有他这样的想法的人绝对有一大批,跟他们这样的人是讲不清道理的,就跟后世的杠精一样,只能用事实让他们闭嘴。当然有些人看到事实也改变不了想法,这就没办法了,只能让他们退休,不知道郑沂是哪一类。

    “诸位爱卿觉得如何?”朱允炆不想再回答郑沂了,太累。

    “陛下,日本和吕宋真的有金银铜吗?”问话的是李景隆。练兵风吹日晒,李景隆都黑了好几圈了。

    “不错,比大明还多的金银铜。”朱允炆点了点头。反正他们也不知道大明地下埋着多少,瞎说呗。

    “那臣以为大明应该出兵。”李景隆答道。

    “臣附议。”户部尚书郁新。

    当家的才知柴米贵,只要跟钱有关的,户部尚书一定会跳出来。卖造纸机的钱郁新还想要将其收入国库呢,被朱允炆坚决驳回。

    “朕看两种意见可以讨论讨论,一会告诉朕结论就行。”

    又到了喜闻乐见的吵架时刻,朱允炆可以看戏了。

    “哗。”朱允炆说完以后下面就热闹起来了,跟菜市场似的,乌央乌央。

    。。。。

    不过没多长时间就安静下来了,他们已经得出了结果。这次实力差距有点大。军方的将军们全都支持开海,金不金的无所谓,重要的是可以出兵打仗啊。郑沂这边只有几个人,完败。

    “起奏陛下。”郁新作为这次的队长讲述他的意见,“臣等讨论完毕,一直认为应该开海。同时加大水师的建设力度,浇灭倭寇。”

    “不错。”朱允炆一拍椅子,“那就这么定了,拟定诏令以后给朕盖章。李爱卿,水师建设上有什么难题?”

    李景隆现在是参谋,仍然在负责水师的建设。

    “这几个月来,臣将水师和船只清点了一下,发现无论是船只还是水师人员都可作战,但大多适用于湖面或河面,海上航行作战能力较弱,这方面亟需加强。目前大明水师共拥有一千五百多艘船只,兵力约三十万人。”

    “这么多?”朱允炆知道大明水师天下无敌,但没想到在朱元璋时期就这么厉害了,“不错,真不错。”

    “水师如此强大,那为何倭寇仍然劫掠不止?”朱允炆又问。

    “如臣刚才所说,大明水师不太适合海上作战,航行速度不快,追不上倭寇的船只。”

    “看来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朱允炆点点头,大明船只从来都不是适合远洋航行的船只,发展方向与西方是两个路子。可以说如今的水师就是中国水师的巅峰了,给大明水师另一个思路,才能更上一层楼。

    “朕知道了,朕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