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三十一章 解缙

第三十一章 解缙

    在回去的路上,朱允炆正在同卓敬说话,突然从窗边看到走过去一道人影,朱允炆仔细回忆了一下,一拍大腿,这不是解缙吗?

    赶紧招呼马车停下,“李元,你去把刚才那个人,就是刚刚走过去的那个,喊过来。”

    马车走的不快,现在马车离解缙也就五十米,马车停下以后,李元很快就把解缙喊过来了。

    李元撩开马车的门帘,解缙一看是朱允炆,赶紧就要行礼。

    “行了。”朱允炆一把把他拉住,“在外面不用讲究这么多礼节,进来坐吧。”

    “谢陛下。”

    朱允炆看着解缙,想起来他刚来大明时候的一幕。

    朱允炆才穿到大明没几天,脑子有点糊涂,而且又是葬礼又是系统的,忙的朱允炆脚不沾地。这时候,右副都御史袁泰找到了朱允炆,说解缙“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

    这句话啥意思呢?得会再解释。

    且说洪武二十一年,解缙中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后来表现良好,官至翰林学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认为他有大才。后来解缙上了一道奏疏《论袁泰奸黠状》,陈述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之罪。袁泰受到了惩罚,对解缙怀恨在心,但朱元璋也认为解缙心性还需打磨。

    在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朱元璋对解缙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啊,是个大器晚成之人,他现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现在让他回去,再过十年再重用他也不晚。

    然后解缙就跟着他父亲回去了,闭门著书。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解缙来吊丧,然后就出现了刚才那一幕,袁泰反过来攻击解缙,认为有朱元璋的旨意,十年以后才能任用他,现在进京就是抗旨。再加上解缙的母亲刚刚去世,他的父亲已经九十了,他现在来京是大不孝。

    若是按照之前的事情的发展,解缙就会被贬为河州卫吏,一直到建文四年才重新被启用。

    但现在朱允炆是一个全新的人了,他不把朱元璋的旨意放在心上,也不认为应该处罚解缙,况且解缙来京是为了吊丧,一片好意,再加上朱允炆对袁泰不熟悉,对解缙很熟悉。

    因此在袁泰进言之后,朱允炆没有放在心上,就把袁泰打发回去了。

    之后朱允炆召见了解缙一次,没跟他说袁泰的事,只是告诉他既然来了就安心待在应天府,也可以把他父亲接来。解缙只是表示了感谢,也没说要怎么办。

    后来朱允炆听说解缙回家守孝去了,就没再放在心上,没想到今天又看到他了。

    朱允炆很看好解缙,就向卓敬介绍他:“这位是解缙解大绅,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哟,你们还是同年啊。”朱允炆想起来卓敬也是洪武二十一年进士,还是榜眼。而解缙当时只是三甲第十,显然比卓敬要差的多。

    “正是。”卓敬答道,“洪武二十一年臣见过解大绅,对他的文采印象很深,颇为佩服,臣自愧不如。”

    有朱允炆在解缙不好意思大笑,只能微笑着说道:“惟恭博学多才,诗词宏丽,臣是远远比不上的。”

    闲聊了一会,朱允炆就问:“解爱卿怎么在应天府?”

    “陛下,臣听从了陛下的建议,前两天把父亲接到了应天府,以后臣就在应天府常住,只有在母亲的忌日才回去。目前正在寻找住处。”解缙从洪武二十一年开始就是翰林学士,即使被朱元璋打发回了家,也没有被免官,因此仍然自称臣。

    “哦?找不到住处你跟朕说啊,朕给你安排一个。”朱允炆很大方,虽然手里没有宅子,但现在的房价又不贵,买一处就是了,朱允炆不差这点钱,还能笼络人心。

    “陛下,臣的旁边有一处宅子,是原工部尚书秦达的,自洪武二十五年秦达在他的住处自杀以来一直没有人住过,若是大绅不嫌弃。。。”卓敬剩下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读书人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不信这些邪魅之事,不怕这些魑魅魍魉。”解缙倒是胆子很大,虽然这的确没什么可怕的。

    朱允炆觉得挺好,卓敬和解缙两人多亲近亲近,思维风暴一下,说不定能有什么好想法。

    这是卓敬倒是犹豫了:“大绅,你的父亲已经是鲐背之年,能接受吗?”

    “没问题的,自洪武二十四年家父见了太祖高皇帝以来,沾染了些许龙气,在没有生过病,身子骨很硬朗,如今仍然是精神矍铄。”

    “那好,就这么定了,朕会安排人去打扫院子的,这几天。。。。”

    “这几天就住在臣家里吧,臣愿与大绅促膝长谈。”卓敬答道。

    “哈哈哈哈哈,好,朕允了。”

    进了皇宫,卓敬就回户部了,朱允炆则带着解缙到了乾清宫。

    落座以后,朱允炆问解缙:“解爱卿可愿为朝廷效力?”

