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颠覆红楼梦 » 第十二节 再述贾宝玉、史湘云、林黛玉、贾母四人的住宿情况

第十二节 再述贾宝玉、史湘云、林黛玉、贾母四人的住宿情况

    《红楼梦》第五回写得很清楚了,贾宝玉幼年和“林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时,贾宝玉的年龄是“亦在孩提之间”——“孩提之间”就是两三岁。《红楼梦》第三回又写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

    那么林黛玉一两岁或两三岁时,进荣国府了吗?没有,那时,林黛玉还在扬州。林黛玉在《红楼梦》里一出场就是五岁,林黛玉五岁时还在扬州林家。

    因此贾宝玉是不可能在“孩提之间(两三岁)”时,和这个真正的林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的。

    ——————

    真正的林黛玉六岁才第一次进荣国府,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当时贾宝玉七岁。

    我国古代就有“七岁不同席”的习俗,林黛玉就说过“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

    荣国府同样遵循“七岁不同席”的习俗,在林黛玉六岁第一次进荣国府前,贾宝玉早已从贾母的卧室“套间暖阁儿”搬了出去,搬到和贾母同在一个套间(即同一间正房)的其他三间小房的其中一间去住了。因此,在林黛玉进荣国府后,林黛玉的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时,贾母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贾母这是叫贾宝玉搬回贾母的卧室“套间暖阁儿”,和贾母一起住。

    但从贾宝玉回贾母的话“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来看,贾宝玉并没有搬回贾母的卧室“套间暖阁儿”,和贾母一起住。

    《红楼梦》第三回,第51页。

    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

    ————————

    我们再来说宁荣两府的礼法。宁荣两府极注重礼法,就连祭祀、坐宴入席、向长辈行礼,都要男女分开。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第725页。

    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轩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第726页。

    贾敬贾赦等领诸子弟进来。贾母笑道:“一年价难为你们,不行礼罢。”一面说着,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左右两旁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两府男妇小厮丫环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间更衣,众人方各散出。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第985、986页。

    先是那女客一起一起行礼,后方是男客行礼。贾母歪在榻上,只命人说“免了罢”,早已都行完了。

    ———

    我们知道,《红楼梦》是一部极严格的现实主义小说,它以小见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的。荣国府和宁国府是当时社会的一角,从宁荣两府祭祀、坐宴入席、向长辈行礼,都要分开男女分开,可见当时社会礼法的严苛。

    就算贾母、贾政、王夫人等对林黛玉的闺誉和名声不在意,难道他们对他们自己家的名声、对贾宝玉的名声也不在意不成?

    贾母那么疼爱贾宝玉和“林黛玉”,贾母会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名声受损吗?

    不可能。

    因此,贾母、贾政、王夫人等断不会让七岁的贾宝玉和六岁的林黛玉在同一间房里睡觉的,更不要说让他们两个人在同一张床上睡觉了。

    ———————

    林黛玉住在“碧纱橱里”,而贾宝玉的话“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似乎是表明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睡在以“碧纱橱”作间隔的同一间房的“外间”和“里间”。

    但我们知道,一间正房就是一个套间,贾母所住的正房大院,不算东西厢房,单单是五间上房就足足有20间小房

    单说贾母所住的那套“套间”,除了她自己住的以“暖阁儿”小门作隔断的小房和贾宝玉住的小房外,也还有两间小房,贾母用得着让七岁的贾宝玉和六岁的林黛玉住在同一间房吗?

