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四十一章 《技艺》的评议人

第四十一章 《技艺》的评议人

    有了魏圭,文业安的进度快了一大截。

    魏圭的性格不行,能力确是实打实的。文业安不让他去找人,这个他也做不来,跟人说不了几句就能把人气死。文业安让魏圭做的,就是把《技艺》杂志创办的事情宣传出去。

    登报是极好的方法,魏圭在《大明日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对朱允炆歌功颂德了一番,表示《技艺》杂志就要创办了,是在皇上的亲自指导下创办的,得到了皇上的大力支持。凡是与手工艺相关的文章都可以投给杂志社,被录用后就能得到十两银子。

    皇上会随时关注文章的发表情况,若是皇上对哪篇文章感兴趣,甚至可能会亲自召见作者,进入官场,从此一飞冲天。

    只要工匠写的文章是与技艺相关的,只要投给《技艺》杂志,就能够取消匠籍,归入民籍,不论文章的质量如何,也不管是否被录用。这个当然是朱允炆决定的,其他人没这个权力。

    朱允炆当然可以直接颁布诏令取消匠籍,但也要考虑全大明的情况。朱允炆摸不清取消匠籍以后会引发什么骚乱,产生什么影响,所以只能一点一点的力所能及的取消。

    整篇文章都是在宣传朱允炆的英明伟大,以及对《技艺》杂志的关注,就是为了吸引人眼球。

    除了发报纸,魏圭还雇人去工匠聚集的地方宣传《技艺》杂志对工匠的改变,毕竟很多工匠生活圈子狭窄,不识字,并不会去读报纸。

    魏圭的宣传是卓有成效的,这一段时间,天天有工匠到杂志社问《技艺》什么时候创办。

    文业安既感到有成就感又觉得苦恼,成就感是因为不用担心创刊后没有文章可刊了,苦恼的是现在的评议人还没有找到几个。

    要使发表出来的文章具有权威性,就必须至少五个评议人审议这篇文章,这五个人必须全都是这方面的专家,而且知识水平还不能太低,最起码也得是和作者同一个水平的,这样审出来的文章才不至于被人诟病。

    现在的问题是,文业安找不到那么多有水平的工匠。

    工部的工匠成千上万,但大多数都不识字,没法做评议人,有水平的已经全让文业安找来了,也就几十个左右。但分散到不同的领域,人数还是不够。

    “允玉,你说评议人的事怎么办?”文业安已经考虑了好几天了,仍然没有好办法。

    “你别问我,我也不知道,我的事情已经办完了。”魏圭呛了文业安一句,“你自己考虑去吧。”

    文业安再看向那两个主事。

    两个主事同时摇了摇头,表示他们也没有办法。

    “唉。我去问问阁老吧。”文业安一看不能指望他们,只好去向上级请教。

    到了工部,结果发现严震直不在,去开内阁会议去了,那里可不是文业安这种小喽啰能进的地方。

    而且内阁会议一开,最少也是半天。文业安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在工部等着。

    “哟,这不是业安吗?不是忙你的杂志,怎么跑到工部来了?”

    文业安一听这声音就是到那个讨厌的人又来了,这人也是一个工部员外郎,叫付邦,营缮清吏司的,和文业安一起担任的员外郎。

    因为会试时候的一点破事,本来两人就不对付,结果一同进了工部,升级速度都是一样的,然后两人就越看对方越不顺眼。在文业安得到重用以后,付邦更是嫉妒的发狂,看见了就冷嘲热讽一番。

    “是啊,《技艺》可是皇帝陛下亲自吩咐我做的,当然要随时向阁老请教,汇报进度。好让皇上知道,我可不是尸位素餐之人。”文业安回了一句。

    “你说谁尸位素餐呢?要不是你运气好,这杂志的创办哪轮得到你。”付邦眼睛瞪得大大的,就快凸出来了。

    “没办法,就是运气好,唉,你说这可怎么办。”文业安看到付邦生气就觉得开心。

    “你!”

    “你们在干什么呢?”工部侍郎练子宁从外面走进来,看见了文业安和付邦。

    “你们俩又吵起来了?”他们俩的破事练子宁也知道,应该说整个工部都知道,但不知为何,严阁老就是不把他们分开。

    “哼。”付邦气冲冲的走了,文业安继续坐在那里等严震直。

    “你不是在办杂志吗?”练子宁也感到奇怪。

    “是。”文业安面对练子宁是恭恭敬敬的,毕竟是上官,“评议人没有着落,我来问问阁老该怎么办。”

    “哦?你详细说说。”

    文业安便把评议人不够的事讲了一遍。

    “多大点事。”练子宁一听,当下就有了主意,“这评议人的要求如此之高,是陛下要求的,还是你自己要求的?”

    “回侍郎,是我自己的注意,陛下只是说评议人的水平必须要高,我不知道这个水平多高才算高,只能按最高的标准要求。”文业安解释了一下。

    “你这就是过犹不及了。”练子宁哈哈一笑,“你想想,我大明的工匠都是什么水平?”

    “这。。”文业安想了一会,“水平参差不齐吧。”

    “他们的技艺是怎么来的?”

    “都是从父辈或者师傅那里传下来的。”

    “他们可识字?”

    “绝大多数都不识字,识字的大概有十之一二。”

    “十之一二都算多说了,能有二十分之一就不错了。”练子宁坐了下来,继续道

    “这种情况下,就算能找到你需要的工匠或者是读书人,也得在整个大明搜寻。但你现在又必须把杂志办起来,所以完全是得不偿失。”

    “所以是你的要求太高了,没有这么多人,你就不能降低一下要求吗?”

    “可是若降低以后不能满足陛下的要求怎么办?”文业安心里是想将杂志做到最好的。

    “陛下可不是不通情理之人,只要解释清楚了,他会理解的。”

    “再者说,降低要求不是要降低工匠的水平。你完全可以让两个人审议一篇文章。”

    “大明的好工匠还是很多的,他们也不识字,但是大明的读书人有很多,但他们不懂技术,若是二者结合起来。”

    文业安听了恍然大悟,“对啊,如此一来,事情就完美解决了。”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让士子教工匠识字。现在的纸张不值钱,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过个一年半载,大明最好的工匠全都是识字之人,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大明各种技艺的发展。”

    “多谢长官解惑。”

    文业安深深地行了一礼。

    “我对这杂志也很感兴趣,以后也会经常关注,你可要把这杂志办好了。”

    “是,下官定不负长官所托。”

    文业安兴冲冲的跑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