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二十八章 官营手工工场的开放

第二十八章 官营手工工场的开放

    从龙江船厂回去以后,朱允炆就一直在想官营手工业的问题,并看了很多对明代官营手工业的介绍。手工业官营没问题;官营手工业技术好也没问题,虽然这是靠行政力量决定的。

    目前的经济是封建经济,封建经济中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是微弱的。这种情况下,皇室及贵族无法从市场上得到足够或者说满足其豪奢生活的手工业品,为了满足皇帝需要,就只能将技术好的工匠组织起来,专门为皇帝服务。

    这也导致平民无法购买到质量好的手工业品,官营手工工场也没有动力去进行技术革新。

    虽然朱元璋是一个很勤俭的皇帝,但他要赏赐大臣,要赠送给藩属国各种礼物,还有各种祭祀活动需要的各种器皿等,这都需要最好的手工业品。因此朱元璋组织起了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但是明代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突破封建经济的重重藩篱顽强的发芽,并直接导致官营手工业全面落后。

    朱允炆要做的就是将这股力量提前释放出来,虽然现在力量可能还很弱,不过没关系,只要官营手工业的垄断从政策上打破,机智的中国人民就能钻空子发展。

    等到朱允炆将一切都想的差不多了,也就该让内阁起草诏令了。当然在此之前还要找他们议一议。

    “李元,召内阁诸公议事。”

    。。。。。。

    “今天召集诸位,是朕对官营的工场有点想法。”

    这皇帝想法真多,一天天的,诸公在下面撇嘴,但还是说道:“请陛下吩咐。”

    “严爱卿,你先来说说,官营的的手工业都包括哪些方面啊。”

    “回陛下,我朝手工艺经过太祖高皇帝整顿,比元代简单的多,如今包括六种门类。”

    “一是营造,主要是皇宫、王府以及城墙庙宇的造作;二是织造,纺织品的织作,主要有制帛、诰敕和冠服;三是窑冶,包括陶瓷、铸造和铁冶三个方面。”

    “四是烧造,与手工艺相关的主要是砖瓦烧造。凡在京各项营造所需城砖、副砖、券砖、斧刃砖和方砖等,均由官窑烧造供应。五是船舶修造,不论是御船、马船、战船还是粮船,绝大部分由官府船厂制造。器用制造,包括祭祀器皿、光禄寺器皿和典礼器皿。”

    朱允炆暗暗咂舌,若是不详细问的话,朱允炆真不知道原来官营手工业这么强大。

    “那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机构呢?都是由工部管理?”

    “回陛下,不是的,有四个衙门负责管理。首先是工部,内设四个属部,与手工艺生产相关的属部为营缮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其次是内府,内府十二监,其中与手工艺生产相关的有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尚衣监等。”

    “再次是户部,主要掌管手工艺生产所需物料及成品。最后还有地方官府,主要以具有地方资源优势的织造、铸造、烧瓷、冶炼业为主。”

    “还真是复杂啊。”朱允炆感叹道。

    “朕拟对一些官营手工业放开手脚,允许他们对外出售,不知爱卿有何意见?”

    “陛下,臣以为官府的手工工场质量都比较高,寻常人家也买不起。因此,手工艺不必对外出售。而且,一些制品都是供应皇室和赠与藩属国的,若是对外出售反而导致皇室用度短缺,该当何罪?”

    朱允炆定睛一看,又是礼部尚书郑沂,这人还真是个老顽固,啥都跟朱允炆对着干。

    “若是用度稀缺,就去市场上买好了,至于钱从哪里来,不是有工场出售工艺品的利润吗?”

    诸位大臣:“???”皇室用品有去市场上买的吗?啥不是特供的?怎么还有这种操作?

    朱允炆也不管他们,接着道:“朕所问的你们的意见,是哪些可以进入市场,哪些仍然保持现在的状态,而不是问你们赞成还是反对。”

    “陛下,臣以为内府的各种造作均是只为皇室服务,不宜对外出售,宦官们的身份也不太方便,若是陛下想将内府的某些手工业出售,不如将其划归到工部或户部之下。”这是户部尚书说的。

    “内府的就先不用动了。不过朕发明的沙发之类的技术可以交给工部来做。”朱允炆现在寻常时候都是坐沙发,在内阁会议室也是。而且这松软舒适的椅子已经传到了各大臣贵族府里去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朱允炆管这叫沙发这么奇怪的词,但既然是皇帝的叫法,他们也都跟着,如今沙发之名风靡应天府。