    根本就不需要。

    因此,贾宝玉的话“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并不能代表贾宝玉和林黛玉住在同一间房。

    ———

    像荣国府这等豪奢人家,一个较大的房间(比如一个正房的四间小房)自然是隔断成一里一外两个更小的小房间的。因此贾母住在“暖阁儿里”,林黛玉住在“碧纱橱里”,就说明了,贾母和林黛玉并不是住在同一间房的。

    在贾宝玉两三岁(孩提之间)时,到贾宝玉将近七岁搬去和贾母同在一个套间(即同一间正房)的其他三间小房的其中一间去住之前,贾宝玉都是和史湘云这个假的“林黛玉”一起跟着贾母睡在贾母住的“套间暖阁儿——“同随贾母一处坐卧”的。

    到了林黛玉六岁进荣国府时,贾宝玉早已从贾母的卧室“套间暖阁儿”搬了出去,搬到和贾母同在一个套间(即同一间正房)的其他三间小房的其中一间去住了。按照“七岁不同席”的习俗以及当时社会的严苛的礼法,贾母和荣国府为了荣国府的名声、为了贾宝玉的名声,也绝不可能会让贾宝玉和林黛玉睡在同一间房,更不可能让贾宝玉和林黛玉睡在同一张床上。因此,贾宝玉和林黛玉从来没有在同一间房住过。

    ——也就是说,贾宝玉所说的“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这“碧纱橱外”对应的并不是林黛玉住在“碧纱橱里”。

    荣国府里有那么多座中型、小型的四合院,有那么多间小房,单是贾母的正房大院就不止20间小房了。荣国府里有那么多的小房,用“碧纱橱”作隔断的小房,肯定不止林黛玉所住的那间;兼且从曹雪芹先写林黛玉六岁才第一次进荣国府,再写比林黛玉大一岁的贾宝玉“亦在孩提之间”来看,《红楼梦》虽然大体上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但也有少部分内容并不是按时间顺序写的;那么贾宝玉偶尔,比如午休的时候,睡在他的书房或者他的其他房间的“碧纱橱外的床上”,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

    林黛玉会说出“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这句话,一来是我国古代就有“七岁不同席”的习俗。二来是因为当时第一次进荣国府的林黛玉已经六岁了,而贾宝玉比林黛玉还大一岁,那时贾宝玉已经七岁了;正是分床分房睡觉的年龄。

    “七岁不同席”的“席”,就是席子,即铺在床上的、睡觉时垫着的草席。因此“七岁不同席”的“席”,引申为“床”。所以,“七岁不同席”的意思就是,男孩子和女孩子七岁起就不在同一张床上睡觉了。——进一步引申为: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到了七岁以后就不能和异性在同一张床上睡觉了。

    从林黛玉的话“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来看,“七岁不同席”在我国古时是一种极常见的习俗,以致连第一次进荣国府的才六岁的林黛玉都知道这种习俗。“七岁不同席”实在太常见了,以致于林黛玉在和她的舅母王夫人说话时,脱口就说出“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这句话来。

    林黛玉的话“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其实就是暗示读者们,林黛玉没有和贾宝玉(贾母)一起住。

    《红楼梦》第三回

    (林黛玉)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

    贾宝玉所说的“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这“碧纱橱外”对应的并不是林黛玉住在“碧纱橱里”。那么林黛玉住的“碧纱橱里”是和什么对应的?

    我们再看回“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那两个自然段,数一数,和“里间”、“外间”相关的有多少个。

    《红楼梦》第三回

    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每人一个奶娘并一个丫头照管,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一面早有熙凤命人送了一顶藕合色花帐,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

    ———

    从“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这两个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到

    ,和“里间”、“外间”相关的词语,就只有六个:

    1,贾母所住的“套间暖阁儿里”,

    2,林黛玉所住的“碧纱橱里”,

    3,贾宝玉所睡的“碧纱橱外的床上”,

    4,“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的“外间”,

    5,幼年的贾宝玉和史湘云同睡的“套间暖阁儿”“外面大床”,

    6,林黛玉所住的“碧纱橱内”,

    看看这6点,我们逐一进行排除,我们很轻易地就能发现,和林黛玉所住的“碧纱橱里”相对应的“外间”,既不是1,也不是2,更不是3、5、6,因此和林黛玉所住的“碧纱橱里(碧纱橱内)”相对应的唯有“4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

    “4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中的“上夜”就是值班守夜。

    “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就是贾母派去服侍林黛玉的人中的“四个教引嬷嬷”和“贴身掌管钗盥沐两个丫鬟”等人晚上轮流在林黛玉所住的那间房的外间轮流值班守夜。

    如果贾宝玉偶尔所睡的“碧纱橱外”和林黛玉所住的“碧纱橱内”是同一个房间,那么贾宝玉岂不是和轮流在“在外间上夜听唤”的“四个教引嬷嬷”和“贴身掌管钗盥沐两个丫鬟”睡在同一个小房里了吗?

