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五十五章 再次强调

第五十五章 再次强调

    墨东河吃惊的看着朱允炆,他还以为《技艺》杂志只需要定期出版杂志就行了,没想到事情竟然这么复杂,还要自给自足。

    “臣不明白。”墨东河老老实实的道。

    朱允炆看墨东河的样子,是真不明白。

    “唉。”

    朱允炆长叹一声。

    “朕为什么要创办《技艺》杂志和《工学报》?”

    今天朱允炆就要从头跟墨东河掰扯掰扯科学的重要性。

    “陛下是为了促进大明各种技艺的进步。”墨东河低眉顺眼,像个小媳妇似的。

    “嗯,还有呢?”

    “还有。。。”墨东河想了一下,“还有陛下的喜好。”

    “嗤。”听到墨东河这么说,朱允炆没忍住,笑了。

    “你堂堂墨家的掌门人,就这点能耐?”朱允炆一瞪眼,“科学院比之翰林院国子监之类还要重要,若是干不好,早早地回家种地去吧,别丢了墨子的脸面。”

    墨东河脸臊的脸上通红,争辩道:“皇上,墨家技术冠绝全大明,但并没有让我墨家的境遇好转,反而是越来越没落,臣看不出这技艺有什么用。”

    “你以为墨家的没落是因为技术没用吗?”朱允炆看着墨东河,平静的说道。

    “臣。”墨东河还想再说,但看到朱允炆的目光,没有再说下去。

    只是说道:“墨家上下都是这么以为的。”

    “墨爱卿认为除了儒家,其他诸子百家没落了吗?”

    墨东河回答道:“除了法家稍好一点,都没落了。”

    “那他们没有墨家的技术,是因为什么没落的?”朱允炆的声音依然平静。

    “这。。。”墨东河无话可说。

    “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却怪技术,你们墨家一个有思想的都没有。”朱允炆直接开了地图炮。

    “墨家。。。”

    “闭嘴!”朱允炆打断墨东河的话。

    “你们没落的原因你回去自己想,朕不想跟你分析这个。”

    “你只要记住技术跟你们墨家的没落一点关系都没有。”

    “记住了这一点,朕再告诉你为什么朕要创办《技艺》。”

    墨东河听着朱允炆的训话,低着头一言不发。

    “民间自古就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师傅为了不让自己饿死,在教徒弟的时候往往会留一手,留的还是自己最精通的拿一手,师傅百年之后,他的技艺就失传了。”

    “这只是一项技艺的失传吗?是整个国家的损失。”

    朱允炆语重心长的道:“墨爱卿,你身为科学院的院长,看问题的角度要站在国家和朝廷的立场上,不要总是想着你们墨家。”

    墨东河拱手道:“臣谨记皇上教诲。”

    “若是民间的技术都能保存下来,大明将是另一番光景。”

    朱允炆继续道。

    “你说技术没有用,你看看造纸机印刷机、还有玻璃,等等,哪一项技术没有用?”

    “墨家储备了如此多的技术,不能将他们用在实处,却在这里说什么技术无用,当真是可笑。”

    “无用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使用技术的人。”

    “等你们把书籍编订完毕,刊行天下,看看能创造出多大的价值。”

    “是。”墨东河还是一副顺从的样子。

    “《技艺》杂志就是让技术流传下去的一种方法,最能干的工匠把他们最拿手的技术发表在杂志上,后来人就能了解到我们现在最顶尖的技术,他们就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

    “相信你对这一点也很清楚,墨家为什么至今在技术上仍然很好?就是因为墨家的先辈们将他们的思想编著成书了,你们这些后来者才能创新。”

    “是,臣在编纂过程中已经发现了。”

    墨东河似乎是开窍了,终于开口说话。

    “臣的先祖们有些书已经完全过时,比现在的技术要差得远,但其中的一些点子,臣看了仍然很有启发。如何将这些点子提炼出来编到新书里,就是现在让臣头疼的工作。”

    朱允炆明白,这些点子就是理论性的东西,依托于实例而存在。

    现在墨东河把陈旧的实例抛弃了,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朱允炆接着墨东河的话道:“你有没有想过把这些点子总结一下,相近的内容编成一本书?”

    “陛下,虽然有些内容相近,但臣不知道怎么总结。”

    让现在的中国人抽象的理解问题实在是太难了。

    “你可知什么是抽象?”朱允炆问墨东河。

    “臣不知。”

    “抽象是指从具体事物抽出、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方面、本质属性与关系等,而将个别的、非本质的方面、属性与关系舍弃的思维过程。。。。”

    朱允炆噼里啪啦把抽象的概念讲了一遍。

    然后就看见墨东河一脸懵逼的坐在那里。

    要不然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呢。

    中国不是没有哲学,只是从来不探讨这些概念性的东西。

    只有具体,没有抽象。

    看墨东河的样子,朱允炆就知道他的任务又多了一项。

    “抽象的问题以后再说吧。”朱允炆无奈的说道。

    “先说杂志的问题,工匠手里的绝活为什么要教出来呢?凭借朕的名号就足够了?”

    “当然不是,独家技艺是他们吃饭的手段,没有其他的手段他们是不会拿出来的。”

    “所以朕说给每一篇文章十两银子。”

    “这还不够,下面的步骤就需要评议人的眼力了。”

    “若是某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价值很高。科学院就要找作者商量,能不能得到作者的授权,作者让你用你才能用。或者是买下来。”

    “民间有很多宝藏,就看科学院能不能充分利用起来了。”

    “不要吝啬钱财,很多技术就是价值连城。”

    “同时,在这过程中可能真的有很多价值非常高的技术,而且人们一眼就看出来这项技术很好,比如对于兵器制作很重要的技术。”

    “这种情况下,杂志社就不要把这种文章拿去评议了,也不要刊登在杂志上。”

    “可以拿到朕这里来,若是真的有用,可以跟作者商量,让他加入军器局或者兵仗局,或者其他部门。”

    说到这里,朱允炆喝了一口茶:“听明白了?”

    “臣听明白了,陛下英明。”

    墨东河佩服的五体投地,皇上的思虑太周到了。

    “朕已经跟你说过科学院的重要性了,以后不会再提。按照朕讲的去做就行了。”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