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四十章 《技艺》创办中

第四十章 《技艺》创办中

    接下来一段时间,文业安就在好好准备《技艺》杂志创办的事。

    不得不说,文业安的能力不错,将各种事项处置的井井有条。

    朱允炆知道文业安在筹备《技艺》杂志的事,还专门向他提了几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同行评议。

    当然,现在不是说没有同行评议这回事,在各种诗会文会上,学子们将自己写的文章拿出来,给其他士子品鉴,这就是同行评议。写得好的受到赞扬,写的不好的就只能灰溜溜的回家。

    但作为科学期刊来说,同行评议最重要的是隐匿,隐匿有单隐和双隐。单隐就是作者不知道谁在审自己的稿子,双隐就是作者和评议人双方均不了解对方是谁,所以称之为盲审或盲评。

    朱允炆提的就是盲审,这样对双方来说都算是比较公正。虽然朱允炆不确定有多少工匠或者有工匠技艺的文人会给《技艺》投稿,但现在绝对不会太多。

    另外就是评议人必须要到杂志规定的地方去审稿,当然不会是一个地方。现在信息交流不发达,若是评议人把文章拆开来看了再封上,造成的损失怎么办?

    文业安听了朱允炆的话以后就有点摸不着头脑,同行评议很好理解,他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要盲审。在文业安看来,盲审完全没有意义。若是有人投稿,只需要杂志社找人审核,通过以后发表就行了,不通过就打回去。

    朱允炆不了解文业安的想法,若是他知道了,肯定会笑文业安想得太简单了。

    现在《技艺》杂志初创,没人意识到它的价值,等到人们看到在这上面发的文章带来的巨大利益后,谁还能保持平常心?

    若是作者知道了评议人姓甚名谁,直接拿着刀子去评议人家怎么办,公平还要不要了?就为了审一篇文章,把命搭上,谁还愿意当评议人。

    朱允炆现在就是未雨绸缪,以最高的标准去打造全世界最顶尖的杂志。

    文业安搞不明白,不过他也有点习惯了,只要按照皇上吩咐的做就行了,最后肯定是对的。

    信任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一个人总是对,别人能不信赖他吗?一直信赖就变成了信仰,那个人最后就会成神。

    怎么才能把全大明拧成一股绳,只要朱允炆一直对下去就行了。

    为什么朱允炆不怕藩王,因为他说的都对。等蒙元鞑子按照朱允炆的办法瓦解了,吕宋岛上发现了金矿银矿,倭国最后没了,没人会反对朱允炆。

    这也是朱允炆能带着整个大明往前走的最大的依仗。

    文业安实际办起来,发现创办一个杂志社一点也不简单,比办报纸难多了。

    杂志社这个名字也是朱允炆起的。

    一家杂志社需要的人手并不多,文业安首先要找的就是管理人员,他当然可以在工部内找,但这样的话工部的人手就不够了,现在工部也是大肆用人的时候。

    文业安就在工部找了两个主事,其余的他准备全在国子监或者翰林院找。

    “魏兄。”在一家客栈里,文业安找到了翰林院的庶吉士魏圭。

    魏圭,字允玉,洪武二十七年进士,一直到现在都在翰林院当庶吉士,没什么进步。文业安和他同年,现在已经是从五品的中等官员了,可见魏圭混的有多差。

    之所以混的差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性格不好,跟北宋的拗相公王安石有的一比。

    也就是文业安和他是同窗好友,这么多年一直照顾着他,否则魏圭连庶吉士都做不下去。

    能考上进士说明魏圭足够努力,学识也足够,就是情商太低。

    “业安。”魏圭见到文业安,很高兴,“今天怎么有空叫我出来了,你们工部最近可是大出风头。”

    “出什么风头,最近忙得都脚不沾地了。”文业安笑了一下,被自己的好友赞扬的感觉还是挺好的。

    “脚不沾地还有空来找我?”魏圭看着文业安,有些惊异,看他这样子似乎是有事啊。

    “今天找你是有事情。”文业安抿了一口茶,道。

    “你也知道,最近我在忙《技艺》杂志的事,工部人手不够,我准备在外面找一些学子。”

    “所以你就找到了我?”魏圭问了这么一句,然后就没说话,似乎在思考要不要答应。

    文业安很了解魏圭,知道他在考虑,也不催促,就这样静静的喝着茶等着他。

    过了一会,魏圭道:“按理来说,业安你亲自来找我,我不应该拒绝,但我现在还不想离开翰林院。”

    文业安瞄了违规一眼,并没有感到意外,对他这位好友他可是太熟悉了,现在是执拗病又犯了。

    “为何?”

