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神话从三个和尚开始 » 第八十四章 著书

第八十四章 著书

    因为就算不论老子在神话体系中的地位,也绝对是天地间一等一的人物。

    所以王奂也想想见老子,这无关修为,仅仅只是对老子的敬仰。

    “这到也说的通。”王奂看着眼前的尹喜心中如此想道。

    若是老子刚离去不久,那这尹喜应该得到《老子》还没有多久,这会儿应该还在研究,还没有彻底明悟自己的道,所以才会这么弱。

    “圣人可否多留几日?”尹喜问道。

    “多谢施主相邀,只是贫僧有事在身不得不离去。”王奂想了一会儿,他很想答应,但终究还是拒绝了。

    “圣人是拥有大智慧的人,那可不可以把自己的智慧写成书籍留给我呢?,我必将其传于后世,造福于世人。”

    “智慧?”

    王奂有些尬尴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他平时虽然自诩聪明绝顶,但是要说什么大智慧他觉得自己是没有的。

    这里的“智慧”可以理解成哲学思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但是一般人的哲学思想都是片段化的、不连续的,有自己完整一套可以逻辑自恰的哲学思想的人是哲学家,但是也不是每个哲学家都能把自己的哲学思想用短短的几千字写出来。

    王奂不是思想家,更没有领悟自己的道,他可不认为自己能写出像《老子》那样的辉煌巨作。

    他是二十一世纪的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有很多优秀的思想,他倒是西一榔头东一榔头的学过一些,但是要他把这些东西整合起来,用短短几千字写出来,那真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王奂开口道,他别无选择。

    “多谢法师!”尹喜回道。

    ………………

    函谷关山坳中。

    一间古朴的小院内,院子用篱笆围着,院子里种着一颗枣树。

    这个地方很安静,这里是尹喜给他安排的住所,用来给他写书的。

    王奂跪坐在案几边,右手拿着毛笔看着案几上的一堆空白的竹简久久不能下笔。

    他不知道应该写什么。

    他知道墨子,知道孟子,知道列子,知道庄子,知道韩非子,知道…………

    但是就是不知道从哪儿下笔,不管怎么写好像都没有《老子》中的道理高大上。

    《老子》一文就像思想总纲,而后面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受他的影响,实在不好写。

    看来还是得回到佛教。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总能与道教拼一拼,因为在神话小说中佛教和道教可是两分天下。

    确定了书的大方向,王奂松了一口气。

    但是紧接着又皱起了眉头,这佛教经典繁多,没有任何一本能概括到全部,他又为选择哪一部经典头痛起来。

    主要是他能选的还不多,他会的佛经也就那么几部。

    “《心经》还是《金刚经》?”王奂沉思道。

    最终他选择了《金刚经》,没有别的原因,主要还是金刚经够长,全文一共5130字,分为三十二章。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的经典,影响很大,这也是他选择《金刚经》的原因之一。

    唯一遗憾的是《金刚经》成书于公元前994年,距今已经四百多年,虽然还没有传到中国,但是确确实实的已经有了。

    《金刚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

    经文中强调“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

    由于其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

    这《金刚经》与《老子》不一样。

    《老子》一文主要阐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这本书更多是阐述天地宇宙的运转规律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但《金刚经》不一样,他是一本宗教巨著,里面更多的还是宣扬其佛教的一些东西。

    但是王奂别无选择,只能在书简上如此写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洋洋洒洒五千余字,王奂一共写个一个多时辰,书简已经是高高的几堆。

    王奂停下笔,满意的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书简,他非常有成就感。

    如今佛教还在印度发展,但是他现下却把它传来了中国。

    也不知道后世会发生什么,考古学家可能又会争论一番吧!

    因为他所写的这些东西,与古印度的佛教经义不太一样,现在这个世界古印度的佛教还处于小乘佛教阶段。

    而他所写的这些却是已经经过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了的,本土化的思想。

    说不定后世的中国人,会大手一挥在历史书上写这么一句化“中国佛教始于春秋末年,有别于古印度佛教,创建者弘智法师。”

    这只是两个伟大的思想者,在思想上的神交。

    古印度释迦牟尼,中国的弘智法师。

    想到以后诸子百家里会有佛家这么一家,想想都兴奋。

    王奂看着眼前案几上的最后一页书籍,上面的墨迹还没干,王奂在等,只有等墨迹干了才能卷起来。

    王奂越想越兴奋,突然觉得这么点东西还不够。

    他马上又拿起笔,摊开另一块书简,他要把佛教的中心思想写出来。

    佛教的中心思想很简单,一共七句话。

    这当然不是他自己悟出来的,这是他以前看小说的时候无聊,自己上网查的,如今修为愈加高深,所以这些看过的东西又都记了起来。

    第一句话,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

    缘起性空。所以缘起性空就是佛法的根基,宇宙不是神创造的,世间也没有独存性的东西,更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因缘和合的事物有生有灭,佛教把这种生灭的现象,看作是假有的,用金刚经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种虚幻的本性是空的,只有空才能容纳一切,如果性不是空的,一切都不会有。

    这就好像一个房间只有是空的才能住进去人,若是实的就难以容纳任何一物,所以真空才能妙有,不空就不会有。

    第二句话:一切皆是因果。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因果的循环,我们能来到这里,必然有过去的因,我们现在的所做,未来必然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第三句话:苦、集、灭、度,人生的四条真理。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便悟道了这人生的四条真理,也叫四圣谛。四圣谛告诉我们苦是人生的常态,以及苦的原因和灭苦的方法,通过学习四圣谛就可以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最终得到涅槃。

    第四句话:修行的方法是八正道。

    如何修行佛法,佛提出了八正道,也叫八支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指明的八条正道,主要是引导众生,要正信佛法、正知、正见、正念、正定。千万不要人行邪道。

    第五句话:中道才是大道。

    佛陀悟道后,提出了中道。中道也是佛法的最核心智慧,中道不提倡享乐、也不提倡苦修,中道也说明了佛法非唯心主义,也非唯物主义,而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结合,心物达到合一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不生不灭。

    学佛一定要受持中道才行,不执着于任何一端,就不会迷失方向。所以金刚经上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第六句话:四大、五蕴、万法皆空。

    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话也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一切皆空,一切皆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有,有即是空。

    第七句话:依照三法印,不迷失方向。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佛教的三法印,三法印可以用来印证佛经的真伪,以及言论的虚实。

    ………………

    洋洋洒洒又写了几百字,王奂这才觉得圆满。

    有了经典,如今又有了中心思想,给他时间,绝对能在如今的时代生根发芽形成一个大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