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山河劫 » 第七章 必先利其器

第七章 必先利其器

    顾瑧第一次正视了这位小他三岁的少年。

    双手作揖道:“赵兄独具慧眼,倒是顾某藏着掖着了。”

    赵与芮摆了摆手

    “无妨,人人都有难处,与芮不过推测,侥幸命中,顾兄莫要放在心上。”

    顾瑧轻笑道:“赵兄,既然你在这里等我,必然有事共谋吧?”

    赵与芮端起茶碗,轻抿一口问道:

    “顾兄习武之人,敢问缘由为何?”

    “家人为胡虏所弑,欲习武以复仇,怎奈报国无门。”

    “原来如此,那么顾兄,我这儿有着有一机遇,不知顾兄可愿一试?”

    “何种机遇?”

    “一步登天。”

    顾瑧边说边在手心写下了一个字:“你是说,‘赵’?”

    “顾兄聪明人,不知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顾瑧喘着粗重的气息,左手不自觉的抓住了右臂。

    右臂上有着自幼留下的刀疤,那是家破人亡时,闪亮的钢刀留给幼小顾瑧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如果有机会的话,顾瑧愿意抓住它,努力向上爬。

    而今日,一个机会,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他的眼前。

    “我想知道,赵兄的执念?”

    赵与芮抡起右拳,狠狠的砸在了自己的胸口之上。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听罢,顾瑧双手拍在桌子上。

    “这个赌盘,我接了。”

    “哈哈,顾兄豪爽之人,来我敬你一杯。”

    顾瑧看向碗中,早已散发出轻轻的醇香。

    “好,赵兄,日后还望多多指教。”

    相视一笑,两人饮尽各自碗中的酒。

    顾瑧问道:“赵兄,接下来的我们需要准备什么?”

    “在这里,顾兄你帮不上什么忙,我需要你提前前往京城,打好前站。”

    “嗯,可以,那我需要摸清那些事情?”

    赵与芮想了想说道:“三件事。”

    “首先,顾兄先找到京城的消息聚集地,也可以说是舆论的源头。”

    “再者,顾兄要摸清京城当中的地痞流氓,大小帮派的分布。”

    “最后,顾兄尽量打听下低级但却处于较重要位置的官员们的喜好。”

    “目前大致是这三件事,大概不到一个月,我便要启程前往京城,到时候,我需要知道我想知道的事情。”

    顾瑧一一记下,“包在我身上。”

    说罢,赵与芮掏出了县令赠送的一些钱财。

    “顾兄,与芮现今也是白丁之身,这十贯钱不多,权当盘缠了。”

    顾瑧推开:“我有手有脚饿不死的。”

    “给你钱是让你办事的,不是让你吃干饭的。”

    “额,那好吧。”

    顾瑧收下了盘缠,而后向赵与芮辞行,踏上了旅程。

    赵与芮待得顾瑧走后,起身进了县衙。

    第一个“兵刃”准备好了,接下来该准备第二个了。

    走进县衙之后,秦亨和安远结束了一天的公务,正在偏房对弈。

    赵与芮通禀之后,便走进了县衙当中。

    一进门,便听到了秦县令热情的话语。

    “原来是小公子来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

    “秦大人,安大人久违了,与芮在家中也时常想念啊。”

    秦县令拉着赵与芮进入了房间,坐在了会客厅的两侧。

    “小公子可是为了我和安县尉的升迁之事而来?”

    赵与芮点点头:

    “嗯,听说秦大人与安大人右迁太子中舍人,特来恭贺啊。”

    一说道这里,安远不乐意了:“这哪里是喜事啊,这分明是祸事啊。”

    “我们与丞相的属下搭上了人脉,又相助了小公子,怎么着都是得罪了惠王。”

    “这分明是要把我和秦老哥放在火架子上烤呦。”

    秦县令打住了安远的话:“小公子既然来了,必有筹谋吧?”

    “试探我?”

    秦亨否定道:“是询问。”

    赵与芮轻声道:“八个字,三刃两面,顺势而为。”

    “哪三刃?”

    “一刃对丞相,一刃对惠王,一刃对我兄弟俩。”

    “对丞相,私下传递消息。对惠王阿谀奉承,贬低丞相。”

    “对我两兄弟,兄长志大才疏,与芮孤陋寡闻,这样汇报即可。”

    秦亨记下之后,问道:“那,两面呢?”

    “明面,遵纪守法,背面,暗通款曲。”

    “通哪一方?”

    “通丞相,但必要的时候,我会找人联络两位老哥的。”

    秦亨细细盘算之后,明白此计可一定程度上化解他和安远的困局,于是拍手称快。

    “好,小公子果然胸怀妙计。”

    安远问道:“如此真的可以瞒天过海么?”

    秦亨反驳道:“蠢!丞相重利,惠王好名,小公子务实,此计可以说是投其所好,刚刚好。”

    “原来如此,明白了。”

    秦亨乐呵呵的问道:“小公子可还有什么需要的?”

    “嗯…没有了,秦大人,你们也马上要上路了,与芮便不叨扰了。”

    “如此也好,小公子慢走,我们京城再会。”

    赵与芮在秦亨送别的目光当中离开了县衙。

    在路上,赵与芮在思考自己的想法还有没有什么漏洞。

    原本,赵与芮计划让顾瑧和秦亨搭上线,一明一暗互相配合。

    但是转念一想,不能完全把自己的底子交给秦亨,万一被反咬一口的话,赵与芮可就真的玩完了。

    秦亨和安远官职太低,这次只是从正八品升为了从七品。

    充其量只能当一个信息的来源,太子中舍人,看似掌管要职,实则无权柄,还不如一县之长。

    无权无势,处处受制。古人诚不我欺啊。

    算算时间,那挖掘赵与莒兄弟的余天赐应该也快到了吧。

    最多也就这几天了,得赶紧回去和兄长交代一番。

    要是连第一步都迈不过去的话,后面的诸多布置,尽皆玄谈。

    这对于赵与芮兄弟二人来说,是第一道坎。

    简直可以称之为“高考”。

    历史上,六月二十二,也就是一个多月后,赵与莒将被封为秉义郎,满打满算,时间也不剩下几天了。

    于是赵与芮加快了回去的步伐。

    虽说,一年以来,自己与兄长修习百家之术,博采众长,但是要应对朝堂的官员,还是四书五经管用。

    毕竟崇尚儒术由来已久,他家之言反倒是减分的。

    四书五经怎么说也得背的滚瓜烂熟啊。

    这对于前世文科生的赵与芮来说并非难事,但对于赵与莒来说,还是要加班加点的赶赶进度啊。

    “看来从今天开始要实行零零七学习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