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六十一章 对《国富论》的讨论(一)

第六十一章 对《国富论》的讨论(一)

    《国富论》的前半部分朱允炆已经给内阁众人了,现在朱允炆正在看的是《国富论》的第六篇的最后一部分论公债。

    之所以是第六篇,是因为朱允炆在第三篇后面增加了一篇,叫重商主义。

    内容嘛,就是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当然,这一点不必强调,大明一直是顺差,这里需要强调的反而是贸易。大明并不重视贸易,与藩属国的的往来更多的是通过朝贡的形式,而不是买卖。

    朱允炆用相当大的篇幅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描述,创造了许多新名词,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第六篇的内容需要改动的地方同样也不少,涉及英国哈德逊湾公司和南海公司还有东印度公司全都要删掉,直接改为平铺直叙的方式,而不使用事例。

    朱允炆改完后再看了一遍,觉得没什么问题,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完成了。

    《国富论》完全是西欧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里面充斥着大量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的例子,朱允炆必须一个字一个字的看,确保不会出现纰漏。现在朱允炆把这本书拿出来,更像是预言,而不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的总结。

    若是其中出现伊丽莎白一世或者是教皇,那乐子可就大了。

    下载一本书很容易,但要改成大明适用的版本要花费的时间比抄书还多。

    朱允炆一想到以后还要重复做许多次这种事,就一阵头大。

    “若是图书馆能自适应就好了。”朱允炆如是想。

    摇了摇头,朱允炆觉得他有些异想天开,得是多智能的系统才能对存在的书籍编成大明适用的版本啊。

    纵观《国富论》全书,朱允炆少说也得改了其中的一半,还添加了一整篇。

    当然,都是文字性的东西,《国富论》的思想基本上是保留下来了。

    天知道在删除了事例以后,朱允炆为了保留亚当斯密的思想费了多少脑细胞。

    很多思想都是通过事例来说明的,没有事例就显得枯燥无味而且没有说服性。

    偏偏中国历史上没有与之相关的例子可以借用,所以朱允炆必须考虑事例说明的问题重不重要。

    若是不重要就可以直接删除,若是非常重要,朱允炆就得编一个例子来说明。

    还有中国存在而国外没有的例子,朱允炆也要加进去。比如纸币,宋代的交子会子,大明的宝钞,为何总是陷入贬值的境地。

    改编后的《国富论》说是朱允炆的著作也不为过。

    “余庄全。”朱允炆喊道,“你去叫内阁诸位大臣过来。”

    朱允炆在完成《国富论》后,终于准备要就大明的经济政策同内阁商议一番了。

    也不知道他们在看完《国富论》后是什么感想。

    “陛下宣诸位阁老前去暖阁议事。”

    内阁在看完朱允炆的书以后都吵翻天了,现在还没达成统一意见,现在听到朱允炆宣,顿时就停下了。

    毛泰问道:“余公公,陛下的书完成了?”

    “陛下刚完成,就让奴婢来宣诸位阁老觐见。”

    毛泰回过头对其他人道:“诸位,既然得不出结果,我们有什么问题直接与陛下商议吧。”

    “陛下只召见我等吗?有没有其他人?”齐泰又问道。

    “回齐阁老的话,陛下也召见了谢行走和方侍讲。”

    旁边的解缙一听提到他,放下手中的工作走了过来。

    “陛下也要召见我?”解缙有些难以置信,他只是个小小的六品内阁行走,何德何能去暖阁与二品大员一同商议国家大事呢?

    “陛下是这么吩咐的。”余庄全表现得很尊敬,傻子都看出朱允炆对解缙的重视。

    解缙看了看其他人。

    郑沂笑道:“大绅的本事不亚于我等,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先帝对大绅就特别器重,陛下慧眼识人,当然能看出你的不凡。”

    严震直也说道:“过不了几年,这内阁之中就有大绅的一个位子咯。”

    一看内阁阁老们也没什么意见,解缙朝余庄全一拱手:“臣遵旨。”

    余庄全见内阁没问题了,就说道:“请诸位阁老自行前去,奴婢还要出宫去寻方侍讲。”

    “方希直?”郑沂对余庄全说道,“不用出宫,今日方希直在翰林院,你去那就行。”

    “谢郑阁老指点,奴婢告退。”

    余庄全走了,毛泰说道:“那我们也走吧。陛下真是给我们出了一个大难题啊。”

    “陛下把《国富论》也给方希直看了?”说话的是大理寺卿铁铉。

    毛泰解释道:“方希直乃是先帝钦点的顾命大臣,又是名满天下的大儒,陛下召他前去也是意料之中。”

    说话间,众人已经到了乾清宫。

    行过礼之后,朱允炆让李元把第六篇交给毛泰,说道:“这第六篇乃是朕刚刚完成,没有时间印刷,你们就传阅一下吧。”

    一时间,暖阁里只有翻书的声音。

    过了一会余庄全领着方孝孺进来,朱允炆同样让他先把第六篇看完。

    朱允炆百无聊赖的看着他们,一边想着他们对《国富论》的态度。

    对这些在儒家氛围中长起来的读书人,朱允炆实在是摸不透。

    第六篇的篇幅不短,每个人都要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后来朱允炆让他们每人分别看一章,轮换着看,才加快了速度。

    否则要是这样等下去,天都要黑了。

    “诸位爱卿看完了?”等方孝孺把第三章放下,朱允炆就知道可以开始讨论了。

    “臣等耽误时间,请陛下恕罪。”

    “别说这些没用的了。”朱允炆摆手道,“说说你们的看法。”

    朱允炆此话一出,屋里反而安静下来。

    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又是这种情况,朱允炆扶额。

    中国人的习惯就是不当出头鸟,这似乎是本能?

    “又要朕指定吗?”

    还是没人说话。

    “那方爱卿,你先来说一下吧。”

    “臣不知从何说起。”方孝孺站出来,直接跪下了,五体投地。

    朱允炆一看,顿时就明白过来,这是坚决反对又不好意思说,所以先行大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