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三十章 粮食

第三十章 粮食

    朱允炆这次也是微服私访,身边跟着的除了李元和几个护卫,还有户部右侍郎卓敬和户部侍郎郭任,就是为了给朱允炆提供咨询的。

    现在应天府地区是稻麦混种,第一季在四五月份左右收获,第二季在九月份左右收获。如今的应天府周边已经收获的差不多了,现在是播种的时候了,只有零星的农民还在收割稻子。

    朱允炆出来以后才发现,水稻都已经快收完了。

    “卓爱卿,今年的收成如何?”朱允炆转过头来跟问卓敬。

    卓敬是洪武二十一年榜眼,然后被任命为户科给事中,后来进入户部,已经工作了十年,官致户部右侍郎,而且在历史上他还是一位忠臣。朱允炆觉得以后他还可以再进一步。

    “回陛下,总的来说全国的收成还好,具体多少还没统计出来。不过各地的土质肥瘠、水利设施和耕作技术差别悬殊,粮食产量也相差很大。北方以小麦为主,黍、稷、稻、粱为辅,这几种作物的产量都不高。且北方土地贫瘠,水利设施缺乏,因此粮食产量普遍很低。”

    “私田的产量比官田要高一点,但私田的差距也很大,有的农民勤劳,打理的比较好,中田下田的产量也不错。有些人即使是上田,田里也是长满了草。”

    “南方的粮食产量比北方高得多,一方面南方一年两季或是三季,这就比北方多一半;再加上南方主要种植水稻,水稻的产量要比小麦高。当然水稻的产量各地差异也很大,上农以二石记,中农以石有赢记,下农以石记。土地比较肥沃的地区,每亩能收两石五,甚至能达到三石、三石以上。”

    “这产量与宋代相比是高还是低?”朱允炆又问。

    “回陛下,前宋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最高,臣以此为依据向陛下说明。”

    “宋代的度量衡与我不同,因此若要与宋相比,必须将石与亩相统一才行。宋亩约是明亩的九成七,相差不是很大。但宋石只有明石的六成五,相差较大。”

    “以宋石来算,江浙地区的亩产量南宋初期为三到四石、中后期为五到六石,而在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地区达六到七石。换算成明亩的话,两浙地区的粮食产量为四石到四石五,与当今两浙地区的亩产量相差不大。”

    “这么说一百年来的粮食产量就没有提高?”朱允炆很诧异,虽说古代的产量提高的慢,但也不至于一点没有提高吧。

    “回陛下,虽然按粮食产量来看没有提高,但生产效率还是提高了的,请陛下听臣解释。”卓敬必须得反驳啊,不然不是显得明朝不如南宋吗。

    “南宋后期江南一个农户的耕地面积平均为四十亩,而且那时实行稻麦复种制的田地面积很有限。如此,南宋后期江南一个农户每年共生产米80石、麦4石。如今我朝江南一个农户的耕地面积平均也为六十亩,但我朝实行稻麦复种制的田地面积比南宋时期要广,每个农户每年能生产米一百二十石,麦三十石。”

    “嗯?”朱允炆听着还是不对,这明显跟宋朝差不多啊。

    没等朱允炆问卓敬就连忙补充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我朝的一个农户的粮食总产量跟南宋差不多,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南宋时期,一个农户平均有五人以上,成年劳动力有三人以上,而我朝一个农户也是五六人,成年劳动力只有二三人,因为有些缠足妇女并不能下地干活。”

    “如此来算,我朝的农业生产效率比南宋要高得多。当然,这只是在一个很小的方面进行比较,毕竟南宋的国土面积太狭小,可耕种面积比大明远远不如。我朝新建,如今的人口数还不如南宋时期,而且我朝土地面积远远多于南宋,因此每户的土地要比南宋,再加上技术的改进,每亩产量虽然没有提高,但是效率提高了。”

    听到这里朱允炆点点头,这还差不多,要是一百年都没有长进,朱允炆就该深入的过问了。

    “我朝的人口有六千多万吧?”

    “是,洪武二十六年的数字,我朝有户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十二。”

    “现在又过去五年了,现在能有多少人?”朱允炆摸了摸下巴,“洪武二十四年是户一千零六十八万四千四百三十五,口五千六百七十七万四千五百六十一,两年就涨了三百多万?现在五年过去了,这几年也没什么天灾人祸的,人口涨了有没有一千万?”

    “卓爱卿,明年要不要在进行一次人口普查?”

