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颠覆红楼梦 » 第十五节林如海的原型(下)

第十五节林如海的原型(下)

    林如海的原型就是江宁知县苏埙。

    苏埙因被卷入了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在康熙五十一年正月十六日前,就已被逮捕关押进扬州盐政院,并在扬州被罢官,最后在苏州被处以弃市之刑,死在了苏州。

    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的涉案人员吴泌、程光奎等都是扬州盐商的子弟,初次审理地点是扬州盐政院。

    扬州盐商包括扬州盐商子弟,属于扬州巡盐御史辖管范围。而扬州盐政院正是扬州巡盐御史的办公地点。因而曹霑和脂砚斋为了假装“故将真事隐去”,就把苏埙被卷入了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转化为了“巡盐御史”这个官职,并把林如海的活动范围限定在扬州——因此,脂砚斋批注曰“事之所无,理之必有”。

    脂砚斋的批注“事之所无,理之必有”告诉读者们林如海并没有做过巡盐御史;但按照道理来说,林如海是必须要有“巡盐御史”这个官职的。

    脂砚斋的这句批注“事之所无,理之必有”,充分说明了,林如海的“巡盐御史”这个官职是苏埙被卷入了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并被逮捕关押进扬州盐政院的转写。

    脂砚斋还特意在“兰台寺大夫”这个官职后批注曰“官制半遵古名、此等半有半无”。脂砚斋的批注“官制半遵古名、此等半有半无”告诉读者们,“兰台寺大夫”是曹霑和李雪琳按照清之前的朝代的官职创造出来的。——因而,脂砚斋的“官制半遵古名、此等半有半无”和“事之所无,理之必有”这两句批注其实是暗中告诉读者们,林如海的原型并没有做过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巡盐御史”是因其原型的经历而命名的。

    因此,林如海的原型确实就是苏埙。

    《脂砚斋评石头记》第二回,

    那日,偶又游至淮扬地面,因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字表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甲眉]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

    捐馆,《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80页有解释。捐馆——又称“捐舍”、“捐官舍”,死亡的讳称。

    “捐馆”是死的比较委婉的说法;“捐”指放弃;“馆”指官邸。字面上来说,“捐馆”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官邸,一般是指官员的去世。

    林如海的原型苏埙在苏州被处以弃市之刑。因此“林如海”(苏埙)并不是死于扬州,而是死于苏州。因此,《红楼梦》第十四回的章回名称“林如海捐馆扬州城”里的“捐馆”,并不是死亡的讳称。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里的“捐馆”二字,其实就是取它的字面意思,即“捐官舍”、即放弃了自己的官邸——即丢官了、被罢官了。

    因此“林如海捐馆扬州城”的意思是,林如海的原型苏埙因为卷入了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被逮捕进扬州盐政院进行审理,并在扬州就被罢官了。

    ———

    江宁知县苏埙就是林如海的原型。苏埙在康熙五十二年秋被处以弃市之刑,死在了苏州。

    苏埙的女儿苏答应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苏埙死时,苏答应不过才三岁。

    而苏答应(林黛玉)是六岁进荣国府的,因此苏答应(林黛玉)是给她的父亲苏埙(林如海)守完三年孝才进荣国府的。这可以证明,笔者前面推理的“两次‘贾雨村和随林黛玉进京补授京官’”其实是同一次,林如海在林黛玉第一次进荣国府前就已经死了,林黛玉只进了一次荣国府,贾雨村能官复原职是王子腾一个人出的人等,都是正确的。

    “在清朝,凡是参加乡试的秀才都要有本地知县的推荐信”(《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朱志泊 赵非《扬州史志》第四期),苏埙因而被卷入了“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苏埙是曹家的姑爷,曹霑的一个堂姑嫁给了苏埙。苏埙被卷入此案后,曹家肯定会派人跟进此案,以便营救或至少了解案情,看看对曹家有何影响。但是曹家(贾宝玉家)派去扬州跟进此案的人肯定不是“贾琏”,“贾琏”那时还不是曹家(贾宝玉家)的人,他是后来才成为马氏(即《红楼梦》里的王夫人)的继子的。而且那时的苏答应(林黛玉)才三岁,还没进曹家(荣国府)。

    因而,曹家(荣国府)确实派人去跟进苏埙卷入的“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了。而苏埙(林如海)的妻儿“贾敏”和“薛蟠”等自然也要在扬州和苏州随时守候。

    所以,事是真事,只不过这些真事被作者“曹雪芹”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地“掩藏”了起来。