    以荣国府的奢华、贾母对贾宝玉的疼爱、贾宝玉的脾性,贾宝玉会和“四个教引嬷嬷”和“贴身掌管钗盥沐两个丫鬟”这些人睡在同一个小房里吗?

    根本不可能。

    所以,贾宝玉的话“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和贾母安排的“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就表明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根本就不是住在同一个房里的。

    “上夜”,释义:1、前夜。2、旧时指值班守夜。

    ———————

    脂砚斋是史湘云的原型(下一节有述),她对包括她自己(史湘云)在内的、贾宝玉、贾母、林黛玉这四个人的住宿情况是知道的一清二楚的。

    我们来看看史湘云(脂砚斋)她自己是怎么说的。

    脂砚斋的“前文黛玉未来时,湘云、宝玉则随贾母”是说,林黛玉没有去荣国府前,史湘云、贾宝玉跟随贾母住在同一个房间里。

    脂砚斋的“今湘云已去,黛玉既来,年岁渐成,宝玉各自有房,黛玉亦各有房”这句是说,史湘云离开了荣国府,(回她自己家去了)。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时林黛玉六岁,贾宝玉已经七岁了,他们都“年岁渐成”了,(因此按照“七岁不同席”的习俗),贾宝玉住在自己的房间里,林黛玉也住在自己的房间里,贾宝玉和林黛玉并不是住在同一个房间的。

    (注:虽然说“年岁渐成”,但贾宝玉在林黛玉第一次进荣国府时,也不过就是七岁大的孩子,按照贾母对贾宝玉的疼爱,贾母肯定是舍不得让贾宝玉搬远的,因此贾宝玉虽然是从他和史湘云、贾母一起住的“套间暖阁儿”搬了出去,但只是搬到了同一套房的余下3间小房间中的一间去了,贾宝玉和贾母、史湘云三个人仍然是住在同一套房的不同房间里。)

    (“故湘云自应同黛玉一处也”我们后文再述。)

    脂砚斋的批注的前大半段——“前文黛玉未来时,湘云、宝玉则随贾母,今湘云已去,黛玉既来,年岁渐成,宝玉各自有房,黛玉亦各有房”,和曹雪芹所“暗”写的“林黛玉从来没有和贾宝玉、贾母在同一间房住过,和贾宝玉、贾母一起住的人其实是史湘云”,是相一致的。

    《脂砚斋评石头记》(上海三联书店)第二十一回,第216页。

    那天早又有掌灯时分,王夫人、李纨、凤姐、迎、探、惜等都往贾母这边来,大家闲话了一回,各自归寝。湘云仍往黛玉房中安歇。[蒙双]前文黛玉未来时,湘云、宝玉则随贾母,今湘云已去,黛玉既来,年岁渐成,宝玉各自有房,黛玉亦各有房,故湘云自应同黛玉一处也。

    ———————

    史湘云随贾母同住在“西边暖阁”(即套间暖阁儿)时,史湘云至少一岁多。而从《红楼梦》第二十回史湘云对贾宝玉和林黛玉所说的“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可知,史湘云叫贾宝玉为“二哥哥”,叫林黛玉为“林姐姐”,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因而贾宝玉至少比史湘云大一岁。

    而贾宝玉是在两三岁时和这个“假的”“林黛玉”——真的史湘云,一起跟着贾母住在贾母的卧室里,只不过贾母睡在“暖阁儿”小门后的大床上,两三岁的贾宝玉和至少一岁的史湘云则同睡在“暖阁儿”小门外的大床上。

