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三十七章 新宫殿

第三十七章 新宫殿

    “严爱卿认为这世上最富的一群人是谁?”朱允炆首先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最富的人不是你吗?严震直在心里道。

    这话他可不敢说出来。

    想了一下,严震直道:“起奏陛下,臣以为这世上最富的应该是商人。”

    “这群人为了获得财富,无所不用其极,导致许多人家破人亡。官商勾结,导致吏治腐败。”

    “商人不事生产,却鲜衣怒马,酒池肉林,这是天下的极大不公。”

    几千年来历朝历代对于商人的态度就没有变过,这段话拿到汉朝时候说毫无违和感,还能得到一大批人的赞同。

    “严爱卿言之有理。但严爱卿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开中法为什么能够实行下去?”

    开中法是洪武时期实行的以盐、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的方法。

    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

    报中是盐商按照明政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政府换取盐引。

    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

    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他们对此乐此不疲是因为此法有利可图。”

    严震直并不认为商人对大明有什么贡献,这还是在户部和工部都工作过的人。

    再想想那些个腐儒,对待工商的态度可能比严震直恶劣是被百倍,朱允炆只觉得任重而道远。

    “你说这些商人是不是对大明戍边作出了贡献?”

    “他们只不过是。。。”

    “你就说是,或不是。”朱允炆打断他的话。

    “是。”严震直妥协了。

    “他们为大明作出了贡献,得到一些利益是不是天经地义的?”

    “是。但他们大肆挥霍财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听了这话朱允炆生气了,“他们自己挣的钱为什么不能挥霍?你管得着吗?”

    “严爱卿也是殷实之家吧,你们家的财富是怎么来的?”

    “陛下,这都是臣的祖辈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家产啊,可没有巧取豪夺。”

    “朕知道你没有巧取豪夺,但太湖附近可都是膏腴之地,那里的土地会没有主人吗?”

    “你家中的土地在你们开垦之前都是荒地?”

    “这些都是臣的祖辈买下来的。”听了朱允炆的话,严震直有些尴尬。

    “是买的,朕知道。但你家中可没有能买这么多地的钱吧,那钱是从哪来的?”

    “臣的家中在湖州有些祖业?”严震直尴尬一笑。

    “哼。严爱卿家里的祖业可不是“有些”这么简单,整个湖州城谁不知道严家的手伸向了各行各业?”

    “严爱卿家里本来就从商,为何对商人如此排斥呢?”

    “明明享受着商业带来的福利,却偏偏表现出一副不屑的样子。这是给谁看的?”

    “不只是你,不少大臣家里都是田连阡陌,有的还有自己的商队。但每每提起商人,都是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其剥皮抽筋。”

    “读书人都这么虚伪吗?在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清高,背后的手越深越长?”

    朱允炆问的很不客气,严震直讷讷不能答。

    他也是读书人,虽然不是科举出身。

    他在当粮长的时候每次都按时交粮,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在工部的时候完成了几个工程,提的建议也不错,官至工部尚书。

    明明爱钱爱的死去活来,玩花样的本事比普通商人都强。偏偏就是他们,嘴里喊着之乎者也,团结在一起压制商业的发展。

    当然,重农抑商是整个社会的事,封闭的社会不会欢迎商品流通。

    朱允炆要做的就是开放这个社会,把人们身上的各种枷锁全都去除掉。

    “行了,朕不想跟你讨论商人的重要性究竟体现在哪。朕今天来就是让你组织工匠建造新宫殿的。”

    “与内阁商议的事以后再说。”

    “建造图纸朕过两天会给你,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对宫殿的预算给做出来。”

    “新宫殿的名字就叫做避暑山庄吧。”

    “朕打算将避暑山庄建在杭州西湖边上,建造的材料也不再用木材,而是用石头。”

    “陛下,石头如此巨大沉重,如何才能建造高大的宫殿?”

    “这就是你们工部要考虑的事了。避暑山庄也不会建的太高,也就是十丈左右。”

    “十丈?”严震直惊呼一声,“那不是比城墙还高?”

    朱允炆一想,应天府城墙最高的大概是七丈,的确是要比避暑山庄矮一截。

    “怎么,严爱卿,做不到吗?”

