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姬周天子 » 第十三章:乡校

第十三章:乡校

    伊阳邑,南山里。

    姬景一行从大道进入村口,一路畅通无阻,既无盘查,也无询问。

    乡里是周朝特有的行政区域划分制度,乡下有党,里下有邻。乡和里有时交织,有时并列,说不清楚谁大谁小。

    不过乡里制度沿袭至今,也大致总结出了一套规律:城邑附近的村落,统称里;城邑覆盖不到的区域,则称乡。而南山里就是因为靠近伊阳,所以用里来称呼。

    至于南山二字,而取之《诗经》,诗经上提到南山的句子有十余处。最早的南山,本意其实指的是如今秦国咸阳南部的终南山。但犬戎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朝王都从镐京迁至雒邑,周人抬头再也望不见南山,所以如今提到南山,往往是以伊阳南边的熊耳、外方两座山脉指代。

    而南山里翻译之后的意思,就是“熊耳山的村落”。这段典故由卫满娓娓道来,他在伊阳任乡师数年,足迹踏遍伊阳南北,每一个乡里、每一个村社,他都能说出名字由来、人口多少、耕地几何。

    姬景于是愈发坚定了要把卫满收入麾下的信念,作为后来人,他比谁都明白“术业有专攻”的道理,要让他去发展科学、制定规划,他自认能做出一番名堂。可治理地方,抚民安邦,必须还得专业的人才出马。

    不过卫满是地官司徒属官,和伊臼这样无官无职的闲人不同,想要他改换门庭,除了他自己的意愿之外,还得经过地官司徒应允。

    村口大榆树下,有几个老者正在乘凉,卫满回视一眼,却见姬景整了整衣冠,快步向前走去。

    “见过几位乡中长者。”姬景躬身行礼。

    几名老者见来人衣冠楚楚,气度不凡,不敢怠慢,皆起身相迎。

    其中一名老者小心翼翼开口询问:“乡野鄙夫,不敢劳贵人多礼,敢问三位贵人从何而来?”

    “我等从伊阳而来……”姬景一犹豫,正想着给自己安个身份,却见面前老者望着姬景身后的卫满大惊失色。

    “可是乡师卫公至此?”

    卫满看了一眼姬景,见他微微颔首,方才上前一步,扶起将要行礼的老者,开口答道:“正是卫满。”

    卫满常年行走于乡里,宣读戒令、主持农事,凡是村中上了年纪之人,对他皆是熟识,而卫满也可以说是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伊阳最高级别的官员。但此时看着卫满屈居姬景之后,甘为附属,几位老者无不惊异,心中暗中揣测对方来历。

    “时值秋耕,王子有令,命官员入乡里访查农事民情,我等三人正因此而来。不知长者可否领路,带我等入南山里一观?”姬景微笑道。

    眼前这几名老人衣着朴素,但漂洗得当,面无饥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封建社会,一个村落中老人的生活质量,决定了这个村落大体的生产情况,只有老人也能吃饱穿暖,壮年和孩子才会生活无恙。

    几名老者听闻激动不已,纷纷面北顿首,“王子不忘草野小民,乃小民之福。三位贵人既是奉王命而来,待小民请来乡老,大礼相迎。”

    “不须如此。”姬景连忙伸手制止,“我等此来,探访民情,当一切从简,若有叨扰之举,与王子心意相悖。”

    “正当如此……正当如此……”几名老人像是骤然年轻了几十岁,脸上笑逐颜开,其中两名拄着几杖快步入村,之前率先认出卫满的则作为领路人,向姬景介绍南山里的状况。

    南山里由数个村落组成,姬景一行来到的便是最大的村落,也可以称之为主村,从村口往里行走,沿途房屋虽然破旧,但道路整洁,每家每户皆用篱笆围城院墙,中间种植着各类蔬菜,不时还能看到有农妇正在院中浇水。有些人家的院子里还喂养的有鸡鸭,不过现在的鸭不叫“鸭”,一般称之为“凫”,或者是“鹜”。

    姬景心中长舒了一口气,满是欣慰。他最怕的就是见到一副民不聊生的景象,但现在看来,伊阳虽然穷困了些,但仍能算得上幼有所养,老有所依。不过他也知道,南山里毗近伊阳,在全邑当中也属于富足乡里,其他偏远的村落,或许很难做到这种模样。

    姬景忽然发现一个问题,连忙问道:“一路行来,各家各户之中,为何不见稚童嬉闹?”

