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道心所在 » 第十七章 纵横笔墨留良策

第十七章 纵横笔墨留良策

    李小刚原本就没打算要诊金,更没想着收回买药的银两——今天这一试之下,就知道自己仅凭如今这三脚猫的息探法加上些医药的知识储备,给个乡绅富户看看病,混点闲钱还是不难的。因此对这郑氏农家,分毫没想着收取费用。

    郑蔷还以为他是嫌少,心里一慌,暗道坏了,今天情急也没问人家就唐突拿出来,这下进退不是,惹下了。

    郑蔷这小妮子,打小就跟着杨玉儿混哒,心思伶俐,别看只有十二三的年纪,却十分顶事。

    看眼下李小刚怔怔不收,她马上改口道:“幼弟急病,心里头焦急,也没问道长敬钱多少,这是我家现钱,要是不够,过几天我去渭南换了钱粮回来,一定补上!”她语气坚定,目光有力,说的也是自己的真心话,丝毫做不得假。

    李小刚听她言语心下了然,也没管她这些伶俐心思,摇摇头道:“不是嫌少,我分文不取,你不必计较。”

    郑蔷看他这副模样,料他在给自己台阶下,赶忙又推让一番,旋即道谢。心想回头还是得跟玉儿姐说说,该给的救命钱,不能少人家的。

    这边忙完,郑义的病情已经彻底稳定下来。李小刚抬眼看天,已经时候不早。便叮嘱一番郑蔷随后的事项,起身往杨玉儿家里去了。

    进了杨玉儿家,只见门院若市,村里老小来了不少。院中架起一口大锅,正在煮着草药。满院的药味中,杨玉儿正站在屋檐下的台阶上,跟村里乡亲重复着李小刚的叮嘱——水煮沸了才能喝,吃饭前要洗手。末了,还说谁家要是害下了病,这次就不用想着出去换钱粮了之类。

    李小刚看这在后世也不过是个高中生的少女,在一众村民面前颇有威信,觉得又有趣,又好奇,便也倚在门边听着。

    杨玉儿早就看见李小刚进来,待到这段说完,又说了几句那李道长医术超神的话,便把李小刚引了上来。

    “不信你们自己看看李道长李真人是怎么说的。”说完就朝李小刚招招手,下了台阶笑着过来迎他。

    下午四点左右的日光,最是柔美照人。杨玉儿的笑脸被这斜洒的阳光照着,虽然衣衫朴素,但映着她那柔美又英气的面庞有种难掩的出尘之感。

    李小刚心中仿佛有什么东西随着这逐渐靠近的笑颜在消融。

    定了定神,心知杨玉儿是想让自己说几句,增加信服力。便快步上前,朝杨玉儿一点头,站上她刚才的“讲台”,朗声开口:“诸位,我游历几州,今年也见过疫病之地多有病死之人,凄惨不忍言语。而今世道艰难,地力本就欠奉,诸位更要保留身体,努力耕作,好教家中老小康健。村里当前发现有急痢,此病也是能传染的疫病,今这药方是为预防开的,喝下以后,能预防疫病。”想了一下,他又道:“这汤药,每人每天一碗,每人喝够七日。平日里不可生食,不喝生水,饭前洗手。还有,这汤药不要钱,花费本道一力担了。”

    众人听到他最后一句话,汤药不要钱免费喝,一下子就热络起来,一口一个道爷神仙,道爷菩萨的喊了起来。

    杨玉儿上午看他作态,就猜他打算自己出钱买药,不免高看了李小刚几分。但回来后还是将买药的钱准备在身上,打算见了李小刚便给他还上。

    现下听他在众人面前说出来,心中暗暗对这小道士多了二分钦佩。游方的道人郎中她也是见过的,一念慈悲,对穷苦农人不收诊金席敬之类的倒也是常有之事,但二话不说就自己拿出几两银钱买药给人治病的,李小刚是头一个。

    而且看那成色便知是上好的“硬银”。

    “回来我便把锅架上了,已经煮了几锅,算着村里喝上的有六七成,剩下的等会再煮三四锅差不多就都能管上了。”杨玉儿对李小刚说。

    李小刚正准备扭头回屋休息,闻言便点点头,对她说:“我听说外面已经有疫病开始流行了,东边还闹了蝗灾,你跟村里人熟,要多嘱咐他们当心。”

    杨玉儿闻言一惊,喃喃问道:“蝗灾?”她知道蝗灾的可怖,若是席卷过来,恐怕今年苦心挑水救下的些许庄稼也会颗粒无收。

    李小刚点头,说:“这是我听说的,也不敢确定,因此没有说过。但如今这天灾年纪,你们最好还是有些防备。”

    杨玉儿也缓缓点头,抿了抿嘴,又道:“不知这消息可有几成可信,若是可靠,就得想办法告知县衙,好做布防。”

    李小刚有些诧异,心说这女子政至觉悟倒是挺高的。微一沉吟,便道:“这倒不必担心,这消息赵县爷那里应该知道。”话本来就是晶清从县衙回来时带过来的,想来赵有方是知晓的。

    杨玉儿听他说到县令姓名,心中一定,便也不再多问,陷入到自己的忧思当中去了。

    李小刚看着院内抱着水罐盛汤药给家中带去的村民,沉吟了片刻,转向杨玉儿,道:“我曾看过一些防治蝗灾的法子,但管不管用我亦未尝试过,你准备下纸笔,我尽量复写出来。”