    “地方政府掌管的工场可以全都向公众开放,至于,工部和户部,你们认为呢?”朱允炆问的是工部尚书严震直和户部尚书郁新。

    “不知盐铁之事陛下如何安排?”工部尚书首先问了这两个。

    盐铁官营自汉朝起开始,从此就是朝廷严格把控的部门,一直到二十一世纪,除了极少数的时间里钢铁允许私营。

    “严爱卿的意见呢?”朱允炆也摸不准盐铁对国家的重要性究竟有多大。盐主要是民众生活需要,铁官营恐怕是担心有人铸造武器造反吧。

    “臣以为此事不宜大动干戈,维持原状就好。”

    “你们呢?”朱允炆问其他人。

    他们一致同意盐铁继续官营。

    “那行,盐铁继续官营,但允许私人在官府控制的盐场之外制盐,官营盐场不能干涉。能发展成什么样,就看他们的能耐吧。”

    “其他方面还有没有特别敏感的?”

    “陛下,还有武器。”

    “这倒也是。”虽然后世某“灯塔国”全都私营也没啥问题,但对两千多年专制的中国来说,有些东西还就必须由官府控制,否则就会大乱。“武器制造也先不动。”

    “其他方面就全都放开吧。官府要减少对官营手工工场的管理,但从今天开始要收税,无论是官营还是私营。如今的商税是多少?三十税一?”

    “回陛下,大部分是三十税一,小部分不收税。”

    “太低了太低了。”朱允炆摇摇头,“以后手工业税和商税都从二十税一起步,规模越大的收税越高,最高道三税一,不,五税一吧。至于这个标准如何划定,还需要户部和工部一起讨论。”

    “陛下,如此高的税率,岂不是会导致大量商户破产?食禄者不与民争利啊陛下。”

    果然听到这句话了,朱允炆心中鄙视,一群伪君子。

    “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谁还没有几家商铺了?”朱允炆一点都不客气,“你们是让朕不与民争利啊,还是不与你们这些官员士绅争利啊,你们能代表万民?你们是不是也认为天子与士大夫治天下?嗯?”

    “臣等不敢?”

    “天子与士大夫治天下这句话没错,但天下是朕的,是万民的,然后才是士大夫的。今后大明允许士大夫官员从商,你们就将这条诏令发出去。但是,所有从商的人都必须老老实实纳税。听明白了吗?”

    虽然朱允炆想说所有人,但那些读书人不干啊,他们考取功名可就是为了那点不收税的田,现在要收他们的税?朱允炆不被群起而攻之才怪。就算现在士绅势力弱,也不是朱允炆能挡的。说到底,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们还是大明实实在在的控制者。

    “臣遵旨。”

    “官营的手工业除了征税以外,还要满足宫中的需求,今后宫中的一应用度也会向外面购买。”又是礼部尚书郑沂。

    “陛下不可啊,这成何体统。整个天下都是陛下的,陛下怎么能买东西呢?”

    “在秦淮河旁边的花开满楼是郑爱卿的吧?朕问你,若是朕想要这一座酒楼,郑爱卿可愿意啊?”

    “陛下,臣愿意。”郑沂说的一脸坚定。

    “若是再加上陶然居、凤来楼、琉璃馆、一品楼呢?”朱允炆似笑非笑的看着他。

    “陛下,臣认为陛下用度也用银子购买而不与民争利乃万民之福啊。”郑沂仍然一脸坚定。

    “哈哈哈。”朱允炆简直要笑死,看着郑沂紧张的汗都下来了。

    “那就这么决定了。这个开放不只是官营工场的对外开放,还有允许人们从事这些行业。比如说茶叶,为什么要将茶叶专营呢,还设立茶马司?想要马就去外面买就行了,或者抢。这个不要专营。”

    “还有酒,就是因为酒是粮食做的就要限制酒的产量还要专营?还不是为了官府的利益,放开专营,人们就会把粮食全都拿来酿酒吗?肯定不会。短时间内可能会,这就需要增加粮食产量,安南和占城的稻米能一年三熟,为什么不去那边买粮食呢?”

    “有的大臣可能问,银子哪里来啊,大明内的银两不够。这就是朕放开海禁的缘由了,海外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还有每亩地能产一千石的粮食,只要能运回大明,就能极大地增加大明的财富,让大明一个人也饿不死。”

    “朕所采取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的,你们要反对可以,但是反对的理由要让朕信服。若只是为了一己私欲,或者为了尸位素餐,那就别怪朕不客气。”

    “卿等尽快将诏令拟定,昭告天下,登在报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