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二十九章 新船新技术

第二十九章 新船新技术

    解决了官营手工业的问题,朱允炆还是反过头来准备改造大明的船只。如今已经是仲秋,也到了收获的季节,朝中大臣也都在忙这件事,这可是关系到整个大明稳定的大问题,丝毫马虎不得。

    托上天的福,今年也算是风调雨顺的一年,各地的粮食收成还不错,虽然有的地方有小灾,但也很快解决了。

    粮食的事不怎么用朱允炆管,闲下来的朱允炆继续进行改造船只的问题。朱允炆在看过大明船只的资料后发现,大明的船非常不适于海上航行,无论是战座船、巡坐船,还是巡沙船、战船,都不是海船。

    大明水师从朱元璋时候开始就是河船,更擅长的是河战湖战,而不擅长海战。这是因为这时候的船都是平底的,吃水不深,面对汹涌的大海就有点无所适从。为什么强大的大明水师拿倭寇没有办法?因为大明的船只出不了海。

    就算是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也是平底的,其他的船更不用说了。宝船44丈长、18丈宽,排水量超过万吨,绝对是庞然大物。但就是这么大的船吃水不过四五米,如何能在大海上前行?只能沿着海岸线前进。

    平底的船适合运输货物,载重量大,但若是要横穿太平洋,就必须用尖底的船只,就必须要借鉴西方的造船技术,就远洋航行这方面来说,西方比中国的技术要好得多。

    让朱允炆感到奇怪的是,明明宋代已经出现尖底的海船,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呢?元朝以后技术就失传了?而且元朝的海运也很发达,就没有人发现尖底海船的优越性?明代嘉靖年间出现的“福船”就是一种尖底船,适用于航海,为什么现在就没有呢?

    问了工部尚书严震直和龙江船厂的督造陈乃昌,他们说现在福建的造船厂能造这种尖底船,但都是很小的船只,只能做渔船使用,想要出海那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说他们不知道尖底船的好处,难道是因为中国没有航海的传统的缘故?毕竟中国面对的都是汹涌澎湃的大海,让人一看就望而生畏。不像地中海那样风平浪静,是一个天然良好的的练习场所。

    想了半天没想出原因来,只能归结于中国不重视技术的发展,看不到技术的应用前景,也不往这方面想。只有等有人造出了大型尖底船而且出海成功了,这项技术才会引起当权者的注意。

    既然大明没有技术储备,朱允炆就只能从书里找了。当然,不只是造船技术,还有更重要的航海技术,比如地图学。经验都是一点一点积累的,朱允炆要做的就是将一部分能写在书上的经验写出来,减少大明航海的弯路。但是像东海南海水文气候这种就只能一点一点地靠航海士们摸索了。

    还有罗盘等航海工具的使用,朱允炆也不知道如今欧洲的技术发展到哪一步了,也不需要知道,只要把往后百年的技术拿过来就行了。

    首先是卡瑞克帆船,这种帆船是目前欧洲仍在使用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帆船,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用它进行了对非洲和大西洋进行探险,这是远洋时代的“第一船”。这种船容量比较大,能容纳较多的水手和货物;船上的四桅上,挂有三角帆及横帆,这足够提供动力令船只航行速度增加,即使逆风时也无碍航行。

    但缺点也很明显,需要的水手比较多,这对大明来说问题不大;还有就是遇到强风时容易倾斜坍塌,这对大明来说就比较令人难以接受,太平洋上可一点也不太平,比大西洋的水文状况复杂多了。

    朱允炆拿它出来也就是为了给工匠们提供借鉴,不会作为主流船只使用。

    还有就是卡拉维尔帆船,与卡瑞克帆船是同一时期的,但比卡瑞克帆船更受欢迎。这是葡萄牙亨利王子组织研发的。

    它比卡瑞克帆船更为轻,而且吃水线亦较浅,更适合于沿岸及河川的探险,亦减低船只的负担。在船帆方面,它使用了地中海普遍见到的三角帆,转舵性能变得更高,船帆更易鼓起,速度亦大幅增加。现在这个时候卡拉维尔帆船已经增加了远洋航行的特性,比之前的更为实用。

    但是这种船比较小,大规模航行就不太适用。朱允炆把它拿出来除了吸收其中的技术,也是为了将其给民间使用。

    接下来的船只就比较先进了,那就是盖伦帆船。盖伦帆船是卡瑞克帆船的改进版,提高了快速性和操纵性。这种帆船在1588年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帝国开始崛起。

