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五十四章 《技艺》又出问题了

第五十四章 《技艺》又出问题了

    “臣等告退。”任务完成了,内阁众人也该谢幕了。

    “不慌,朕还有事要问你们一下。”

    “冬至日祭天的祭文一定要工整对仗吗?”

    众人有些愣神,这种问题还要问吗?

    不过郑沂还是回答道:“回陛下,是的,祭文一定要工整。这是要给上天看的文章,若是不工整,恐有对上天不敬之嫌。”

    “行了,朕知道了,你们下去吧。”

    朱允炆挥了挥手,情绪不大好。

    他还想写大白话放在祭文的后面呢。

    通常来说祭文并不长,只有百十来字,大多是四字,少数是六字。

    朱允炆想写大白话,就要写较长的句子,读起来的确是没有气势,也不文雅。

    看来写好以后还是要给礼部看一下。

    朱允炆想到。

    朱允炆的意思很简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大明子孙踏足的地方,皆是我大明的土地,在大海上也不用担心,天地众神皆会保佑,即使迁移,祖宗也不会找不找他们的子孙。

    国人的乡土情结不会被一道祭文给打破了,但这就是移民,或者说殖民的合法性。

    天子已经向上天祈求过了。

    至于说上天有没有答应。

    答不答应不还是朱允炆说的算?

    要不要整点幺蛾子出来?朱允炆摸着下巴思考。

    有无数的知识做后盾,朱允炆要实现一点神迹还是挺简单的。

    但整点什么好呢?

    祥瑞是什么,祥瑞就是上天或地下显现的彩云、奇珍异兽、地下甘泉等等。

    祥瑞分五级,嘉瑞最高,然后是大上中下四级。

    朱允炆要整当然是嘉瑞了,就是天上出现五灵,麒麟、凤凰、龟、龙、白虎。

    最好是五个都出现。

    但想了半天,朱允炆发现要实现这一点有点难。

    利用投影是最快捷的方法,但是没有大功率的灯,在空中也没有幕布。

    朱允炆搜着资料,想要看看有没有简单的实验方法,能够让人很快学会的。

    “没有啊,找不到啊。”

    朱允炆叹了口气。

    重点是他不知道怎么搜才好,因为很多物理原理他一点也不了解,一窍不通。

    “知识就在那里,而我找不到他。”

    “我太难了。”朱允炆无语。

    “不管了,把祭文念完拉倒,不整什么神迹了。”

    朱允炆把他写的白话祭文交给李元。

    “你将这个送到礼部去吧,这是朕写的祭文,让他们润色。”

    李元出门不久,太监通报说墨东河来了。

    “墨爱卿不去整理书籍,有何事找朕?”

    朱允炆从龙椅上走下来,“走,去暖阁说。”

    墨东河跟在后面。

    “陛下,《技艺》杂志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陛下您说的创刊语?”

    “准备工作都完成了?”朱允炆听了很高兴。

    “是,都完成了。”

    “时间也不短了吧。”

    进了暖阁,朱允炆在沙发上坐下,对余庄全说道:“给墨爱卿赐座。”

    “谢陛下。”

    墨东河小心翼翼地坐在椅子边上。

    “在墨家的人加入以后人员配置就差不多了,但是文章的选取出了些问题。”

    “什么问题?不是说工匠们都挺积极的吗?”

    朱允炆当初听说工匠们愿意往《技艺》投稿,以为他们开窍了。

    “当时陛下说只要是投稿的工匠,不论文章的水平如何,均可废除匠籍。”

    朱允炆点了点头:“对,这是我说的。”

    “但没过几天,工部就在《大明日报》上发文章说全国的匠户全都废除匠籍,归于民籍。”

    “这下工匠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也不需要发文章了,因此对《技艺》不感兴趣了。”

    朱允炆听了无奈的摇摇头:“朕当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现在情况如何?”

    墨东河用他那粗糙的双手挠了挠头:“情况不容乐观,到目前为止一共就收到了三篇文章,一篇是王科的,一篇是造纸厂的工匠丁长二的,还有一篇是玻璃厂的工匠卫兴的。”

    “这三篇中,王科的文章质量最佳,略微修改即可。丁长二和卫兴的文章差点火候,还需要大改。”

    “哦?王科和丁长二朕都听说过,这卫兴是干嘛的,写的文章何内容。”

    “卫兴是玻璃厂的工匠指挥,写的是玻璃的制作。”墨东河答道。

    “内容全都是对玻璃制作过程的介绍,大多是陛下给他们的,并无他们自己的东西,因此不合格。”

    朱允炆抄的书和技术科学院都有,因此墨东河知道玻璃的制作技术是朱允炆拿出来的也不奇怪。

    “抄袭?”朱允炆坐直了身子,“这种文章就不要改了,直接打掉。”

    “是。”

    “还有,向卫兴提出警告,若是以后发的文章再有抄袭的现象,就不能在任何杂志上发文章。”

    “是。”

    朱允炆还想提出更为严厉的措施,但在《技艺》杂志未凸显威力的情况下,严格的措施可能会让人打消发文章的念头,这可就得不偿失了。

    没有文章,再严厉的措施也无用。

    “文业安的考虑是,先创刊,然后再出版杂志。”墨东河继续道。

    “有了陛下创刊语,想必会有人来投文章的。”

    皇帝的牌子真好使啊,朱允炆在心里感叹。

    “朕知道了,过两天朕会派人去将创刊语给你们的。”

    “多谢陛下。”

    墨东河正要告退,朱允炆突然想起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来。

    “墨爱卿,你可有想过发了文章的工匠有什么作用?”

    墨东河垂首道:“臣惭愧,未曾想过。”

    “若是发了文章没什么用,那为什么要发?”

    朱允炆一边想一边对墨东河讲。

    “每篇文章给作者十两银子。”

    “这会不会太多了?”墨东河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

    朱允炆摇了摇头,说道:“不多,一点也不多。”

    “除了给银子,凡是在手工工场。。。这个到时候朕再跟跟严尚书说吧。”

    跟墨东河说了也没用。

    “还有,杂志社要积极探索怎么才能自给自足,甚至能创造收益,户部的银子不可能一直养着你们。”

    “这些文章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就看你们怎么用了。”

    “文章中涉及到的技艺仍然是属于工匠或工场的,所以你们要使用的话一定要跟作者本人商量。”

    “若是你们不打招呼就乱用作者的成果,朕饶不了你们。”

    朱允炆警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