    老者大笑,脸上颇有几分自豪:“贵人有所不知,凡南山里幼童,自六岁起,每逢秋冬,便要送入乡校读书。如今南山里十二岁以上的孩童,皆随父兄出村劳作,不足十二岁的,则都在乡校进学。”

    姬景大为震撼,虽然他早已知道远在周朝就存在着官学制度,但在他的记忆中,这种制度并非每个地方都能顺利执行,甚至有时候还会遭受破坏打压。比如当初孔子门下的学生子产,就是因为“不毁乡校”而被世人称颂,其事迹还被记录进《左传》当中名扬千古。

    至于为什么要毁乡校,其实也是和当政者的观念有关,一方面,乡校除了作为乡里蒙童读书之所,还是乡人聚会议政的地方;另一方面,在唐宋之前,还不存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说法,甚至可以说武勋才是好男儿的最终追求。

    于是随着春秋战国时代的发现,官学逐渐瓦解,私学缓慢兴起。最著名的便是孔子及其门下三千学生。而在这个时代,虽然乡校制度仍然存在,但多已名存实亡,只有列国的国度,或许还保持着国学机构存在,至于地方上的乡校,早已任由其自生自灭。

    所以当姬景听到南山里竟然有一所乡校存在,不由得不让他为之激动。作为后世之人,他完全懂得“教育”两字的重要性。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有了教育,孩童能够读书识字,科学才有了孕育的土壤。现在的乡校,或许只是讲《诗》、《书》、《礼》、《乐》,但等到姬景把从现代带来的资料整理一遍,完全可以搞出来现代学堂,教授数学物理,化学医学这类科目。

    要知道,这个世界经过昊天显圣之后,诸子百家已经转变了研究方向。如果是后世的宋明时代,这些东西或许还会被打入奇淫巧技,但放在周朝,却是一门显学,还是足以开宗立派的显学。

    老者领着姬景三人一路穿行,渐渐的,姬景似乎听到了朗朗书声,而且愈来愈清晰。

    “仓颉作书,以教後嗣

    幼子承诏,谨慎敬戒

    勉力讽诵,昼夜勿置

    苟务成史,计会辩治……”

    姬景听的明白,这段文字在后世被称为《仓颉篇》,为秦国丞相李斯手笔。但此时出现在这里,并非时空错乱,而是《仓颉》三篇本就是仿照周朝蒙学《史籀篇》所做,只不过后世《史籀篇》已佚,而在伊阳、在南山里,姬景竟听到了完完整整的《史籀篇》全本。

    姬景迫不及待循着读书声往前走,在村落道路的尽头,坐北朝南,伫立着一所竹木宅院。这所宅院应该是姬景在入南山里之后见过的最气派的建筑。此时宅院大门敞开,有几个顽童在院子里嬉戏,而房屋里则隐隐可以望见一排排学生正在摇头晃脑,齐声背诵。

    姬景示意众人噤声,悄悄走进院落,顽童见有客来,视若不见,仍旧自顾自的做着游戏。

    姬景靠近窗台,往屋内窥去,屋舍之中的摆设极为简单,两张竹席,一张几案,其余再无他物。房间里学生或长或幼,皆端坐在竹席之上,口中吟诵,目视前方。而他们目光所落之处,则跪坐着一名鹤发老者,老者头戴儒冠,手捧书简,眉宇含笑,嘴里抑扬顿挫,正是他领着学生一字一句念诵着《史籀篇》

    老儒生身边毕恭毕敬站着一个青年,青年直裾襜褕,腰间佩玉,头上同样带着儒冠,他好像察觉到窗边异样,抬眼往来,正与姬景四目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