    严震直默然不语。

    中国的建筑大多是木质的,让严震直建造木质建d绝对是手到擒来,让他用石头和大理石建是难为他了。

    “严爱卿,历朝历代的建筑都是木质的,走水的时候一点办法都没有。而石头和大理石就没有这种情况,可以很好地防止走水。”

    “陛下要建多大的宫殿?”严震直的语气有些松动。

    “朕刚才已经告诉你高度了,大约十丈高。长度的话。。。”

    朱允炆停顿了一下。

    “大概是二百二十丈。”

    严震直身体晃了一下,悲愤的道:“臣恕难从命。”

    朱允炆也觉得这规模有点太大了,卢浮宫是经过了几百年才建造成如此巨大的规模,朱允炆要在短期内就要使用,根本就不现实。

    再加上用石头建造本来效率就低,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的。

    “朕再考虑一下。”

    朱允炆参考的都是后世的王宫,冷静下来一想,觉得有点异想天开。

    以现在的工艺技术,要建成几十米的的石质宫殿还可以考虑。达到上百米,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耗费也太多,与朱允炆的初衷不符。

    朱允炆需要的是尽快投入使用,而不是浪费国库的钱财。

    “朕想了一下,二百多丈的确是太大了。这样,将宫殿的高度减少一半,五丈高。长度的话只要十丈就可以了。”

    “这总可以完成吧?”

    “回陛下,臣可以做到。”一听减少了这么多,严震直也高兴了。

    “设计图朕过两天会给你,你就按之前朕所说的,先召集工匠和作出预算,还有最重要的是去西湖选址。”

    “以后避暑山庄的规模可能需要扩大,所以选址的时候要选择开阔的地带。”

    “朕再跟你说说为什么要建这所宫殿,你就明白了。”

    “就像你刚才说的,天下最富有的一群人是商人,他们赚取了大明太多的财富。”

    “朕并不反对他们赚钱,享受生活也是必要的。”

    “但是,那些赚钱以后只知道享受生活的就有问题了。”

    “不思进取,坐吃山空,要他们何用?”

    “或者是赚了钱就买地当个地主,这种人就是该消灭的对象。”

    “朕建这所宫殿,不是为了朕自己享受的,皇宫已经很富丽堂皇了。”

    “朕就是让那些不思进取的富商大族们把钱都掏出来,朕再拿这些钱去干大事。”

    然后,朱允炆又把赚富商的钱的想法跟严震直讲了一遍。

    严震直听完目瞪口呆,心里想,这么无耻的皇帝,先帝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严震直觉得朱允炆真是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他的下限,一次又一次刷新他的三观。

    这位皇帝还真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啊。

    “你听明白了?”朱允炆惊醒了震惊中的严震直。

    “臣明白,为了陛下的大业,臣一定尽快把避暑山庄建造出来。”

    “嗯,这才对。”朱允炆点了点头,“既然来到这里了,严爱卿就陪朕去制造厂走走吧。”

    制造厂不光在制作印刷机和造纸机,还有王科和他的家人们改造的毛纺织器械。

    制造厂制造的毛纺器械都是试验性质。并不会大规模量产,这个武器要发挥威力还是要在北方地区。

    到了制造厂,朱允炆首先召见了王科。

    “微臣王科参见陛下。”王科现在是工部织染所的的副使,从九品,大小也是个官。

    “王爱卿对毛纺织器械的改造怎么样了?”这是朱允炆最关心的问题。

    “回陛下,自织机以后,微臣和微臣的家人又改造了纺车,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三倍。”

    “嗯?怎么比织机提高的少啊?”织机提高了四五倍,纺车才三倍,朱允炆就有点不高兴了。

    “回陛下,纺车的效率本来就比织机要高一点,提高三倍以后和织机的效率持平,完全能够满足织机的应用。”

    “这还差不多,你继续讲。”

    “回陛下,没了。”王科站在那,有些战战兢兢,织机王科半个多月就改进了,而到了应天府几个月,却只改进了纺车,实在是愧对陛下的信任。

    “怎么没了呢?不是还有好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回陛下,微臣正在进行的是弹毛机的发明。以前不管是在草原还是在中原,弹毛都是使用人力,效率非常低。”

    “纺车和织机改进以后,就需要大量的人来弹毛,这非常不划算。微臣根据陛下给的册子,准备制造一种弹毛机出来,现在还没有完成。”

    只要不是闲着就好,朱允炆心里想。

    “那什么时候能造出来?”

    “回陛下,微臣不确定,制造一种新的器械要难得多。”

    “朕知道了,还有其他的器械,也要抓紧制造或改进。”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