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盘点:开局十大名相 » 第三十九章 法家巨子

第三十九章 法家巨子

    在大家各有想法的时候,第二位的播放已经开始了。

    人们很快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诸天视频上。

    想要看一看排在第二位的到底是什么人,有什么样的功绩。

    画面中出现了一位温和的中年男人。

    他身穿一件普通的丝质衣服,腰间随意绑着一根腰带。

    一头乌黑的发丝,有着一双严峻的眼眸,体型健壮,让人一看都难以忘记。

    他的头轻轻向上抬起,有一种天下大事尽在他手的非凡气度。

    但是在周围的环境衬托下,整个画面却体现出一种悲凉的气息,好似在预示着这个人的最终下场。

    他的气质让人向往,但是他眼神中的冷酷也让人不敢接近。

    很快,随着画面的转变,旁白声出现了。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首先是一首古诗出现在屏幕之上。

    “十大名相第二位。”

    “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

    “商鞅!”

    随着这个人的身份被揭露,画面中的人也在不断的变化。

    从少年的意气风发,到中年的大权在握,最后到老年的悲凉无奈。

    画面中的商鞅,仿佛一直还是那个他,却又仿佛是无数个不同的他。

    而随着画面的变化,旁白声亦是缓缓道来。

    “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卫国是一个小国,卫国的命运只能同其他中小诸侯国一样在大国之间苟延残喘。”

    “为了存国,卫国被迫选择了做新兴崛起的大国魏国的附庸。”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

    “在魏国时,商鞅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

    “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秦孝公继位,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

    “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

    “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诸侯们疏远秦国,认为他们是蛮夷之辈。”

    “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

    “商鞅三次分别用帝道、王道、霸道之术游说秦孝公,都没有完全打动秦孝公。”

    “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才一举打动秦孝公,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这个时候商鞅已经看出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在与商鞅深入交流之后,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

    “但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之后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商鞅则认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然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驳斥了甘龙等人。”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垦草令》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变法卓有成效,也让秦孝公更加看好变法的未来。”

    “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

    “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商鞅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十年之后,秦民都适应了新法,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

    “秦孝公继位后,更是将收复河西失地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

    “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同时,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

    “两军对峙时,商鞅使用计策俘虏了公子卬,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

    “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魏惠王后悔不已,悔不听公叔痤之言,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

    “商鞅变法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为平民进入上层打通了通道,使秦国欣欣向荣,日益强大。”

    “但是这些举措却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的世袭制,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

    “而且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军政大权,使秦国内部权力斗争激化。”

    “因此,在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其谋反。”

    “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无处可逃,被迫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

    “秦惠文王派兵征伐,商鞅在彤地失败战死,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王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商鞅虽然被杀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

    “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

    “同时,商鞅一样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

    “这也使得秦国一直用法家之法,最终历经数代、歼灭六国、一统天下。”

    “主席同志也曾评价过商鞅:【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

    “十大名相第二位。”

    “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