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记录美好生活 » 记录美好生活(七十四)

记录美好生活(七十四)

    陈西给庄容写了那封信后,随后又想到了“小小厨”,他仍在那个大群中,但他不想在大庭广众下讨论一些问题,他担心自己把经念歪,或者因为群里各人的层次各不相同,他们容易听岔,那他的罪过就大了,他可不想承担这些无端的罪责。

    陈西这样写道:

    我就不在行文前称呼您了,直呼你在群里的昵称或尊称您为“师傅”,好象都不恰当,直呼昵称呢,显得对你不够尊重,称您为师傅吧,我年纪比你大,你我都是尘世人,从隐隐约约可以猜到的你从事的行业来看,我入行也比你早,虽然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口头上说说可以,一旦形成文字,容易引起旁人误解。好在你并不在乎这些名相,我的心里就少了这层担忧。

    我不知道你的名字,相貌,甚至于性别,我都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曾经就有一位女群友,以男性视角在群里发表一些言论,令我信以为真,与其附和或缠斗了几天,最终发现,小丑竟然是我自己,她的表面上作假,真实却是行善的行为令我折服,所以,不管你现实中是什么人,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已经鲜活,立体,你曾经说过,你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又借用《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基于这些,我就可以信口开河了。

    “小树”在退出群时说了一句:“群解散之日,就是你彻底开悟之时。”令我记忆尤为深刻,他说完此句话后就退出群了,他事了拂衣而去,而我,却琢磨了这句话很长一段时间。“不立文字”还是“多闻善思勤修”,这是一个问题,该不该传授间接经验?迷时师助,师安在?悟时自度,何须师?事须渐修,理可顿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师傅,没人可以度得了你。鲁智深没有系统学习,却能突然顿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有个别大师,著作等身,却又身陷桃色纠纷,可见,事渐修后,不能等同于悟。理,只能在实践中来,脱离了实践,无异于缘木求鱼。

    说开悟,可能有人认为太“高大上”了,生活没有人想的那么复杂,人生在世,无非吃喝拉撒,开悟前是穿衣,吃饭,睡觉,开始后还是穿衣,吃饭,睡觉,一样是吃喝拉撒睡,表面上看来,其过程与结果并没有什么不同,历史上多少人炼仙丹,寻求长生不老,如今看来,炼的无非是一些汞毒,炼的是一个笑话,可见,“成住坏空”是人的宿命,也是世界的宿命,不同的是开悟的人睡觉时想了吃饭,穿衣时想了睡觉,而开悟了的人则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外人看来有不同吗?这只存在于作为个体的内心,不足于外人道也,这是长期修证的结果,是不能够给予的,给了别人,他们也不会要,要了也拿不住。如果一个人从小长期只修不习,一定会走火入魔,如闭关了三年三月又三天的“达世”一般,在现实面前,信仰会顷刻之间土崩瓦解,落入尘世,在万水千山走遍,繁华看尽后再次重新建立最初的坚信。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宿命,当然,我也相信有少得可以忽略不计的获得大智慧的天选之人的存在,但这类人,一定是阴阳在个体内可以极度调和的人,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在逻辑方面,我想,是站不住脚的,至少,不会让现阶段的我信服。

    极少有女人以事实作为锚,将事实作为参照物,这是造物主造人的逻辑。她们虽然口头上不承认,但在行为举止上,喜欢盲目地崇拜某一个人,她们对深信的事物坚定不移,对能给她们带来切身利益的人,深表友好,她们往往比男人更容易被蒙蔽,小时候,别人递一颗糖,她们就会跟别人走,年轻时,一句褒奖的话,就会让她们感到有无穷的力量,长大成人后,她们更相信花言巧语,在她们看来,一个穷小子装富骗得她的芳心与一个富豪扮穷人赢得她们的好感,对于女人来说,前者比后者更难以让人接受,甚至她们愿意选择后者,而在男人的眼中,两者都是欺骗,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男女的差异,我想这应该归于造物者的设计。当然,我不是诋毁女性,相反,我对她们有无限的好感与崇敬。这个问题,本不应该与你讨论的,但我在脑子里,想了想,还是写下来了,生命中可不能离了女人,如果没有女性,那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了色彩。

    自媒体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说是垃圾吧,应该是不准确的,每一种信息应该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群,可以与他们产生共鸣,敝帚,对于外人来说,是不必要的,但对于主人,却是很珍贵的东西,每一种真的发声都应该被尊重,但是一些虚假的,一些不明所以的,一些别有用心的,诸如此类的等等,是不应该被复制,粘贴的,很容易让人在无意中就做了别人的帮凶,这种情况下,应该就让子弹先飞一会儿,找他最后的落点后再发出声音。我们习惯于学一些不必要的无用的经验,如如何去鉴别真假牛肉等等,这种技能,如孔乙己的“茴字有多少种写法”一样无用,作为个体的我们,是不应该作为一项技能去学习的。在源头上,只要你有决心,就一定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不是没有办法,而是不为,不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全身痛了,最后宣布无药可救。

    每个人都有作为个体的我们的心中的江湖,你喜欢武侠与音乐,看得出来,对于武侠,看得出来你情有独钟,你乐于做一个充满侠义与浑身正气的江湖侠士,你于是在音乐与电影中找寄托。不怕你笑话,我最喜欢的武侠片是《驴得水》,你可能会笑话我,说,这明明是剧情片,哪里来的武侠?但我还是会坚持自己的看法,武侠不一定要刀刀见肉的打斗,在那一些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些人之初,性本善的人们,在因缘巧合下,一步一步地变成了自己都不理解了的自己,成为时代下的蝼蚁。这个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我也就不想与你多说下去了,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对于相同的一件事物的理解也不相同,我尝试了给别人推荐,我坐在他身旁,准备给他解说,但他只看了十来分钟,说:“这拍的是什么呀?一点也不好看。”我那时知道,我错了,也就将在心里憋了的许多话咽进了肚子里,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任由他关闭了电脑。他讪笑了对我说:“我们现在是新时代了,民国时期的故事我不感兴趣。”他说得是对的,正如你说的,三八是二十四,还是三八二十一,这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对的,不值得争辩,如果你认真,你就输了。

    本来不想写这么多的,写这么多,你可能会说我这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于是我从之,卒笔。

    2022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