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二十七章 龙江船厂

第二十七章 龙江船厂

    朱允炆委派杨士奇为大明特使后,杨士奇很快就开始准备了,本来朱允炆是准备让杨士奇从陆上到山东,到登州以后再准备船只出海。然而如今南方的造船业更加发达,购买船只也更加方便,因此杨士奇决定就从龙江船厂购买船只,不只是货船,还有战船。

    如今应天府龙江船厂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造船厂,就在长江边上,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也是从这里建造。

    郑和下西洋的技术如今已经全部具备,虽然朱允炆也会组织巨大的船队下西洋,但现在还不是时候。朱允炆想要的船队可不只是弘扬国威的,而是去做生意的。

    杨士奇在准备船只,朱允炆也很好奇,如今大明的造船技术究竟发展到哪一步了,比西方先进的地方在哪,比西方落后的地方又在哪,为什么后来的造船技术没什么进步呢?

    带着这些问题,朱允炆决定去龙江船厂走一遭。

    皇帝出巡可是不得了的大事,待严震直听说朱允炆要去龙江船厂,大吃一惊,那种地方往往是杂乱无章,人员密集,而且指不定有什么危险,万一朱允炆出点事谁能担待得起?

    “陛下,造船厂人员很多,器械设备很多也很危险,乌烟瘴气的,陛下有什么危险,或者不开眼的工匠冲撞了陛下,护卫很难及时保护陛下啊。”严震直劝道。

    “造船厂能有什么危险,朕微服去,走吧。”朱允炆叫着严震直,坐上了去龙江船厂的马车。

    龙江船厂地处应天府龙江关附近,因而得名。造船厂规模很大,东西横阔138丈,南北纵长354丈,朱允炆不逛个几天是转不过来的。今天要去龙江船厂,朱允炆只不过是随便看一看,然后找船厂的总工程师聊聊如今大明船只的状况。

    。。。。

    到了船厂里面,朱允炆才发现,原来中国古代的工场是如此壮观,看着巨大的船坞和俩面忙忙碌碌的工人,朱允炆觉得,中国并不是不能一直发达下去,只需要一个好的方向。

    船厂的督造主事也是工部的官员,不过既然在船厂做督造,显然是技术型的官员。

    “微臣陈乃昌拜见陛下。”

    “你就是督造主事?”

    “回陛下,正是。”

    “你说一说船厂的情况。”

    “是,龙江船厂是大明最大的船厂,洪武三年开始建造,洪武十五年最终完成。目前有督造一人,下设员外郎、主事、提举,帮工指挥等人员,下编四厢,每厢分为十甲,每甲设甲长,统管十户,每户十人。一厢分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分为船木、铁、缆匠;三厢为艌匠;四厢分为棕、篷匠。另外,还有内官监匠,御马监匠、看料匠、更夫、桥夫等人员。船厂一共有建造工匠四千人,加上其他人员,船厂有六千人。”

    “你们很厉害。”朱允炆向他大拇指。

    陈乃昌一下子就看懂了朱允炆的意思,很高兴,谢陛下夸奖,这是微臣的分内之事。”

    “船厂没有其他人知道朕来了吧。”朱允炆想出去看一看。

    “回陛下,没有,只有微臣一人知道。”

    “那好,陪朕去船厂里面看一看,严爱卿,你也来。”

    为了避免朱允炆和陈乃昌的话被听到,朱允炆周围没有船厂的人。工匠们看见督造跟在两个人的后面,唯唯诺诺的,一个个的都很惊讶,对朱允炆和严震直的身份也感到好奇,跟身边的人窃窃私语,纷纷猜测朱允炆的身份。

    陈乃昌一边走一边给朱允炆讲解。

    “之前龙江船厂的制造有所停滞,自陛下颁布解除海禁的诏令以来,船厂的生意有所恢复。”

    “有所恢复就是还是不如以前?这是为何。”

    “回陛下,龙江船厂作为官办船厂,都是制造战船以及与战船相关的船只,很少制造商船货船,也并不像平民出售。海禁解除后,有大商人委托贵族来船厂制造船只,但是很少。”

    “你是说造的船都是战船?”

    “是。”

    朱允炆听他一提才想起来,现在是明初,最好的技术仍然掌握在官办工场的手里,不论是造船还是瓷器丝绸,都是官办的技术更好,尤以供应皇室的最好。这种现象的改变还是要等到明中叶以后才开始改变,说到底还是朱元璋的户籍制度太严格了。

    “改!现在就去写,今天就发出告示,以后制作商船货船,允许平民购买。一应制度可以参照制造厂,至于定价的话,朕不太了解行情,你就按照市场价出售就行,总之不能让船厂亏本。”

    “微臣遵旨。”陈乃昌从远处招来一文吏,低声跟他说了几句话,文吏就赶紧去了。

    “如今一天能有多少进度?”