    《红楼梦》里的事是真事,而苏答应(林黛玉)只进了一次荣国府,作者曹雪芹故意写成“两次”,只是为了假装“掩盖”苏答应(林黛玉)的父亲苏埙(林如海)死亡的真相,让人不能轻易看出林如海的原型是苏埙以及林黛玉的原型是苏答应。

    苏埙在扬州被罢官时,苏答应不过就是一两岁,而苏埙在苏州死去时,苏答应才三岁。因而苏答应(林黛玉)从苏州给苏埙(林如海)送殡“回到”荣国府后,“贾宝玉问他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古迹,扬州有何遗迹故事,土俗民风”,“黛玉只不答”的原因是她那时太年幼了,即便苏答应(林黛玉)跟随嫡母“贾敏”也去了扬州、苏州,但苏答应(林黛玉)那时不过就是两三岁,怎么能记得“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古迹,扬州有何遗迹故事,土俗民风”这些事?

    而且贾宝玉“郑重”其事且又“正言厉色”地和林黛玉说“你们扬州衙门里有一件大故事”——贾宝玉说的这话,其实就是指在苏答应(林黛玉)的父亲苏埙(林如海)卷入的在扬州盐政院审理的康熙辛卯江南科场案。

    一来,这是《红楼梦》的曹霑和脂砚斋不敢直写康熙辛卯江南科场案的审理地点,故此用“扬州衙门”来代替审理地点扬州盐政院。

    二来,虽然审理地点是在扬州盐政院且苏埙等人被押解到苏州的吴县进行审讯,但是扬州衙门是治理扬州的最高官衙,对于康熙辛卯江南科场案这么重大的案件,它肯定会贴出告示的。

    《红楼梦》第十九回,

    黛玉夺了手道:“这可该去了。”宝玉笑道:“去,不能。咱们斯斯文文的躺着说话儿。”说着,复又倒下。黛玉也倒下,用手帕子盖上脸。宝玉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些鬼话,黛玉总不理。宝玉问他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古迹,扬州有何遗迹故事,土俗民风。黛玉只不答。

    宝玉只怕他睡出病来,便哄他道:“嗳哟!你们扬州衙门里有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黛玉见他说的郑重,且又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因问:“什么事?”

    ———

    《红楼梦》第十二回末尾写明,贾琏和林黛玉接到了林如海的信后,带了昭儿等仆从,坐船往扬州去了。而到了《红楼梦》第十四回,回荣国府报告林如海的死讯的昭儿却是从苏州回来的。

    相信很多人和笔者当初一样,看到这一段,都会略感奇怪,为什么昭儿会是从苏州回来的?

    即便《红楼梦》里用“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解释了贾琏和林黛玉去苏州的原因,但怪异感还是存在的,只是变淡了而已。

    现在,我们知道,随贾琏和林黛玉去扬州的昭儿之所以是从苏州回来的,就是因为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的原型苏埙在就扬州被罢官了,而他最后是死在苏州的。

    《红楼梦》里多次写了林如海家原籍苏州,看似是在解释“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的原因,实情是因为林如海的原型苏埙是死于苏州的。

    正因林如海的原型苏埙并不是死在扬州,而是死于苏州的,而且曹霑和脂砚斋又要假装“故将真事隐去”,所以明用“捐馆”的字面意思,只在第十四回的章回名称写“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却又在《红楼梦》第十四回的正文写——“苏州去的人昭儿”回荣国府报告林如海的死讯“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

    林如海之“死”(“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在第十四回的标题(章回名称)中,就占了一半的位置,可见“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在第十四回的重要性。但是,在第十四回的正文里,作者曹霑和脂砚斋却没写林如海死在扬州。而且在整篇第十四回5524个字中,涉及到林如海死亡这件事的,就只有区区的104个字,只占第十四回整篇文字的1.8%。以前笔者总觉得“曹雪芹”的这种写法,很奇怪。

    现在笔者知道了:这是因为林如海的原型是江宁知县苏埙;而林如海的原型苏埙,和他的女儿林黛玉的原型苏答应,息息相关;曹霑和脂砚斋不想读者们轻易就看出林黛玉的原型苏答应是雍正的低位嫔妃。

    而且作者曹霑和脂砚斋根本就不敢直接写苏答应(林黛玉)是雍正的低位嫔妃,也不敢直接写苏答应(林黛玉)的父亲苏埙(林如海)是因卷入了康熙辛卯江南科场案而被康熙处死的,因而,曹霑和脂砚斋只能就这样用隐语稍稍地透露了整件事的梗概,却不敢细说。

