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六十四章 对《国富论》的讨论(四)

第六十四章 对《国富论》的讨论(四)

    虽然毛泰的建议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时间跨度实在是太长了,最起码得以十年为单位。

    朱允炆哪等得起。

    “政策的事真的不能商量?”朱允炆冷着声音问。

    “请陛下恕罪。”毛泰等人翻来覆去就这一句话。

    “刊行《国富论》呢?”朱允炆又问。

    “臣以为可行。”

    是齐泰!

    又有一个站到朕这边来了,朱允炆在心里哈哈大笑。

    卧槽,我高兴个屁啊。

    随即朱允炆就反应过来,到现在就两个人支持,还觉得自己取得了多大胜利似的,没出息。

    “臣也以为可行。”

    这次是大理寺卿铁铉。

    “为何铁爱卿认为可行?”

    “陛下,《国富论》的内容臣已经看过了,与历朝历代对食货的解释的确不一样,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将其当做一本对历朝食货志的重新解读并无不可。”

    “不过是更。。呃。。抽象一些。”

    “更何况这是陛下所作,臣以为完全可以刊行天下。”

    “读书人可以随意刊行自己的著述,并不能因为陛下是皇帝就禁止。”

    这还是个言论自由的支持者。

    “齐爱卿呢?”

    齐泰道:“臣与铁寺卿的想法一样。”

    “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其他人也没说什么反对意见。

    毛泰的意思是不能刊行《国富论》以后就实行与书中一样的政策,这点朱允炆也看明白了。

    一本书而已,就算有再大的影响,也需要时间发酵,那时候发生点什么,可能就不关内阁中这些人的事了。

    “好了,来人,扶诸位爱卿平身,赐座。”

    “跪了一下午了,腿没知觉了吧,传太医。”

    朱允炆将几条旨令宣布下去。

    这一个个的可都是朝廷的栋梁,朱允炆怎么也不能让他们在暖阁出点事。

    很快太医们进来,朱允炆说道:“给诸位大臣按摩一下,开个方子给他们调理调理。”

    “臣遵旨。”

    自从椅子兴起以后,谁也没有跪过这么长时间,更何况是跪拜。

    跪了一下午,可要了这帮老家伙的命了,腿早就没知觉了,看这样子得修养个十天半月的。

    军委将军们现在才恢复,内阁大臣又出事了。

    他们总是与朱允炆作对,朱允炆能怎么办。

    没把他们杀了就算是好的了。

    等太医们都下去了,暖阁的门再次关上。

    朱允炆要和他们好好说道说道了。

    “诸位爱卿。你们只看到了《国富论》对儒学的冲击,却没有看到这是儒学再次更新的机会,你们谁要是走在前面,以后必然是朱文公一样的人物。”

    第一句话就吸引了大臣们的注意力,和朱熹并肩啊,谁不想。

    他们不知道明朝中期就有个姓王的真的达到朱熹的高度了。

    “朕是一定要对进行改革的,也许会有人说改革死路一条,看看商鞅,看看王半山,都是失败者。”

    “但朕是皇帝,天然与他们不在一个层次上,这是朕改革最大的优势,若是神宗一直支持王半山,他的下场也不会如此凄惨。”

    “还有,程朱理学为什么会出现?你们可有想过这个原因?为什么不在唐朝、五代出现,不在元代出现,偏偏在宋朝出现呢?”

    没有人说话。

    “再想一想,为什么武帝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不独尊其他学说呢?”

    还是没有人说话。

    “看看,儒学从来不教给你们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你们常常在讲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你们真的对事物的所以然都了解了?”

    “再看看历朝历代编的史书,什么编年体,纪传体,都只想要将史实讲清楚,而不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就说王半山变法为何失败,士人们的讨论已经很多了,将其归结为党争啊,罢相啊,又或是其他原因,这真的决定了变法必然失败吗?”

    “神宗皇帝还有其他很多人为何开始支持,后来又不支持王半山了?”

    “会不会是变法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了呢?宋朝官家与士大夫共天下,王半山要做的是割士大夫的肉,谁还能跟他站在一起。”

    “你们现在一致的反对朕,不过是因为朕要做的触动了你们的利益。严爱卿不反对朕,是因为朕要做的符合他的利益。”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真真是无比正确的一句话。”

    “等到大明有一小半人支持朕的做法,朕就有信心将你们儒家全都推翻,如果你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话。”

    “理学成为宋朝的官学,是因为适应了宋朝社会的发展,元朝是一种倒退,不去考虑。如今已经二百年过去,理学还适用于大明吗?”

    “这就是儒家考虑的另一个问题了,如果不适用,就借助权力强行将社会塞在儒家刻好的模子里。等到社会的发展将儒家刻好的模子撑坏以后,儒家再考虑革新一下。”

    “不管是董仲舒的儒学,还是程朱的儒学的出现,都是因为以前的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才出现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学是一个生命力非常顽强的学问,怎么都打不死,朕当然也做不到。”

    “但儒学的问题就是没有主动求变的意识,讲求的是祖宗成法,说话一定要引经据典,没有经典的证明,就不能说你的观点有道理。”

    “你们就没有想过创造一种全新的语言来解释以前的儒学吗?”

    “或者说,你们就不想创造一个积极改革的儒学吗?方爱卿?”

    “臣无能为力。”方孝孺还是一副老顽固的样子。

    朱允炆:“。。。。”

    朱允炆没办法了,这是一个诛十族都不能改变他的想法的人,朱允炆能有什么办法。

    也许等不缠足会有成效了以后会好些?

    朱允炆摇摇头,觉得自己多虑了。

    方孝孺是能为儒学殉道的人,朱允炆这辈子是别想改变方孝孺的想法了。

    可没有方孝孺的同意,很多事情不好办啊,尤其是改革儒学这一块。

    朱允炆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