    解缙能不愿意吗?自然是答应的利索。

    纵观解缙的一声,一直是顺风顺水,官运亨通。他自己本人也是能力很高,眼光也远。若不是因为立太子的问题得罪了朱高煦和朱棣,在解缙死后谥为“文正”也不是没有可能,然而最终只得了个“文毅”,这算是比较差的谥号了。

    “解爱卿在家八年可有收获?”

    “回陛下,臣略有收获,不值一提。”嗯,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既然不值一提,说明八年来没什么进步,再回家待十年吧。”朱允炆就想治治这些文人谦虚的恨不能把自己埋在土里的坏毛病。

    “陛下,臣有收获,有大收获。”解缙一听让他回家急了,刚来应天府就又回去,回去以后他爹得抽死他。

    “这还差不多,在朕面前,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若是朕没明白你的意思,就认为你没什么能力,非要让你回去再待十年,你可就亏大了啊。谦虚可以,太谦虚就不必要了。”

    “臣遵旨。”

    “朕来问你,你想去那个部门?”这几乎是朱允炆对每一个人才都要问的问题,朱允炆很乐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朱允炆不了解他们,在朱允炆心里,这些文人适合干的只有修书一类的工作,其他的干啥都不合格,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自己才最了解自己。

    “臣任凭陛下吩咐。”

    “你自己不说,那朕就替你决定了。”朱允炆想了一下,解缙现在是翰林学士,没有品级,负责起草诏书一类的工作,但现在起草诏书已经不是翰林院了,都是直接让内阁大臣起草,翰林学士的重要性急剧下降,要不直接让他进入内阁?

    前世在建文四年朱棣登基以后就直接成为内阁首辅了,说明他现在的能力完全足够,就是能不能服众的问题。进入内阁就进入内阁吧,还是负责起草诏令,品级就低一点,也不用出现在朝堂上。

    想到这里,朱允炆道:“解爱卿可知道新成立的内阁?”

    “回陛下,臣有所耳闻,但对其职能不是特别清楚。”朱允炆觉得他是在撒谎,他的哥哥解纶本来是应天府教授,后来朱允炆把他叫回来,担任都察院经历;他的妹夫黄金华现在是国子监的五经博士。他能不知道朝中的事?

    朱允炆也没有多说,直接道:“朕感到政务实在繁杂,故成立内阁替朕分忧,如今翰林学士不再负责起草诏令之事,解爱卿可愿进入内阁继续你的老本行?”

    “臣愿意。”解缙觉得这新皇帝说话跟他爷爷一样,半点文采也无。

    “那好,明天你就来上班,担任六品内阁行走,负责起草诏令。把朕所著的几本书和在报纸上发的文章都看看,体会一下朕的思想,朕可跟以前的皇帝不一样,若是理解不透彻,起草的诏令没有明确表达朕的意见,朕可是会生气的。”

    “还有,以后起草诏令就用白话文写,不要写的文绉绉的谁也看不懂。朕发明的标点符号在朕所著的书籍里都有所体现,很容易就能看明白。以后不管是著述还是修史还是诏令,所有跟文字有关的东西,全都要用标点符号。”

    “这就作为你起草的第一份诏令吧,明天就给朕看一下,记住,一定要用到标点符号。”

    “臣遵旨。”

    第二天,解缙拿着写好的诏令来了:“陛下,臣昨晚看到陛下所说的标点符号,臣五体投地,陛下真乃神人也。这是臣写的诏书,请陛下过目。”

    朱允炆接过来一看,才子就是才子,哪怕是用白文写,也是赏心悦目,比他要强的太多了,他还是两个人合体。

    “写的很好,但还是有一点问题,就是文言仍然太多,你看看朕的文字,多么朴实易懂,识字的都能懂得朕说的什么意思,拿去改。”

    解缙写的真的不好吗?当然不是,文言的确是不少,但都是无关紧要的之乎者也,朱允炆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作为甲方的恶趣味。

    一会,解缙又来了,带着改好的诏令。

    朱允炆看一遍,再看一遍,实在是找不出什么问题来了,只好说道:“这次不用改了,但是大明幅员辽阔,太多的地方没有接触过标点符号,所以在诏令下面还要附上每个标点符合以及它的用法,去吧。”

    这次时间比较长,下午解缙才把诏令拿过来。

    朱允炆看了一遍,沉默不语。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么大,昨天才刚接触标点符号,今天已经能灵活运用并能讲解的通俗易懂。有的人用了十年八年还是一逗到底,分号叹号从来不用。虽然这不是什么难题,但也太不给朱允炆面子了。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因为他知道得太多了。

    “颁行天下吧。知道报纸不?让大明日报加个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