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星记 » 第二十六章 千年士族

第二十六章 千年士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所有人看来,皇帝对于大魏有国中之国这件事,耿耿于怀了四十余年,所以这些年念念不忘的,就是要将这块疥癣之疾给治好。

    而在那八族中人看来,士族门阀原本就比这世俗王朝来的久远。正所谓,无千年王朝,却有千年世家。

    真要按年龄论资排辈,大魏在这些世家面前,完全就是一个刚生婴儿。

    你既然是个奶娃子,又如何能让我们臣服呢?

    臣服是不可能的,但是称臣是没问题的,谁让你手里有刀呢。

    大魏皇帝起于乱世,自马上得天下,杀人他是不怕的,

    皇帝若想,自然能杀得洛安八族断子绝孙,可人杀得了,人心他却杀不了。

    八族屹立人间千年,早就是读书人心中的圣贤之族,历朝历代治理天下,也都靠士族的读书人入朝为官。

    哪怕是现如今的大魏,虽说有三台书院,有国子监,可在绝大多数读书人仍旧在心中视八族族学为儒家正统。这种事,本就是无法在短短几十年间就能改变的。皇帝设立三台书院吸纳寒门子弟,又以国子监为辅,为朝廷输送人才。可读书这种事,治国理政安天下,对于那些寒门学子来讲,要想短时间学以致用,实在是有些吃力。

    所以这些年来,大魏能担当大任的文官,实在是凤毛麟角。以至于到今天,六部百官之中,心向士族者仍是不在少数,而能压制这些人的老臣,却也是逐渐凋零。

    “武将不用说,那些将门勋贵,本就是与陛下同气连枝玉损俱损,而文臣这边,丞相大人残喘于病榻之间,连死他都不敢死只能强撑着…”

    看着李年,赵仲来长叹一声,似有无尽的落寞之意。

    大魏外有强敌在畔,内有虎狼酣睡,何止是林浊清林大人不敢死,便是陛下也不敢死,一旦皇帝龙驭上宾,天下顷刻间就会风云变色。

    十年不曾临朝的陛下,于前些时候的朝会以国师做筏,不就是告诉某些人,我大魏国师既然还活着,那他自然也还能活很久。

    似李年这样聪慧之人,到底是少数,若是国朝多些这样的好苗子,又何愁士族之祸,可偏偏这样一个人,却无为官之意,特别是一朝入实境后,这小子身上的淡然之意越发浓重。

    修行中人大多数都心有一些虚无缥缈的念头,特别是刚踏入此境中的人,所以要想个办法给他扭转一下想法。

    李年并不知道某人正琢磨着改变他,当然若是知道也只会嗤之以鼻,若论年纪他能算是某人的大哥,至于不想做官,当然是他有自己的想法。

    不能做官又如何,他现在还不是立于皇城内与满朝朱紫贵同座。特别是在听了赵仲来忧国忧民的话之后,他更是对如今的大魏朝堂望而却步。

    首先皇帝年纪大了,这时候的皇帝是最为可怕的,无数英明的皇帝都在晚年栽跟头犯糊涂,这是历史规律。其次,国朝几年太子就几年,岂有四十年储君乎?要说太子殿下心中没有一点怨怼之心,李年不信。

    皇族历来都是将人性之恶发挥得淋漓尽致,父杀子,子弑父,兄弟相残,祸起萧墙之事太过于平常。谁也无法抗拒那种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权力诱惑。

    真要到了那时候,怕又是血流千里伤及无辜。

    李年不由得心中一叹,这就是家天下的弊端,天下安危寄于一人,皇帝也是不好坐呀。用那些文武大臣,就好比手握着一把无柄利剑,伤人又伤己。

    而盘踞在洛安的八族,就是一条隐藏在暗处的毒蛇,稍不留神就会伸脖子出来咬人。

    “赵大伯,我觉得吧,士族之患还是要在学子身上做文章,治大国如烹小鲜,温水煮青蛙慢慢来。要是能在学子晋升上做出明确的划分,想来能让大多数寒门学子或者资质不够者归心…”

    李年低声说着。

    大魏的学子晋升,并没有一套成体系的道路,前朝是靠举荐制,大族将有学之士举荐为官,当时的寒门子弟若想进学,也都得依托士族。

    而当今陛下虽然开了一道口子,但是还是有瑕疵的。

    虽然朝廷允许各州郡设立学堂,但是对于学子的身份划定却非常模糊。

    童生功名由学堂先生判定,而后去县衙记录在案,至于童生究竟有没有学问,都是学堂先生一言而定,县衙是没有那个功夫去查验的。这时候就非常考验学堂先生的人品了,可人品这东西,想来都是靠不住的。

