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姬周天子 » 第十二章:乡里

第十二章:乡里

    姬景真心求教,卫满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思索一阵,最终低眉拱手道:“伊阳父老翘首以盼王化久矣,王子但有政令,无所不从。”

    姬景笑了笑,卫满说这句话时,几乎快把“言不由衷”四个字写到了脸上。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以王子景的昔日作风,如果直言不讳,怕是立刻就要拂袖离去,顺便再丢下几句《诗》曰、《书》云,感叹礼崩乐坏,王道不行。

    姬景知道,改变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来日方长,并不急于一时。眼下最迫切的,还是伊阳的农耕,伊阳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总结,那便是“穷”。

    因为府库无钱,所以养不起牲畜,更无法开凿水渠、甚至连农具损坏都得不到修缮。

    昨天越国使臣文衡觐见,虽然大车小车拉来了不少礼物,但其中大多都是实用之物,比如盐、布帛。这些东西伊阳自己尚且缺乏,更不要说拿去换钱。

    剩下的一些珠宝珍奇倒是可以买卖,但对比伊阳所需,越国进献之物,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在这个时代,宝物易寻,农具难得,铁犁耧车的地位,比之百年前的兵器马匹还要重要。

    打仗没有铁器,犹有青铜器;没有战车,尚有步卒。但耕种没了铁犁耧车,效率便要大打折扣,劳累还在其次,耽误农时才是关键所在。

    所以齐国工室出产的耧车,一架便能卖到八千刀币。而普通人家一年到头辛勤劳作,所得到的收获,也换不来这样的一架耧车。

    王子景不知道伊阳税收几何,姬景却能大概估算出来。以“一夫狭五口,治百亩田”来计,一户人家,耕种一百亩土地,岁收粟米一百五十石。周朝十五税一,所以需要缴纳十石粮食。

    而伊阳一邑连带周边乡里,共五百余户,那一年所上交的田赋便是五千石。一石粟米,在丰年时,可以在雒邑卖到五十空首币,空首币与齐国的刀币几乎等值。所以伊阳一年的田赋收入,如果全部卖出,大概可得二十五万钱。

    二十五万钱听起来不少,但仔细算下来,只能买三十架耧车,若是分发下去,平均每十五户人家还分不到一架。

    至于耕牛,倒是便宜不少,但也要一千到两千钱,而且有价无市,列国大多禁止向外贩卖耕牛,违者以国法论罪。所以比起耕牛,铁犁耧车反而更容易获取,只需交足钱币即可。

    然而税收之粮,不可能全部投入市场。相反,秋收时国家还需要从市场买粮,把周人多余的粮食以市价买走,等到来年收获之前,民无余粮,再以市价卖出,此所谓“平贾”。而且除此之外,官员的俸禄、节日的开销、庆典的礼办……这些统统都需要从府库开支。

    伊阳不比雒邑,只有田赋和公田两项收入。所以一年到头的税收,往往取之伊阳,最终又用之伊阳。

    今年秋耕已经开始,明年,等到明年宿麦收割,粟米播种之时,自己一定要把农事一项彻底解决。姬景在心中默默盘算,如今已是九月中旬,宿麦到了来年四五月份才能收获,也就是说,自己还有将近八个月的时间来规划完成这一切。

    八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要是从头开始发展伊阳的手工业和冶铁水平,想独立制造出自己所需的铁犁耧车,那无疑是天方夜谭。但如果假齐国或者燕国之手,和他们合作,自己提供技术、他们提供成品,难度自然大大降低许多。

    而且和别国合作,还能想办法派工匠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比自己慢慢摸索要快捷的多。

    姬景已经有了初步想法,列国朝聘之时,就是自己接触外界的最好机会。尤其是齐国,齐国物阜民丰,手工业发达,冶铁煮盐兴盛,只要搭上了齐国这条线,提供伊阳一地的所需之物完全不成问题。现在唯一的难处只在于如何与齐国交好,或者说,怎么让齐国不仇视自己。

    再一次想到王子景、也就是自己给自己留下的烂摊子,姬景只能无言以对。但事已至此,他现在也只能想办法探听一下齐世子田阳的性情,投其所好,看看能不能解开两人之间的仇怨。

    一行三人顺着伊水一路往南,直到接近正午,才抵达了离伊阳最近的乡里,南山里。

    这一路上姬景想到哪问到哪,不论是风土人情,还是人丁田亩,亦或者法令制度,凡有所问,卫满皆能立刻作答。姬景诧异之余,心中对他的评价也是越来越高,要知道这些东西,就算是三老、里正,也不敢说知晓详尽,但卫满却能随手拈来,如数家珍。

    卫满的官职是“乡师”,乡师乃地官司徒属官,职责为掌握乡里的教育,以及官吏的治理情况。同时还负责颁布戒令、处理争讼、清点户籍。总之,如果按后世的六部划分,他的职责将横跨礼部、吏部、户部三个部门。

    姬景不知道,此时卫满的心中也是惊讶不已。姬景的问题,句句切中要害,不离民生关键,这和他心目中养尊处优的王子景截然不同,在他看来,只有常身处于平民阶层,才能对农事知之甚深。

    “三年不飞,三年不鸣;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卫满想到了昨天从宫中传出的越使评语。

    “难道天下真有这样的君主?”

