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星记 » 第二十二章 那些年我们一起修行

第二十二章 那些年我们一起修行

    …

    李年知道自己是在梦境之中。

    虚无黑暗之处,有一个朱衣紫冠的童子面容肃穆行于虚空之上,落脚之时朵朵莲花生出。

    在其前方是一道五彩斑斓的石门。

    童子每走一步似乎的极为吃力,而脚下的莲花也是若隐若现,就在莲花似乎要彻底消散之时。

    朱衣童子停下身形,严肃的小脸上出现了丝丝委屈之意,眼神幽怨的看着远处发呆的李年。

    李年福灵心至,口中不自觉的诵读起来圣贤之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圣贤之言响彻于虚空,化做金色文字飞于小童脚下。

    莲花又起,泛着丝丝金晕。

    朱衣童子点头似乎极为高兴,扶了扶头上的紫冠,打起精神继续往石门而去。

    石门就在眼前,不过三五丈距离之时,异象又起。

    古朴石门轻微晃动,四方虚空也是跟着摇晃起来,泛着金晕的莲花也暗淡起来。

    朱衣童子垂头丧气,长叹一声似乎要放弃,却见李年不慌不忙的徐徐念道: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李年口诵先圣之言,大步踏行到朱衣童子身边,拉过童子的手,低头说道:

    “与汝同行…”

    朱衣童子眼神复杂的看了李年一眼,片刻后说道:

    “善”

    脚下莲花不知何时已然成了金色,一大一小也走到了石门前,童子上前,双手撑在石门上,盯着李年。

    像是在说,还不帮忙?

    李年心领神会,紧了紧裤带,也一共用力。

    两人像是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吃奶的劲儿都用了出来,然而石门却纹丝未动。

    朱衣童子沮丧摇头说道:

    “天时不至。”

    李年却不信邪,既然是在自己梦中,还能一道破门给欺负了。

    动念间一把铁锤生于手上,对着朱衣童子嘿嘿一下,在童子惊骇的眼神中,狠狠挥锤便砸了上去。

    一时间虚空中响起了阵阵闷响,回荡在虚空之中。

    如旱雷乍响,震耳欲聋。

    朱衣童子死死的捂住了耳朵,小脸都皱成了一团,颇为无奈的看着正奋力挥锤的李年。

    不知过了多久,李年气喘吁吁的停了下来,看着毫无任何损伤的石门骂了一声娘。

    正要再挥锤之时,身后传来如暮鼓晨钟般的声响,像是有人在低声轻语,不待李年细听,他整个人如同被人从屁股上踹了一脚,一个踉跄就向石门撞了过去。

    隐约间,他像是听见了一声佛吟。

    李年下意识紧闭双眼,想象中的疼痛并没有来,半晌后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立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山之下,而身后是一片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身边的朱衣童子早就不见了踪迹,李年也不多想,正要动身登山。

    却见云海皆开,有大日横空,有金甲神人立于雪山之巅,对他遥遥一指。

    李年身子僵住,正待说话,却天昏地暗,整个人又陷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中。

    ……

    京都

    月明星稀,风雪已停。

    李年如梦初醒,此时的他还站在书架前,手中的书卷早就不见了踪影,他眉头紧锁死死的盯着自己的双手。

    十年前他来此,或许是意识过于庞大,婴儿的身躯不足以承载他的灵魂,所以他极度嗜睡。

    而他的双手,总是不受控制的发抖,他原本想着等过几年长大了,自然就可以恢复正常。

    然而此时,他却清楚的感受到旧疾尽愈了。

    小小身躯之间更是有一股无形之气攒动,行走于全身关隘,身子竟是暖洋洋的。

    李年试着脱下身上两层皮袄,快步推开房门,立于庭院之中,京都本就天寒地冻,此时的他身着单衣,浑身却感受不到一丝寒意。

    看天上挂着的明月,想起梦中的记忆碎片,感受着此时身体的种种奇妙,他心神摇曳,不由感叹道:

    “什么是修行,修行就是,真他妈的好…”

    “大同元年我自论道脱颖而出,于书院进学三年,而后去了军部,于边疆磨砺数年,终日与风沙为伴…”

    李年吓了一跳,闻声看去,原来赵仲来站在门口,刚才心绪激动间,竟是未曾发现他。

    李年埋怨道:“赵大伯,人吓人会吓死人的知道吗?”