    贾宝玉两三岁时,史湘云至少一岁;而史湘云叫贾宝玉为“二哥哥”,叫林黛玉为“林姐姐”,贾宝玉至少比史湘云大一岁;所以,贾宝玉并不是比史湘云至少大一岁,贾宝玉其实就是比史湘云大一岁或一岁多。当然,在汉语里,“大一岁多”也可以说成是“大一岁”。

    《红楼梦》第二十回

    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

    ———————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史湘云一岁多、贾宝玉两三岁时,他们随着贾母住在贾母的卧室“套间暖阁儿”。到了贾宝玉差不多七岁时,贾宝玉就从贾母的卧室搬了出去,搬到了和贾母的卧室同一套房的另外一间房去住了。但史湘云仍然和贾母住在“套间暖阁儿”。

    到了贾宝玉差不多七岁时,贾宝玉就从贾母的卧室搬了出去,但贾宝玉和贾母、史湘云仍然住在同一套房(同一间正房)里。到了贾宝玉十一二岁时,贾宝玉才从他和贾母、史湘云所住的那间正房,甚至是贾母的正房大院搬了出去,搬到自己的院子怡红院去住了。从那时起,贾母、史湘云、贾宝玉才各自住在各自的院子里。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有“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这一句话。这一句话里的“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就是指贾宝玉。“这几首诗”,就是指贾宝玉所写的“春夜即事”、“夏夜即事”、“秋夜即事”、“冬夜即事”这四首诗。

    贾宝玉在怡红院所写的“春夜即事”、“夏夜即事”、“秋夜即事”、“冬夜即事”这四首诗,是囊括了一年四季的“真情真景”的即事诗,“即事诗”就是根据实景实情按照实际来写的,因此从贾宝玉在怡红院所写的“春夜即事”、“夏夜即事”、“秋夜即事”、“冬夜即事”这四首囊括了一年四季的“真情真景”的即事诗,我们可知,贾宝玉在怡红院里住了一年了。因此,倒推回去,贾宝玉从贾母所住的正房大院搬去怡红院时,贾宝玉才十一二岁。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两人正计较,就有贾政遣人来回贾母说:“二月二十二曰子好,哥儿姐儿们好搬进去的。这几日内遣人进去分派收拾。”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氏住了稻香村,宝玉住了怡红院。每一处添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除各人奶娘亲随丫鬟不算外,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至二十二日,一齐进去,登时园内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不似前番那等寂寞了。

    闲言少叙。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他曾有几首即事诗,虽不算好,却倒是真情真景,略记几首云: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再有一等轻浮子弟,爱上那风骚妖艳之句,也写在扇头壁上,不时吟哦赏赞。因此竟有人来寻诗觅字,倩画求题的。宝玉亦发得了意,镇日家作这些外务。

    ———————

    贾宝玉十一二岁,从贾母所住的正房大院搬去了怡红院。而比贾宝玉小一岁的史湘云也从贾母的正房大院搬了出去,搬到了贾母为她准备的院子去住了。因此,史湘云是在十岁或十一岁时才不再和贾母睡在在同一间房的。

    史湘云幼年时,每次来荣国府都是跟着贾母一起住在贾母的卧室里的,有时住的时间长一点,有时住的时间短一点。史湘云从一岁多,到她十岁或十一岁搬出贾母的正房大院,住进贾母为她准备的院子为止,史湘云断断续续地差不多和贾母一起住的同一间房间里,住了十年。因此,史湘云敢不问过贾母,直接就把贾母的“一个新新的大红猩猩毡斗蓬”披在了自己的身上。因此,史湘云才能熟不拘礼地没问过贾母,就敢躺在贾母的床上了。