    《红楼梦》第十四回,

    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儿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

    《红楼梦》第二回,

    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面,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

    《脂砚斋评石头记》第五十七回(电子版)。

    紫鹃道:“你妹妹回苏州家去。”宝玉笑道:[庚辰双行夹评:“笑”字奇甚。]“你又说白话,苏州虽是原籍,因没了姑父姑母,无人照看才就了来的。明年回去找谁?可见是扯谎。”

    贾母便拉住紫鹃,只当他得罪了宝玉,所以拉紫鹃命他打。谁知宝玉一把拉住紫鹃,死也不放,说:“要去连我也带了去。”众人不解,细问起来,方知紫鹃说“要回苏州去”一句顽话引出来的。

    无奈宝玉只不肯放紫鹃,只说他去了便是要回苏州去了。贾母王夫人无法,只得命紫鹃守着他,另将琥珀去伏侍黛玉。

    紫鹃笑道:“那些顽话都是我编的。林家实没了人口,纵有也是极远的。族中也都不在苏州住,各省流寓不定。纵有人来接,老太太必不放去的。”宝玉道:“便老太太放去,我也不依。”

    紫鹃笑道:“你知道,我并不是林家的人,我也和袭人鸳鸯是一伙的,偏把我给了林姑娘使。偏生他又和我极好,比他苏州带来的还好十倍,一时一刻我们两个离不开。我如今心里却愁,他倘或要去了,我必要跟了他去的。我是合家在这里,我若不去,辜负了我们素日的情常;若去,又弃了本家。所以我疑惑,故设出这谎话来问你,谁知你就傻闹起来。”

    ———

    林如海的原型是苏埙。苏埙死在了苏州。由此可见,苏州并不是林如海(苏埙)的原籍——因此紫鹃说,“你妹妹回苏州家去”,贾宝玉才笑了,脂砚斋才点评道,“笑”字奇甚。贾宝玉(曹霑)还说,紫鹃是在“说白话”,紫鹃是在“扯谎”。

    《脂砚斋评石头记》第五十七回(电子版)。

    紫鹃道:“你妹妹回苏州家去。”宝玉笑道:[庚辰双行夹评:“笑”字奇甚。]“你又说白话,苏州虽是原籍,因没了姑父姑母,无人照看才就了来的。明年回去找谁?可见是扯谎。”

    ———

    姑苏就是苏州。现在笔者已证明,苏州并不是林如海(苏埙)的原籍,因此《红楼梦》里所写的林如海“本贯姑苏人氏”的“姑苏”二字确实就是指曹霑的一个堂姑嫁给了一个姓苏的男人——因而脂砚斋才批曰“十二钗(之首)正出之地,故用真”。

    房兆楹,杜联喆《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

    苏埙,福建南安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第三甲第198名进士。授江宁知县。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回,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字表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甲侧]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

    ———

    苏答应(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就是苏埙,苏埙是一个罪官,被康熙判以“斩立决”和“弃市”,她们苏家的家产也就没有了。因而贾琏所说的“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根本就不可能是林家的财产。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

    贾琏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

    林黛玉的原型苏答应的父亲苏埙是罪官,被康熙皇帝判以“斩立决”和“弃市”,苏答应家的财产也就没有了。

    因而林黛玉(苏答应)的“无人依傍教育”、“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无依无靠投奔了来”、“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都是真的,都是实写而已。

    林黛玉(苏答应)不但穷,而且和荣国府没有一丁点儿的血缘关系,加上她是罪官之后,因而林黛玉(苏答应)才被荣国府(曹霑家)上下嫌弃和诅咒。

    ———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同一个人,苏答应的父亲苏埙被康熙皇帝判以“斩立决”和“弃市”,苏家的财产也没有了,因而苏答应的另一个化身薛宝钗穿的衣服是“一色半新不旧”的,她住的屋子是“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就连“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所以苏答应的另一个化身薛宝钗,要每天晚上做女红做到三更半夜才能睡觉——“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

    ———

    前面笔者分析推理过,薛宝钗和林黛玉是同一个人,她们的母亲薛姨妈和贾敏也是同一个人。

    苏埙,苏埙是一个罪官,被康熙判以“斩立决”和“弃市”,苏家的家产也没有了。因此“贾敏”(薛姨妈)才会看上了家境穷且父母和姑妈(邢夫人)的人品都不怎么好的邢岫烟,而邢夫人却还觉得“薛蝌”(实为薛蟠)这个罪官之后配不是邢岫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