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月山河 » 第十六章 坐而论道

第十六章 坐而论道

    朱允熥不紧不慢的说道:“写这奏章的是兵部新来的一个主事,之前是跟着三伯父,是晋王府推荐到兵部的。

    原是个大字不识的厮杀汉字,因受了伤才转了文秩,跟人学了些字。

    孙儿以为,若是文进士出了这样的错,那肯定要责罚,可既然只是个武人出身,拿他跟文进士比,未免有失公允。”

    “哦,济熺,既然是你晋王府的人,你怎么看?”

    朱元璋问还跪在地上的朱济熺。

    “孙儿觉得,不管是进士还是武夫,身为臣子在其位,谋其政,既然当了这份差,就要按照规矩来,总不能……总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吧。”

    晋王府出来的人,朱济熺可不敢维护。

    再说,这份奏疏本身就是朱济熺的手笔。

    “哈哈,你跟你父王倒是一个样子。”

    或许是久居深宫,多年没有听到过这样只有话了,朱元璋被朱济熺的粗鄙之言惹的大笑。

    “皇太孙,你怎么看?”

    “回皇祖父,孙儿认为晋世子所言极是,在其位谋其政,转了文官,那就要会干文官的事,不然,朝堂秩序岂不是全乱套了。”

    朱允炆回道。

    朱允熥拱手说道:“孙儿斗胆,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允熥,你说!”

    “孙儿认为,百官上奏,只需将事情说清楚就好,不必为只字片语求全而责备,若是文官出了这样的错,也不必小题大做,孙儿觉得,罚几个月俸禄也就够了。”

    “官员办事,主要是看能力,而不是仅凭写奏章这一项。”

    “对文官而言,这种事情就是个秀才也能办得到,但对于武官,即使是都指挥使一级,怕是也有些困难。”

    朱允熥有条有理把自己所思所想讲了出来。

    “嗯,允熥说的不错,最近有进步!”

    朱元璋夸奖道。

    心想这孩子变化还真够大的,是咱没有注意到,是用心了。

    听的出,朱元璋对朱允熥所言很满意。

    朱允炆的目光闪出三分阴狠之色,自己防前防后,倒是让朱允熥漏了头。

    原本只是个没有爹,没有娘的郡王,仅三天,又回到了朱元璋的视线中。

    这让朱允炆一时意难平。

    “济熺,你给咱说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是什么意思?”

    处理完朱允熥奏章的事,朱元璋将目光转向朱济熺和黄子澄。

    “回皇爷爷,这句话是说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

    “黄卿,晋世子说的对吗?”

    朱元璋问道。

    “回陛下,晋世子说的对。”

    黄子澄出列回道。

    “哼,济熺,你既然明白这句话其中的道理,那你怎么还在课堂上顶撞自己的老师?”

    朱元璋厉声问道。

    朱济熺不由自主的抖了一下,不愧是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的帝王。

    发怒时所带来的威压,让人不寒而栗。

    “皇爷爷,孙儿并不是顶撞,只是与黄师傅坐而论道,请皇祖父明鉴!”

    “坐而论道?你给咱说说怎么个坐而论道?”

    “昌黎先生在《师说》中讲,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故孙儿认为学习时有不懂或是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请教。

    黄师傅定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通晓古今,但黄师傅不一定懂得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

    “孙儿跟黄师傅讲如何能够让年幼的叔叔们和弟弟学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就是坐而论道。”

    “可黄师傅执意于惩罚孙儿,而不是与孙儿论道。”

    朱济熺不敢含糊,以朱元璋的性格,搞不好会立马赶自己回太原。

    尽自己所能想到的,全部讲了出来,幸好将韩语的《师说》背的滚瓜烂熟,高中时候的功夫没有白费。

    “黄卿,是这样嘛?”

    “是……是。”

    黄子澄是只能打落门牙往肚里咽了,是自己失了风度拂袖离去,这样一看,还真怪不得晋世子。

    但明眼人都看的出来,黄子澄被气得胡子都快翘起来了。

    “济熺,你这么能说会道,咱看以后就不用去大本堂了。”

    朱元璋语气平淡的说道,听不出是喜是怒。

    “黄卿,你暂去翰林院侍读学士一职,擢升为太常寺卿。”

    在场众人包括朱济熺都是一愣,不知朱元璋何意。

    翰林院侍读学士不过从五品的官秩,而太常寺卿是五寺中太常寺的最高长官,正三品的官秩。

    “臣谢陛下隆恩!”