    看着姬景的背影,卫满的心绪突然也变得澎湃起来。

    卫满是伊阳少有的士子出身官员。虽然如今士子不再和贵族挂钩,但读书人依旧还是稀缺资源。

    昊天显圣之后,白纸已经诞生,但被列国公室垄断,只在上层社会流通,所以当今的平民想要读书,难度不比春秋战国时期简单多少。

    在这个时代,成为读书人最便捷的方法,其实就是拜入诸子百家任意一家门下,有了师承,自然就得到了登堂入室的机会。在后世的秦汉时期,儒家就是凭借着一项“有教无类”,最终成为了诸子百家中的第一大家。

    比如姬景一直念念不忘的宗伯子婴,当年就是拜入法家名士逢子门下,学成出山之后,来到周王室当上了一名藏室史。

    而除了拜师之外,读书还有另一条道路,那便是官学。

    官学从夏朝始就已经设立,夏朝曰“校”,商朝曰“序”,周朝曰“庠”。以周朝为例,周朝以地缘把官学分为三类,王城称为“国中”,国中设立“国学”;王城附近的土地称为“郊”,郊内设“乡”,乡里的学校便是“乡学”;较远的地方称为“野”,野内设“遂”,遂中的学校便是“遂学”。于是,国学、乡学、遂学,便组成了周朝完整的官学制度。

    乡学遂学,其实只能为学生开蒙,等到学生启蒙之后,每年冬天便可以前往王都进入国学进修。之所以是冬天,是因为冬天不需要耕作,离乡前往王都,不会耽误农事。

    而国学也分两类,分别是小学和大学。小学者,见小节践小义;大学者,见大节践大义。只有小学毕业后成绩优秀的学生,才会获许进入大学读书,继续自己的学业。

    大学所教授的,就是读书人必备的本领,那便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毕业之后,学子可以离开周王室,前往列国周游求学,也可以直接选择在周王室担任官吏,听起来和后世的读研,以及毕业分配工作有几分相像。

    卫满当初走的就是这条路,最终选择了留在周王室做官。

    卫满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叔父来到雒邑经商,叔父无子,视卫满为己出,供其前往国学读书。而卫满也的确刻苦,八岁进入国学,十六岁学成毕业,其间不避寒暑,最终成为同代学子当中,学识最为优异之人。

    卫满从国学毕业之后,本来求取的是天官冢宰门下官职,却阴差相错被地官司徒选中,之后又不小心得罪上官,于是最终获得了“乡师”一职。

    乡师位卑而事繁,但当时的卫满年轻,以为万事无碍,可偏偏他被派遣的地方是伊阳。伊阳穷困还在其次,关键是官员建制不全,甚至连最重要的邑宰一职都常年空缺。

    邑宰可以看作县令,没有邑宰,伊阳便没了理论上的最高行政长官,那么一切事务都只能在职官员自己商量决定。卫满是伊阳仅有的士子出身,这个时代没有科举,官员大多世袭,所以卫满来到伊阳之后,迅速成为了官员们的领头羊。他明面上担任的是“乡师”一职,但实际上可以称得上是伊阳的半个邑宰,只是缺了天子印玺授命而已。

    然而就算是货真价实的邑宰,对卫满来说,也绝不是一项好差事。伊阳昔日穷困比今日更胜,全赖卫满带领其他官员勉力支撑,但也只是强撑而已,他今年不过二十五岁,可多年奔波下来,士子形象早已毁于一旦,任谁去看,都是三四十岁的模样。

    卫满几次想辞官离去,可面对伊阳父老,以及诸位同僚,总是无法下定决心。去年他听说王子景将要入主伊阳,大喜过望,以为天见可怜,伊阳终于要时来运转,可之后的结果却让他大受打击险些一蹶不振。

    王子景入主伊阳之后,不修政务,不理农事,每日只知躲在深宫潜修礼法,卫满几次求见,都不得回应,今年春耕大典,终于得见王子,他本想畅述伊阳弊端,却被王子景恹恹打断,无疾而终。

    此事之后,卫满失望至极,终于打定主意,等到今年秋耕过后,离开伊阳,离开周王室。

    然而昨天,卫满在城外督促秋耕,却听说越使来访,不待自己回还,又听得王子景亲迎越使,城内周人同唱《振鹭》。

    卫满最初还不信,可等到自己回到伊阳,看着府库内新搬运进来的盐和布帛,他竟不知如何是好。今天一大早,他又接到宫人来访,说王子景请他往城外一见,他当即允诺,之后却又开始后悔。后悔自己既然下定决心抽身离开,那伊阳的种种变故,已经和自己无关,何必再掺合进去?

    可一路同行之后,他对王子景的印象已然大为改观,如果王子景真能一扫积弊,使伊阳焕然一新,自己或许不用离开周王室。

    这样的想法令他怦然心动,卫满生于卫国,但自幼在雒邑长大,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客居,所以离开周王室,另寻仕途,对他而言就是背井离乡,如非万般无奈,他绝不愿走至这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