    “陛下是问一天能造几艘船吗?一天正常速度的话能完成一艘四百料的战座船,加快速度的话能完成一艘半四百料的战座船。”

    这么弱?朱允炆心里想着,四千人一天才完成一艘四百料的船啊,是不是有点太满了,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带朕去看看。”

    “陛下不可啊。”严震直又出来劝阻了,“里面太乱不利于保护陛下。”

    “不要废话。”朱允炆训斥了一句,“爱卿是不相信朕的亲卫吗?带路。”

    严震直心里委屈,但严震直不能说,只能跟在朱允炆后面,一句话不说。

    陈乃昌带领着朱允炆,从木材的加工开始,一直到铺设龙骨最后成船,将大致过程看了一遍。

    虽然是走马观花,但朱允炆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某一环节速度快,后面的跟不上,这一环节就会慢下来,就会有工匠在那闲着。再就是造船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整个造船厂的协同,而朱允炆在看的时候能很明显的看出很多环节都是各干各的,领导们不干事,也不懂造船,就依靠工匠自己协调,这样必然导致效率的降低。

    朱允炆将这些问题看在心里,但没有立刻提出来。

    “走吧。”

    到了督造的的办公室,朱允炆才对陈乃昌说:“陈爱卿没觉得制造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吗?”

    陈乃昌一愣,辩解道:“陛下,造船就是这么造的啊,这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你的意思是朕乱说?”朱允炆加重了语气。

    “微臣该死,微臣不敢。”陈乃昌急忙跪下。

    “你这就叫墨守成规,一点不知道变通。朕问你,你有没有发现闲着的工匠和主事?”

    陈乃昌无话可说。

    “严爱卿,你说。”

    “回陛下,臣看到有些地方的工匠闲着,有的地方都在忙碌。”严震直道,“臣还看到有些主事似乎无所事事的样子,在有的地方臣都没有看见主事。”

    “不错。”朱允炆点点头,“陈爱卿可知是什么原因啊?”

    “微臣。。微臣这就去查,这就去。”说着就要往外走。

    “不用了。”朱允炆道,“一天只能造四百料的战座船,在朕看来太慢了。”

    听了这话严震直也很惊讶:“陛下,一天造一艘战座船已经很快了,除了龙江船厂,其余船厂都无这个实力。”

    “那朕问你,若是之前在船厂中看到的人浮于事的现象消失,效率会不会提高?若是实行新的管理方法,效率会不会提高,对大公司的管理的重要性一点都不必技术提高的重要性弱。”

    “龙江船厂作为实力最强的船厂,必须以身作则,为其他船厂做出表率,而且要起到领头作用。”

    说到管理,朱允炆立马就想起了泰勒制和流水线,但朱允炆转念一想,这两种方法的确能大幅度提高效率,但是现在真的要实行这种方法吗?人们的聪明才智还没发挥出来,就让人民变成机器的奴隶,真的是必须的?

    后世一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出现的流水线,那是经济的自然发展。若是现在朱允炆就将流水线提出来,人数最多的普通民众就会被压榨的一滴不剩。现在提高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只要管理过得去,还是用技术提高的方法来提高效率吧。

    朱允炆对陈乃昌道:“那些对造船一窍不通的官员就让他们致仕吧,也别回工部了。提拔表现好的工匠做主事和指挥。还有,跟制造厂一样,设立工匠夜班学堂,让识字的工匠教授造船的专业知识,让太学的学子教工匠识字。”

    “各个部门要加强协调,事务多的部门就多安排几个人,事务少的就少安排几个。到明年,必须要做到一天能造两艘四百料的大船。”

    “龙江船厂造战船的技术可以保留,但是造商船和货船的技术要能让其他船厂学习。当然,可以收学费,但得是一个能让船厂接受的价格。其他船厂也有独家技术,龙江可以用技术换技术,互相交流,不要敝帚自珍,交流才能进步。”

    “朕说的都听懂了?”

    “是,陛下,臣遵旨。”严震直和陈乃昌都行礼。

    “如何管理,你们还是要和制造厂学,制造厂的管理技术比你们高多了,如果不信,去看看就知道了。”

    “今天就到这里吧,回宫。”

    “恭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