    ———————

    现在我们已经理清贾宝玉、史湘云、林黛玉、贾母四个人的住宿情况了。我们回过头来补一下,真正的那个林黛玉是六岁时才第一次进荣国府的。

    林黛玉在《红楼梦》的初次出场,是从贾雨村眼中写来,那时林黛玉五岁,贾雨村是她的家庭教师。贾雨村刚教了林黛玉一年,在林黛玉六岁时,林黛玉的母亲贾氏夫人就生病死了。(对林黛玉的这段经历,大家都很熟悉,就不附《红楼梦》的原文了。)

    林如海本来想辞退贾雨村这个家庭教师的,但林如海想让林黛玉一边给她的母亲守孝一边读书,因此又继续聘用贾雨村做家庭教师。林黛玉因为生母的去世,连日心情不好,故“(林黛玉)遂连日不曾上学”。

    林黛玉这个唯一的学生不上学了,贾雨村得闲没事做,就经常出去散步——“雨村闲居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

    贾雨村出去散步的某一日遇到了冷子兴,贾雨村和冷子兴说“怪道我这女学生(林黛玉)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从贾雨村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林黛玉的母亲贾氏夫人才仅仅病死了一个月。因此,此时的林黛玉仍然是六岁。

    贾雨村和冷子兴见面的第二天(即“次日”),贾雨村和林如海商量官复原职的事,林如海为贾雨村悉心筹划了一番,并让贾雨村随同林黛玉一起上京去林黛玉的外祖家荣国府。而且林如海还说了出发的时间,“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

    “出月”就是“指出了本月,即下月”。因此“出月初二日”就是“下一个月的初二日”。

    因此,我们即知,林黛玉和贾雨村从扬州出发的时间就是林黛玉的母亲贾氏夫人的去世一个月后的“出月初二日(下一个月的初二日)”。也就是说,林黛玉和贾雨村从扬州出发的时间,离林黛玉的母亲贾氏夫人的去世也不过就是两个月的时间,因此林黛玉仍然是六岁。

    ———

    林黛玉和贾雨村从扬州出发,一路乘船去荣国府所在的“神京”(“都中”),林黛玉一下了船,就有荣国府派去的人等着接林黛玉进荣国府——“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而扬州去荣国府,坐船最多不过就是十天。

    请大家先看笔者摘抄的林黛玉的航程及“近日”词条。

    《红楼梦》第三回,第37页。

    如海遂打点礼物并饯行之事,雨村一一领了。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有日到了都中,进入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的门前投了。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近日”词条,360百科

    【解释】近来;最近的一段时间;刚过去的数日内。

    ———

    从林黛玉的航程,可以看出,林黛玉从扬州去荣国府所在的城市,是坐船去的,而且除了坐船,没有用其他交通工具。因而从“他(林黛玉)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这句话,我们就能知道,从扬州坐船去荣国府所需要的时间是“近日”,因为林黛玉只有在从扬州所坐的去荣国府的船上是见到荣国府的这几个三等仆妇的。

    到了荣国府所在地,荣国府就另换了一批人了来等候林黛玉——“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但这轿子和拉行李的车辆,并不会影响到林黛玉坐船从扬州去荣国府所需要的时间。

    所以“近日”,就是林黛玉从扬州坐船去荣国府所需要的时间。

    那么“近日”是多久?

    我们再看“近日”的词条。在这里“近日”当作第一种解释“谓近在十日之内”,或者说“刚过去的数日内”。

    因此,“他(林黛玉)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这句话,就足以证明,从扬州坐船到荣国府,需要的时间最多不过是十天。反之,从荣国府坐船去扬州,也是最多只需要十天。

    因此,林黛玉去到荣国府时,离她的母亲贾氏夫人的病死去世的时间,最多也不过就是两三个月,所以,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林黛玉还是六岁了。

    所以,真正的那个林黛玉是六岁才第一次进荣国府的。

    因此在贾宝玉两三岁时(“孩提之间”)和贾宝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的那个“林黛玉”,并不是这个六岁才第一次进荣国府的真正的林黛玉。

    当然,经过笔者前面的一系列推理,我们已知,和在贾宝玉两三岁(“孩提之间”)时就和贾宝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的那个“林黛玉”,其实是史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