    此时赵仲来神色复杂的看着他,缓缓说道:

    “在边关这些年,戈壁荒野间,我与马贼为战,与敌国探子为敌,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终于一日,我于生死间入境,从而才走上了实境…”

    李年倒是是颇为惊奇,实境是什么他不懂,但是想不到赵仲来原来还入过军伍,难怪生得这般魁梧。

    “有的人蹉跎一生,都看不见修行门槛,而你…”

    赵仲来苦笑摇头,指着李年说道:“不过是一个下午的时间,你却直入实境。”

    李年疑惑问道:

    “什么是实境?”

    赵仲来拾起窗台边一物,京都大凡书香之家,必然都会养兰。

    “此兰白日受阳光,黑日受月华,才能汲取营养成长至今,但是人间没有四时不谢的花,万物相通,兰花如此,人自然也是如此。未尝常闻有生而不死之人。”

    指了指冬日仍旧翠绿的兰花,又道:

    “此兰名曰天晴,虽说不可四时不谢,但因为其根骨异于多数兰花,所以栽种得当可终年翠绿。而人也是同理…”

    “天生万物,以人为灵长,天资聪颖者有,资质平庸者有,所谓修行不过是就是‘栽种’自身,兰花受日精月华是靠本能,人身却不能靠本能,只能通过外力吸取天地元气…”

    李年打断道:“到底是日精月华,还是天地元气?”

    赵仲来不满的看了一眼李年,没好气的说道:“馒头和谟有区别吗?”

    李年暗自嘀咕故弄玄虚

    “天地元气自然是不能自己钻进人体内,当然是需要一些外力,而呼吸吐纳之法,就是外力。而能留元气于体内自然是看个人天赋的。”

    “修行之法在大魏并不少见,随意去一处书店中就能买到许多,之所以会如此,完全是因为并不是人人皆能修行…”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空之又空,一法长存。初时打坐冥想不过是在追寻冥冥之中的‘玄门’,绝大多数人就卡在这个门槛上,这个门槛又被称为修行之始‘初识…’”

    初识之境其实并无神异,无非就是打破顽空见悟空,于神海内无尽暗虚寻那众妙之门。

    李年细细思索梦境之中事,听赵仲来并未提起朱衣紫冠童子,他也是不动声色的问道:

    “众妙之门,可是一座五彩石门?”

    赵仲来点头,回应道:

    “众妙之门立于冥冥不可知之地,修行之人于门前自问,能达此处,便为玄门境,”

    玄门者,众妙之门也。

    天有四时,天地之脉络与人之脉络相呼应,每年春时玄门流光溢彩,修行之人可冥想于门前。所以说,每年立春的时候也是尚未踏入实境的人最为重要的时候。

    那时能从玄门中吸纳少量的元气滋润自身。

    至于如何入门而入,那就要看缘法了,天赋异禀之人喝口水或许就进了,资质愚笨者枯坐数十载也还在门口打转。

    而只有入了门的人,才能正真算是修行中人。

    “玄门洞开,门后便是人体雪山气海,神念立于气海之畔,构筑神桥跨海而行,此为神桥境,神桥者增寿三十载,寒暑不侵…”

    李年心中恍然大悟,难怪那太监伯伯冬日寒风之下,也就穿一身单衣袍服,如此说来自己也是神桥境界的修行者了。

    脑海中灵光一闪,想起了白日看见的一幕,急忙追问道:

    “如此说出,今日那飞腾挥袖间就将箭雨挡在外的宦官就是神桥境了,那我岂不是也可以?”

    赵仲来似笑非笑的看着李年,说道:

    “那是我大魏监察院的大总管断鸿,陛下的近侍宦官,你与大总管相识我是知道的…”

    李年尴尬的点头。

    “大总管不是神桥境,而是彼岸境,修行中人构筑神桥跨气海而达雪山之下,便是彼岸境了,不过你不要高兴太早,如果是一万个人当中能有一个可修行之人,那百万个修行中人,才能有一个彼岸境的人出现…”

    李年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比例如此夸张?

    赵仲来像是看出了李年的疑惑,斩钉截铁的说道:

    “我与你说过,修行不过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增寿养身可以,如果你要想跟话本里那些神仙一样,飞来飞去,动辄翻江倒海完全是痴心妄想…”

    “大总管乃是我大魏监察院的院长,自然是境界高深。我大魏能达到彼岸境的人,不过是寥寥三五人,非大气运者终生不能得门所入,全天下的彼岸境,也不过二十之数,彼岸者,增寿甲子超脱世俗,能以身调动元气,最强者不过百人敌,虽说能施展一些神异手段,但若遇到军阵也一样得身死道消,所以呀,不要觉得彼岸境就如何如何神气了…”

    李年终于知道了,原来修行,初识,玄门,神桥,彼岸,四境。至于赵仲来所说彼岸境非大气运者不可得。

    比别的他不行,要说大气运者,舍他其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