    而且这种船有一个好处,可大可小小的盖伦帆船只有一百吨,而大型盖伦帆船能达到一千二百吨,可以商用也可以作战船。盖伦帆船一直应用到十七世纪,是一种比较全能的帆船,

    朱允炆的设想是以这种船为基础,加入大明的技术,研发出更为先进的帆船,驰骋大海。

    有了这三种船就足够了,接下来就是航海仪器的改进,航海仪器与船只一样重要,没有航海仪器,连海都出不了。

    后来中国航海技术是随着郑和下西洋而逐渐丰富的。如今大明的航海技术不能说是一穷二白,也是不怎么样。

    首先朱允炆就是将《郑和航海图》拿出来,这是郑和下西洋航路的记录,共20页航海地图、109条针路航线,以及2页4幅的过洋牵星图,这是一份下西洋的珍贵资料,必须要拿出来。其中应用的航海技术也比较先进,这差不多就是大明航海技术的巅峰了。以后就算有更发达的航海技术,没人记录下来,也不为人所知。

    罗盘和指南针的技术中国早就有了,而且早已用于航海,这就不需要朱允炆。还有一个大杀器是望远镜,望远镜是小东西,但技术上对现在来说一点也不简单,镜片是最大的问题。中国有琉璃,但没有玻璃,最大的难题是把琉璃中得各种重金属给区分出来。所以虽然琉璃的制作难度比玻璃还要大,但中国就是造不出来。

    望远镜无论对于航海还是陆战都是很重要的小玩意,用来侦察很好使,而且玻璃的应用范围更加广阔。朱允炆决定趁此机会把玻璃的技术拿出来,不需要太先进,够用就行。

    航海天文钟,发明于17世纪后半叶,在此之前远洋航行没有技术手段可以测量经度。航海天文钟利用独立准确计时的航海钟记录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所在的本初子午线处的时间,进而与船只所在位置的正午时间对照,通过时差与经度差的关系测算船只所在的经度。现在朱允炆给弄出来了,自然就使用应天府所在的时间了。

    朱允炆总觉得航海天文钟有些超越时代,因为现在人们还没有所谓本初子午线的说法,唐代的一行和尚倒是测量了子午线,但误差有些大,此后再没有听说谁会测量这玩意。航海天文钟要应用的知识有些多,也不知道大明能不能用得了。

    此外还有四分仪和六分仪之类的定位仪器。在大海上若是不能确定自己的方位,就会失去希望。航海三件宝,指南针、六分仪和航海图,指南针和航海图好说,六分仪就比较麻烦,这种十八世纪中叶才发明出来的定位仪器实在是有些复杂,朱允炆觉得现在就用四分仪,也就是象限仪凑合着吧,等数学水平在提高一点再把六分仪拿出来。

    。。。。

    朱允炆整理船只、航海仪器以及玻璃制作技术用了一个多月,还是画图最麻烦,偏偏这是最马虎不得的事,一点差错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这一个多月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改几种船的设计图了。一艘船这么多部件,朱允炆也不知道那些能用那些大明已有,就只好把他们都画下来。

    “没有下载打印实在是太麻烦了。”朱允炆已经吐槽过很多次了。

    “叮,您已经摘抄超过十种资料,下载功能上线。”

    “叮,您已经摘抄超过十种资料,下载功能上线。”

    “叮,您已经摘抄超过十种资料,下载功能上线。”

    跟一开始一样,说了三遍以后又没声了。不过朱允炆很开心,以后终于不用苦逼的抄资料了,真以为堂堂大明皇帝每天那么闲呢。

    “阿弥陀佛,无量天尊,谢谢观世音菩萨,玉皇大帝,我可终于解脱了。”朱允炆在那里喃喃自语。

    将这些资料交给严震直,朱允炆又闲下来。

    现在他可以关心一下秋收的进度了。现在的大明仍然是以征收粮食税为主,实物税次之,铜钱再次之,银两排最后。很明显这不是一种健康的征税方式,但没办法,谁让农民穷呢,拿不出银子来,也没有铜钱,依然是交粮绵麻丝之类的实物。大明国库里有多少粮食就代表大明有多少财富。

    “出去看看现在是怎么秋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