    杨玉儿刚还沉浸在蝗灾的担忧中,听得此言,眼前一亮,欣喜道:“我这就去。你回房稍等。”

    李小刚也没什么太大把握,他所说的那些法子,也是曾经偶然间看到的一些古代官员动员辖下村民搞的一些“土办法”。回屋仔细思索了一番,将那些治理措施在心中略作整理。

    待到杨玉儿取来笔墨,他也不多说,拿过笔来便写。

    “自古旱极而蝗。水田可抑,而旱田亦难相废……”

    蝗虫的性状奇特,平年就是土蚂蚱,逢灾年尤其是旱灾之下,便聚而成蝗,铺天盖地。一旦成蝗,便仿佛失去理智一般,食量夸张,所过之处草木皆食,十分可恶。中国自古整理出来有数十种蝗灾防治的方法,但也是直到新中国之后,才真正得到了有效治理。

    李小刚将记得的方法一一列举,甚至比如“夜火坑杀”“沟渠埋杀”等方法还附注于图,一目了然,十分好懂。

    好在他经过那矩尺之事后,记性渐佳,以前很多想不起的事物,如今略一回忆,便能清晰地记起。

    蝗灾治理最好的方法其实是生物灭杀,比如投放引用鸟禽、蛙蛤、马蜂等天敌来捕食。但在当朝这基层动员以及物资畜力储备与调运水平来看,肯定是不太靠得住。不过李小刚也仍然一笔一划耐心地写了进去。

    最后,他想起似乎很多记载都有提到过,蝗虫是可以煎炸食用的。于是大笔一挥,“闻可食,入油煎滚数十息,佐盐,薄蘸姜蒜汁,味极佳。”

    想了想,又添一笔“或有壮阳之效。”看了几遍这句话,缓缓点头,满意微笑。

    写完,通篇看了几遍,做了些调整增减,又加了“仙人赐法”等序,终于誊抄一遍,交给了杨玉儿。

    杨玉儿一直侍立在旁,帮他碾墨吹纸。此时已将他所写内容看了一遍,心中暗暗惊叹,这少年道人竟有如此才干。即使如他所写是哪位“仙人”赐法,这本《逐蝗》中隐隐的那一块实干之才也是难掩的。更难得的是在具体操作中还配了附图,简单易懂,十分便于理解。

    而今的农事,对蝗灾的防治其实也总结了一些方法,这本《逐蝗》册中亦多有囊括。但最后那句……委实,委实有些令人感到羞耻。

    就像一本正经的先生,之乎者也一通之后,又落回了食色性也,目露凶光。虽说无甚大碍,却仍是有些掉份。

    不过这些念头也都是一闪而过。杨玉儿心知这份手册的价值,即使尚不知其中许多方法是否有奇效,但就一些她已知的方法来看,这手册恐怕也是集当世蝗灾治理之能的,于农事而言极为珍贵。

    她郑重地将它捧在手里,盈盈向李小刚一拜,道:“李道长慈悲,留此《逐蝗》册,或可活人万家!”她此言倒是不虚,这本手册如果经由朝廷推广,各州施行的话,应该是多少能遏制蝗灾的,救下万家活人也并非难事。

    李小刚起身接了她一下,苦笑道:“杨家姐姐言重了,法子就是这些,推广施行是另外一回事。灾害之下,人力渺小,勉力一试罢了。你若有心,可以遍传此法于乡里,好叫更多人能知晓。”

    顿了一顿,又道:“其中很多法子,需要组织大量人力才好施行,一村一乡的……恐怕收效有限。”他心知基层组织执行的种种困难,摇摇头也不想继续说了。

    杨玉儿倒是不以为意,心中已有了些计较。倘若这蝗灾之事是实,那便将这《逐蝗》册送一份到赵县令那里去。他还是有些办法的。

    李小刚忽然又道:“这本册子你就说是自己总结,莫提我名。”他此时还未探得此世深浅,又无背景手段傍身,不想给自己招惹视线。

    杨玉儿摇头道:“是道长赐予,本该听命。但此册贵重,玉儿不能贪功。”

    李小刚听她这么说,心中一松,便接口道:“那便说是游方道人所留吧,总之莫要提及我的姓名。”

    杨玉儿看他神色,知他或许有难言之隐,亦或者是方外之人不想有俗尘牵连,便应下了也不强求。

    小心地收好书册,准备拿回房间用针线纳好,正寻思着找什么东西当书皮呢,出门看到外头已是天色将暗,赶忙又回去喊李小刚吃饭。

    杨家人带着李小刚吃了晚饭,便各自收拾了回房。

    白天那名叫杨肃的青年却来喊门,站在门口道:“玉儿姊,大伙儿都想问问你,今晚我们几时去挑水。”

    杨玉儿眉目一挑,偏着头思忖片刻,道:“你去把隔壁小虎叫上,喊上几个相好的,给村里都说一下,就说我说的,让大伙戌时末备好家伙什在村西集合,一齐去挑水。”

    杨肃听闻点了点头,便呼啸着几个虎啊狗啊的名字离开了。

    眼看杨肃离开,杨玉儿一拍脑门,暗道一声坏了,赶忙去往后院。

    她今日只顾着忙活汤药的事,又接上侍弄李小刚写书,忘了还有一遍蚕没喂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