    “你现在是工部员外郎,把《技艺》杂志办好了又是大功一件,可能还能往上提一提。再看看我,五年了,还是庶吉士,我不甘心,我一定要从庶吉士中走出来,才能接受你的邀请。”

    文业安摇了摇头:“你这又是何必呢?你自己在翰林院庶吉士当中的人缘有多差你不知道?没有人会向上推荐你的。”

    “为什么这么差你不知道?你这种性格不适合在官场,做学问更适合你。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你能和谁比?等着上官三顾茅庐来请你呢?”

    “你这性格也就能和王半山比,学问上你也比不过。”

    文业安一点也不客气,这些话他都说了好多遍了,虽然没什么作用。

    “我自己也知道。”魏圭苦涩一笑,“翰林院同门没有人正眼看我,避之而不及。寒窗苦读多年,考中进士又能如何?还不是没有一点前途?”

    “那只是你,我现在就是从五品了啊,怎么没前途了?”文业安一点也不给魏圭留面子,句句直指魏圭的心窝。

    “你考虑一下,我先走了,忙着呢。”文业安把茶喝完,结账走人,魏圭是没什么钱的。

    魏圭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整个身躯陷入阴影中。

    文业安相信魏圭自己能想明白,也不管他,又去找别的学子去了。

    但是很多人对《技艺》杂志并不感兴趣,也看不出办这杂志有什么作用,所以文业安和两个主事跑了两天,一个也没联系到。

    大部分都是直接拒绝的,少部分委婉的拒绝,还有更少的部分没有拒绝,只是说考虑考虑。

    文业安对此也不抱什么希望。

    “这样下去可不行啊。”文业安和两个主事聚在一起,商量怎么才能找到合适的人。

    “你们觉得谁会对杂志感兴趣?”文业安问。

    两个主事想了一会,都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

    “我也想不出来,但凡出现了新事物,读书人绝对不是最先接受的那一个,总是要先批判一番,观望一下,商讨一会,再接受。”文业安突然觉得读书人的坏处了,太保守。

    “那有没有跟我一样从小就接触工匠的?”文业安换了个问题。

    从小接触工匠工艺可能就不会特别排斥。

    “我知道一个。”一个主事说道,“我的一个同乡现在在太学,他说里面有一个叫陈微的,现在也是太学的学生,他对铁匠很在行,自己做过很多东西,还拿出去卖补贴自己的用度。”

    “好,不错!你现在就去找你那个同乡,让他带你去找陈微,一定要把他说服,让他加入我们。”

    “可是,他们都在准备明年的会试,陈微可能不会同意。”主事道。

    “会试啊。”文业安又犹豫了,会试可是一件大事,若是因为跟他们一起办杂志最后会试没过,这可是耽误人家前途的事。

    想了一会,文业安还是道:“没事,你先去问一下,若是同意最好,若是不同意也就罢了,不用勉强。”

    “是。”主事领命而去,文业安则是和另一位主事准备去找手工业方面的专家,让他们担任审稿人。

    审稿人必须要能了解手工艺,而且学问还不能太低。兼具两种身份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刚打开门,文业安就看见魏圭站在门外。

    “你先去吧。”文业安对主事道。

    进屋坐下,文业安看着魏圭:“想清楚了?”

    “我。。。”魏圭张了张嘴,没有出声。

    一看魏圭的样子,文业安就知道他已经差不多决定了,还需要再添最后一把火

    “你知道《技艺》杂志是干什么的吗?”

    没等魏圭回答,文业安直接把朱允炆的吩咐和他自己的思考全都告诉了魏圭。

    “你自己对工艺也很感兴趣不是?这是一个机会,促进整个大明的手工业进步的机会,而你,现在就能参与进来,你父亲在天之灵,肯定也会感到欣慰的。”

    魏圭的父亲魏宁武也是一个读书人,屡试不第后转而开始钻研一些木工活,对耕犁进行了改进,使之更省力了。

    魏圭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希望的不是魏圭能考上进士,反而是希望魏圭能改造更多的工具造福乡里。

    听到文业安说到他的父亲,魏圭更沉默了。

    一会才道:“好,我答应了,明天我就能过来。希望这个杂志跟你说的一样好。”

    “翰林院那边?”

    “他们巴不得我赶紧走呢,现在我就去收拾东西。”

    “那行,你去吧。我也要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