    一篮子鸡蛋,总有一个是臭的,古今如是。

    而想要做先生,就得入国子监入学,经过朝廷核验以后方可获得秀才功名。如果想入朝为官,那就就是朝廷大比。

    所以历届的朝廷大比不乏老师和学生同处一考场的现象,试题也都是一样的,可学识却不一样。所以这时候学子天资如何就非常重要了。

    朝廷取才,完全就是硬生生从平庸之辈住,挑出那惊艳之人。

    此事有利有弊,利在站在中枢为官者,都是人尖子。而弊端就是,学子晋升之道模糊不清,大多数人还是会下意识认为,背靠大树好乘凉。

    要是生在八族,我也能学富五车。

    这是大多数平庸之辈的想法,也是他们心中察而不觉的希望。

    人总是在虚无缥缈的希望中谋求一点生机,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当然了,即便是皇帝这样做,也是相当于釜底抽薪士族了,断士族根基,那洛安八族自然就视魏皇帝如仇寇了。

    赵仲来听李年的言语,虽然心中赞叹他眼神如炬,但嘴上却反问道:

    “你当陛下不懂?还是百官不懂?”

    李年蹙眉,疑惑不解的说道:

    “既然都懂,为何又不做?”

    赵仲来指了指自己的心脏,低声说道:

    “人心如此,哪里是你能说改就改的。国朝初立之时,多数州郡官员本就和士族门阀牵连过深,你要知道千年的时间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士族在人间千年早就织出了一张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杀人简单,诛心最难。难道真把天下官员全杀了?那谁去治理天下呢?陛下能做到此种地步,可以说是古今未有了,再往前走几步,别说士族之人不肯,就是如今为官之人也都不肯。一个萝卜一个坑,有人来自然是有人走…”

    “毕竟…人间千年如此,再来千年有又何妨?”

    说来说去还是蛋糕怎么分的问题,皇帝夺了士族的利益给如今的官绅,而如今的官绅却不愿意在分利益出来,这完全就是一种本能,毕竟是人非圣,谁不喜欢把糖果藏起来不给别人吃呢?

    凡夫见相,圣人见性。

    李年恍然大悟,忽然想起来一句话

    ‘自私才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动力…’

    不知为何,李年突然想到了修行之事,哪怕真能修到以一人敌国,此时大魏所面临的处境,怕也是好不到哪里去。

    还有的困境,无非就会换个形态去展现。

    而能消弭于无形者,唯有时间二字。

    “如此说来,若想真要消除士族的影响,怕是再等上几代人,当然前提是后世之君不改其道。”

    李年嘴上这样说着,心里想的却是,只有等百姓翻身做主人了才能可能实现吧,不然大家无非就是换个家长。

    赵仲来神色复杂说道:“古今唯圣人看千万年之后,凡夫俗子真能顾及三代者,又有几人?”

    呵呵,看来赵大伯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说白了就是,人都他妈死了,哪里还管得了身后事。

    我死以后,哪能管他洪水滔天。

    …

    断鸿将紫金盒子收于皇帝面前的案几之上,众人也都收回了心神,至于刚才皇帝和士族的言语交锋自然也都被他们选择性遗忘了。

    洛安八族这次也就来了三家,王家好经义,李家好诗歌,而宇文家却是擅长写八股文章,破题之能当世闻名。

    而此次来的三个皓首老者,不仅在族中辈分高,学问自然也是极好的。

    士族落座身旁两侧就是六部尚书,而后面大多是国子监的学子,至于国子监老祭酒,自然是踱步殿中为彼此论道开个头。

    而众学子此时都围绕着这次的论题稀稀疏疏的低声讨论起来。

    人性本善,亚圣在其著作中就已经有过记载,曰: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也就是说,亚圣其实是假想到了一种情况,小孩子要掉进井里了,旁人看到自然是会首先惊动怜悯,而此时下意识的想法,亚圣称之为‘仁’之起点,羞耻,厌恶是‘义’的起点,待人次让是‘礼’的起点,辨别是非是‘智’的起点。

    而这些都是东西,都是来自于人性深处本能东西,所以人性是一切善行善念的根。

    人性本善之说,不为如是也。

    李年点头,听着看着老祭酒三两句话,将圣人之言说出又掰碎讲顺,便是四五岁稚子也都听得懂。

    既然是论道,自然是有人站出来进行驳斥的。

    在王芝的示意下,他身旁那个俊朗青年起身有到殿中,极为有礼的向四方拱手,温声说道:

    “学生王洛白,却有些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