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盘点:开局十大名相 » 第四十章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

第四十章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

    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孝公嬴渠梁病危。

    他现在也正在观看着【诸天视频】。

    早在几年前,嬴渠梁就已经看出了商鞅所面临的困境。

    他知道自己死后,商鞅也难逃一死。

    可是变法不可能停下,他也不可能不死,秦国也必须越来越强。

    所以嬴渠梁在这种重病的时候仍然在考虑商鞅的问题。

    想到商鞅,他自然也想到了自己的从前。

    嬴渠梁于秦献公四年出生。

    秦献公二十三年,其父秦献公去世后,嬴渠梁继位,嬴渠梁继位时年仅二十一岁。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

    魏国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

    嬴渠梁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修养生息,并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

    嬴渠梁继位时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

    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

    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

    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

    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从郑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

    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

    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

    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同年,秦孝公两路出兵,向东围攻陕城,向西进攻西戎,斩杀西戎獂王。而赵、韩两国也趁秦孝公继位未稳之机率军攻打秦国。

    秦孝公二年,周显王派使臣送来祭肉。

    求贤令发出以后不久,秦孝公就遇到了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人。

    至今想来,秦孝公还无比庆幸。

    卫国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

    秦孝公记得那是四次见面。

    前两次商鞅分别以帝道、王道之术来说服他,不过他对于这两种方法毫不感兴趣并通过景监责备商鞅。

    第三次商鞅再以霸道之术跟他讨论,他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

    之后在商鞅没有主动求见的情况下,秦孝公主动的招进了商鞅,也就有了第四次的交谈。

    第四次,也是让秦孝公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也就是这次交谈,奠定了秦国复兴之路。

    商鞅畅谈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

    之后就是一系列的变法阻力和变法过程,完成了第一次变法。

    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

    之后秦国在西山击败韩国,楚宣王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国女子,与秦国联姻。

    并且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

    然后秦孝公拜商鞅为大良造,完成了第二次变法。

    这个时候的秦孝公想起了自己父亲的愿望——收复失地。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人的愿望。

    秦献公时期,秦国与魏国为争夺河西地区发生多次战争,其中秦国有胜有败。

    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已经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

    秦孝公开始完成自己与父亲的愿望。

    而在第二次变法之前,秦国就已经开始了对魏国的战争。

    秦孝公八年,赵国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漆及富丘两地。

    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出兵助卫,包围赵都HD。

    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

    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但没有攻克,占领上枳、安陵、山氏(今河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一年后,齐军与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

    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HD,但在桂陵之战被前来救援赵国的齐国军队击败,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

    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秦孝公十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

    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以阻止秦军的进攻。秦孝公十一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

    也就是这一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HD。

    魏国陆续与各国和谈,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夺回安邑并包围固阳。

    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与魏惠王在彤地会盟修好,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

    但是这并没有用,秦国与魏国的敌对关系早已没办法缓解。

    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泗上十二诸侯举行会盟,图谋攻秦。

    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

    之后的秦国多次联合其他国家攻打魏国,也多次战胜。

    秦孝公知道,破灭魏国只是时间问题。

    以如今他的身体状态可能见不到这一幕的发生,但那一天终将到来。

    回忆到此,秦孝公觉得自己一生最精彩之处在于他重用商鞅并且信任无比,始终如一,甚至可以说他几乎把自己全部的权利都让渡给了商鞅。

    他为了强秦,甘愿退到权力的二线,在国内的存在感甚至不如商鞅,甘愿默默地站在商鞅的背后。

    他也知道,正因如此,商鞅才能够将内心的变法鸿篇转换为手中的改革之剑,从而斩断旧贵族的利益链条,将秦国之旧疾一扫而空。

    在秦孝公心里,秦国由弱转强,甚至有希望一统天下,毫无疑问源自商鞅变法。

    而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无条件地支持。

    在秦孝公看来,只要能让秦国强盛他什么都可以牺牲,权力可以放,亲情可以弃,名声可以丢,他的强秦决心与志向大过任何一位秦君。

    秦孝公觉得自己【偏执】,偏执于对商鞅的支持,偏执于强秦之路。

    秦孝公也觉得商鞅【偏执】,偏执于他的变法将秦国一改到底。

    而他们两位的偏执却最终使得秦国脱胎换骨,由西陲的弱国一跃而成虎狼之秦。

    秦孝公觉得自己没有做错,当初更没有看错人。

    而商鞅如今也名列榜上,之后也会获得奖励,想必不会那么容易死去,也算了了他一个心愿。

    想到这里秦孝公的精神稍微好了一些,并且他还想再找商鞅最后再聊一聊秦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