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八十六章 倭国的情况

第八十六章 倭国的情况

    在杨士奇到来之前,朱允炆先查了一些资料。

    结果朱允炆发现他之前犯了大错。

    现在这个时候并不是倭国的南北朝时期。

    早在洪武二十五年,倭国的南北朝就统一了。

    洪武二十五年,倭国的元中九年,足利义满与南朝谈判,最终以持明院统和大觉寺统交替继承帝位为条件,南朝的后龟山天皇退位,并将三神器交给后小松天皇,南北朝统一。

    所以他之前跟杨士奇说的卖武器给倭国的计策是行不通的。

    而且现在足利义满隐居幕后,牢牢把持着朝政,权力比较稳固,大明也不能扶植南朝对抗。

    朱允炆用力摇了摇脑袋,当时怎么没看到这些呢!

    怪不得杨士奇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回京师一次,估计是发现皇上说的情况与现实不一样吧。

    也不知道杨士奇是怎么处理的。

    还有纪纲。

    这怎么让倭国陷入内乱呢。

    脑瓜疼。

    杨士奇来到宫里,向朱允炆行过礼之后,朱允炆马上问道:“倭国现在是什么情况,快给朕详细说说。”

    杨士奇看朱允炆急不可耐的样子,有些懵,连忙说道:“臣这就讲来。”

    “臣九月初到了登州府,按照陛下的吩咐,先去齐王府见了齐王,跟他说作为齐王府商人出使日本之事,齐王自无不可。”

    “而后,臣去了卫所,同他们讲臣奉陛下之命向倭国贩卖武器。。。”

    朱允炆有些不耐烦了:“你直接讲到了倭国之后的事就好了。”

    杨士奇拱手道:“是。臣到了倭国,发现,发现倭国的情况与陛下讲的不太一样。”

    朱允炆问:“是不是倭国并没有战乱?”

    “陛下怎么知道的?”杨士奇发现自己多嘴,马上给自己一个嘴巴子,说道,“臣说错话,请陛下恕罪。”

    “行了你继续讲吧。”朱允炆表示他不介意。

    杨士奇道:“倭国在洪武二十五年就已经停止战乱的,他们的。。。”

    杨士奇“的”了半天,不知道怎么去描述,不过朱允炆倒是理解他的意思了,说道,“杨爱卿是不是要说他们的南北朝?”

    “对对对,就是南北朝,臣想起来了,他们称之为南北京。”

    “二十五年南北一统,足利义满作为幕府大将军,架空了他们的天皇。”

    一道不善的眼光向杨士奇投来。

    杨士奇打了个哆嗦,说道:“架空了倭王。。。”

    “足利义满在洪武二十七年就出家,将大将军一职让给了他的儿子足利义持。”

    “臣以为这是足利义满为了更好地把持权力而做的举动。”

    “你说的不错。”不愧为当上首辅的人,政治敏感度就是高,朱允炆说道,“足利义满先辞去征夷大将军,摆脱这一职务对他的束缚,而后让他的妻子成为倭国国王的准母,这样他就成了国王的父亲,王室代表的身份继续掌权,地位反而更高了。”

    “陛下英明。”杨士奇不知道皇上是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可能是锦衣卫报告的吧。

    朱允炆没有再说话,示意杨士奇继续说。

    “臣了解了情况以后以为船上大批的武器卖不出去了,但在一个叫里见的地方,那里的大名听说臣是从大明来的,并携带了武器,居然很高兴的全都买了。”

    杨士奇感叹道:“他们的银子是真的多啊,几船的武器,全都用银子结算。”

    里见?朱允炆快速搜索了一下资料,很偏僻的地方,没听说那里有银矿啊。

    难道倭国的大名都这么有钱?

    “然后呢?”朱允炆问。

    “臣将武器全都卖掉以后,并没有马上返回,而是去了倭国的平安京和京都。”

    “平安京是都城,臣以为会威严无比,但臣到了以后大失所望,他们的布局的确是非常规范,与唐朝时期的长安相似,但都城非常狭小,走几步路就从一个城门到另一个城门了。”

    “再就是整个都城充斥着靡靡之音,那里的贵族大臣生活奢华淫乱,国王整日礼佛,不管政务,其他贵族对佛教也很崇拜。所以都城里有很多寺庙,个个都非常奢华。”

    这倒是没有出乎朱允炆的预料,国王不能管事,就只好给自己找点别的事情做。

    不过他好奇的是杨士奇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似乎看出了朱允炆的疑惑,杨士奇接着说道:“臣到了平安京以后,很快就有人得知臣是来自大明的商人,邀请臣去他们府上做客。”

    “在了解到臣是齐王派来的以后,这些贵族对臣简直是解衣推食,倒屣而迎。”

    “谈话中臣知道了他们的用意,他们想要大明的瓷器和玻璃。”

    朱允炆瞪大了眼:“瓷器朕可以理解,玻璃的事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现在大明和倭国可是没有朝贡关系的,并没有使臣来大明,留学生也没有。

    杨士奇一脸无奈:“臣也纳闷,当时臣都不知道玻璃是怎么一回事,他们问了以后臣无法回答,只好说回大明以后帮他们问问。”

    难道有间谍?

    由不得朱允炆不这样想,以现在的信息传递速度,倭国明年知道玻璃的事才算正常,更别说一群猪一样的贵族了,后年知道都算早的。

    到现在玻璃才出现了一个月,倭国贵族竟然就知道了,太不科学了。

    朱允炆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多长了个心眼,得让锦衣卫查查了。

    大明才出现一个月的事物,这么快就传到外国了,有些人很猖狂啊。

    朱允炆道:“这件事不说了,京都的情况如何?”

    “京都是大将军的所在地,那里才显示出一国之都城的威严,整个城池井井有条里面的人也是规规矩矩的。”

    “而且那里的官员们并没有与臣接触,看起来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样子,臣不太清楚这是为何。”

    “杨爱卿没接触过足利义满,不清楚也很正常。”朱允炆简单解释道:“洪武七年和十三年,足利义满两次遣使来大明请求册封,当时他还没有一统南北朝,先帝当然不会答应,此事不了了之。”

    “足利义满这个人,对大明没有丝毫敬畏之心,遣使册封不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筹码而已,现在他已经统一南北朝,当然更不会对大明有什么好态度,下面的官员是何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谢陛下解惑。”杨士奇接触朱允炆以后就对他的博学感到吃惊,现在是更加佩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