    黄子澄叩首道。

    朱济熺还跪在原地,心里十分的懊恼,不该自作聪明,让自己别去学堂,看样子朱元璋是打算让自己回太原。

    “你给咱说说,谁说的在理些?”

    “孙儿觉得晋世子说的在理。”

    朱允炆拱手说道:“记得皇爷爷教授孙儿处理国事时,都是讲明白其中的道理和缘由,故孙儿觉得读书和学习处理国事是一样的。”

    “嗯。”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

    朱允炆本想否定朱济熺,但朱济熺说的在理,自己必须表现出作为皇太孙的气度。

    不能去维护自己的老师黄子澄。

    反正听朱元璋的语气朱济熺马上要回太原去了,就剩下一个朱允熥,看他还能如何蹦跶。

    因此朱允炆只好委屈黄子澄。

    朱元璋仍未表态,手一指,“允熥。”

    “大学堂的叔叔们有像跟孙儿差不多年纪的辽王,也有年纪仅七岁的郢王。在一起学习,夫子们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合适。”

    “孙儿认为像郢王叔这样年纪小点的在一个课堂,像孙儿这般年纪的在一个课堂,夫子们教起来,也会有力许多。”

    “可再细分一些,如设置为初等学堂,中等学堂,高等学等,夫子们可针对不同级别的学堂,进行教学。”

    简单来说,就是分班制,而不是一窝蜂的大杂烩,这是朱济熺教给朱允熥另一个时空年级分班的法子。

    朱元璋听后,稍微思量下说道:“允熥说的不错,这个法子也可推行的到国子监嘛,南北考生不是差异大嘛,老给咱闹腾,这个法子就不错。”

    南北考生,南北榜?

    朱济熺默默将这一信息记在心中,这点,自己可大做文章,借机可笼络一批北方士子。

    “黄卿,你退下吧,把允熥说的法子给刘三吾说一声,咱明早朝会问他。”

    “是,陛下,臣告退。”

    黄子澄看了朱允炆一眼,不甘心的退出奉先殿。

    朱允熥不但没有受到朱元璋的责罚,反而更加重视,黄子澄怎可甘心。

    “允熥,以后你也不用去大学堂了,那些个家伙也教不了你什么了。”

    ”是,皇祖父。”

    朱允熥与朱济熺对视一眼,不太理解朱元璋的意思。

    朱济熺望了眼中尽是恨意的朱允炆,觉得好笑。

    这个家伙,非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认同自己的观点,真是够蠢的。

    反而让朱允熥一鸣惊人,重新走进老朱的视线。

    “这些个读书人,真是没有一点胸襟。”

    朱元璋喃喃吐槽道。

    大学堂顶撞老师的事情,在门口监视的太监原原本本一字不落的汇禀给朱元璋。

    朱元璋认为朱济熺没错,尤其是朱允熥,能够主动替年幼的叔叔受罚,十分难得。

    证明这位顽劣的孙子知道替他人承担责任。

    朱元璋穷苦出身,在反抗暴元的时候,十分重视读书人。

    李善长,刘基这些个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读书人,都是被朱元璋或请或绑强行拉上贼船。

    大明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朱元璋更是掀起访求读书人的高潮,来充实大明的官僚队伍。

    继续以前的老办法,让人带上大量金银财宝分赴全国各地寻找人才,给所谓的读书人给足面子。

    朱元璋没读过书,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可随着身边的读书人越来越多,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大,他也开始读起书来。

    博览群书,渐渐登堂入室。

    原来知识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只要肯下功夫,他朱元璋一样可以博古通今,出口成章。

    随着自己的文化水平提高,朱元璋对读书人没了之前的迷信。

    他发现,读书人做事畏手畏脚,条条框框太多,缺乏胆气与魄力,做不了真君子,也要做个伪小人。

    是在是虚伪至极。

    国子监设立,包揽全天下的读书人,朱元璋再也瞧不上那些隐蔽乡间,沽名钓誉之辈,甚至写文斥责。

    天下的读书人都在手上,还怕没人可用?

    洪武前期,朱元璋极少杀戮文臣。

    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朱元璋逐渐对读书人的政治能力不屑一顾。

    到了洪武中后期,凡是触犯朝廷规制的读书人,朱元璋不再有怜才之心,同武人一样,杀头,抄家,发配。

    “济熺,你这几日都在忙些什么?说来咱听听!”

    朱济熺下意识的咽了口唾沫,该自己上场了,可千万不能演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