    “臣以为没有必要,如今各地的移民还未停止,人口流动性大,普查起来也不方便,耗时耗力。”卓敬是正三品的官,回答这种国家大事一点毛病没有。

    “洪武年间移民不也一直在进行吗?怎么到朕这里就行不通了?”

    “陛下,如今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不必对人口如此清楚明白。过几年再普查也没有问题。”

    朱允炆也就是随口一提,也没非要坚持。等他什么时候把户籍给改了,那时候再重新进行人口普查,意义更大一点。现在的土地兼并也不严重,全国地主总体上来说还算老实,小农占着全国的大部分土地。毕竟还是明初,还没那么腐烂。

    想起土地来,朱允炆接着问:“大明地主士绅占有多少土地?”

    “回陛下,我朝地主占全部耕地的四成左右,自耕农占全部耕地的六成,这也是洪武二十六年的数字,如今有何变化还不太清楚。”

    占四成居然就算是少的了,大明的地主是有多有钱啊,地租全让地主收去了,没有地主的地租,大明的税收能提高一成,朱允炆在心里暗暗吐槽,这群毒瘤,恶棍,挖大明的墙角,薅大明的羊毛。

    要知道现在还没有皇庄这东西,只有官田,而官田并不是属于皇帝的,而是属于官府的。虽然说官府就是皇帝的办公机构,其中还是有所差别的。也就是说朱允炆没有自己的地,现在朱允炆面前的就是官田。

    所谓官田,简单来说,官府是地主,不仅收官府应该收的税,还收地租,地租还很重。要不然说地主是毒瘤呢,不思进取还占着大明的财富。

    什么时候大明的士绅跟德国的容克贵族一样就好了,你占着财富没关系,但你得做点贡献啊,有进取心啊。现在大明的地主叫做耕读世家,只想着读书,读那些书有个屁用。

    果然科举不改不行,朱允炆一边沿着地界走一边胡思乱想。

    走着走着,朱允炆看见了棉花地,这让他喜出望外,这可是好东西啊,改变世界的棉花啊。

    “前面是谁家的棉花地?过去看看。”朱允炆挺高兴。

    走过去一看,地里有人在采棉花呢,一个妇女带着一个小子,是他儿子吧。

    “这位夫人,小生有礼了。”朱允炆走过去行了一礼。

    那中年妇女看到朱允炆一副大户人家的样子,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当不得当不得,我就是一平民百姓,叫什么夫人,你就叫我刘周氏。”

    “你这采的可是棉花?”

    “对,这是棉花,想不到公子连棉花都识得,不过我们都叫它木棉。”

    朱允炆尴尬的咳嗽了一声,总感觉这句话是在讽刺他。

    “据小生所知,这是官田吧,可以种植木棉吗?”

    “可以,这两年才种的,官府让我们种,给种子,还不纳税。官府的老爷说这是天子鼓励的,种子也是天子给的。可怜天子没有长命百岁,现在安定多了,这可都是天子带来的,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说着就开始抹泪。

    朱允炆见了也不知是什么滋味,只能转移话题:“这棉花收成好吗?”

    “我也不知道怎么算好,不过能做成棉衣冬天可暖和了,剩余的也卖不出去,我也是做成棉衣给街坊邻居。”

    “卖不出去?这棉花没人收吗?”朱允炆感觉有些诧异。

    “没有,这里都没有种的,你看看只有我一家种,谁会来收?”

    “那其他人怎么没有种的,又不用纳税?”

    “这不就是因为没有人收吗,有人收的话肯定很多人种,现在的地够用。”

    朱允炆知道朱元璋一直在鼓励棉桑麻的种植,现在来看,种的比例仍然不高,产业链还没形成,朱允炆觉得自己又有事干了。

    “行了,我知道了,谢谢你啊,这是你儿子吧,真壮。”朱允炆一摆手,李元赶紧拿了几百文钱出来,递给朱允炆。

    朱允炆将其给了刘周氏:“这是谢礼,谢谢你回答我的问题,你收着吧。”

    一阵推脱之后,刘周氏还是收着了。

    朱允炆又对她说:“以后就有收棉花的了,你可以多种点。”

    “走吧。”

    看着朱允炆远去的身影,刘周氏感慨:“真是个好人啊,他说以后会有收棉花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回去跟当家的说说。”

    在回去的路上,朱允炆对卓敬说:“卓爱卿,回去以后你找找关于棉花的问题的资料,写成报告,朕有用。”

    “是。”

    “今天收获不小,也多亏了卓爱卿了。”朱允炆从腰带上解下一块玉,“赏给卓爱卿了。”

    卓敬连忙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