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山河劫 » 第三十五章 金蝉脱壳

第三十五章 金蝉脱壳

    “哦?曹将军,有事但说无妨。”

    曹弈环顾四周,帐内皆是赵与芮带来的亲兵,只是不知道是哪个势力的。

    曹弈拱手道:“有件事,曹弈有所隐瞒。”

    赵与芮问道:“可是丞相命你监视我等?”

    “嗯,还望大人恕罪。”

    “呵呵,无妨,你也是职责所在,如实禀报便可,不过要尽量抹黑一点。”

    曹弈略有疑惑:“这……”

    “这件事就这样吧,曹将军,与芮还有事想要与你商量。”

    曹弈心中略微思量后,赵与芮之所以要求抹黑他,想必是朝堂权谋,自己还是不要牵涉其中,照办便是。

    曹弈坐在了一旁,赵与芮摊开了钱塘地图问道:

    “诸位,明日我等便会赶到钱塘县,想必那边的士绅已经收到了消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众人都开始思索,少顷,白文瀚说道:

    “大人,我们在明,他们在暗,有多少违制的士绅,我们并不清楚。这对我们极为不利。”

    “所以我们不妨来一招金蝉脱壳?”

    赵与芮点点头:“你是说,表面上大张旗鼓,进驻钱塘县,暗地里,微服私访?”

    “嗯,当然了,可以让曹将军放出风声,让那些士绅以为大人和以往一样,走走过场,打打秋风。”

    曹弈听完也说道:“此计可行,我等放出消息,士绅定会上当,毕竟打秋风早已成观察使出行的惯例了。”

    赵与芮肯定道:“那便这么定了,曹将军,你们继续大张旗鼓的进驻钱塘县。”

    “陆离,你负责呆在这儿假扮我。”

    萧陆离弱弱的嘀咕了一句:“怎么又是我……”

    “文翰、怀瑾、顾瑧、溟歌,你四人现在就随我潜入钱塘县。”

    曹弈有些吃惊:“现…现在?”

    “曹将军,兵贵神速,我等断不可有片刻间歇。”

    曹弈担心到:“那,大人的安全…”

    “放心吧,这临安府认得我的人不多。”

    “好吧…”

    几人定计之后,赵与芮便带着四人借助夜色,悄悄离开了营帐,秘密潜入钱塘县。

    因为夜晚的缘故,五人赶路的速度都不快。

    营帐距离钱塘县的距离还有五十余里,按照几人的脚程来讲,还要两三个时辰才能赶到。

    茫茫夜色,皎洁明月。

    白文瀚问道:“赵公子,那曹弈值得信任么?”

    赵与芮摇摇头:“现在还不值得信任。”

    “至少,我等荡平九县士绅,将田产归还给百姓之时,曹弈才会真正站在我们这边。”

    “得九县之民心,便得禁军数万将士之军心,此事,身处高位者断不可知,唯有田野乡间之人,方知生活之艰辛。”

    白文瀚正色道:“那我们便更要毫不留情,不放过任何一个违制士绅。”

    “嗯,正是,继续赶路吧。”

    经过两三个时辰左右,一行五人急速赶到了钱塘县,找到一户人家,在支付了一贯钱之后,方能歇脚。

    而此时的钱塘县士绅便如热锅上的蚂蚁,聚在一起商议。

    “欸,老吴,你听说了么?朝廷又派人下来巡视了。”

    被唤作老吴的士绅正色道:“是啊,不过近十年下来巡查了五六次了,也没见出啥大事啊。”

    “那倒也是,我们送上些钱财应该就没事了。”

    老吴安慰道:“破财消灾就是了,听说来的还是那曹弈,我们可以打听打听。”

    ……

    翌日,当赵与芮等人醒来后,农家的老汉早已准备出门忙农活了。

    老汉名为王三,属于半自耕农

    赵与芮看见老汉后,说道:“三叔啊,这么早就出门?”

    那位老大爷手提镰刀,拿着篓子说道:“唉,没法啊,一家人等着吃饭呢。”

    赵与芮打量着老汉,老汉面有菜色,似乎已经好久没有吃饱饭了。

    昨日赵与芮五人给老汉一贯钱的时候,老汉也是小心翼翼的将其收下。

    这里民风淳朴,老汉也不是贪财之人,想必是生活所迫,每一文钱都弥足珍贵吧。

    赵与芮拉着老汉说道:“三叔啊,今日你且不要去忙农活了。”

    “顾瑧,怀瑾,溟歌,你们仨去替三叔收下稻谷。”

    三人尽皆农家出身,对于农活倒也不是太陌生,于是拿着镰刀就去了。

    赵与芮向老汉问道:“三叔啊,这几年家中有多少田亩?收成如何啊?”

    老汉坐在小凳子上说道:“唉,客啊,我家中有自己的五亩田,加上租种地主家的十亩田,勉强度日啊。”

    赵与芮疑惑道:“可是近几年收成不好?”

    老汉摇了摇头:“这儿的田还算不错的,亩产六石稻谷左右,再加上租种地主家的田,一年可得九十石稻谷。”

    “九十石稻谷大概能出四十五石米,地主家的租子是六成,十亩田要收掉其中的十八石米。”

    “五亩自耕地,也要给朝廷交上好几石米。”

    “我家六口人,一年也要吃掉二十石米。”

    “基本上一年下来没有存粮啊。”

    “要不是我那娃子在军中当兵,一年还能寄回来几贯钱,这日子啊……”

    赵与芮面色有些不好看,问道:“这地主家的租子为何如此高?还有三叔你家为何只剩五亩田了?”

    老汉哑然道:“这钱塘县地主家的租子都是如此。”

    “至于田产…昔日,那地主老吴欺负我家不识字。”

    “在小儿子急需看病之时,假意借钱于我,实则利息高的吓人。”

    “我与他争辩,他还颇具威胁之词,将我家人毒打了一顿…”

    “唉,无奈之下,只得将那十亩田赔给他了…”

    说罢,老汉的眼眶已然有些红肿湿润。

    赵与芮怒道:“如此巧取豪夺,这里的知县就不管管么?”

    王三无奈道:“唉,客不知,这里的知县早就被老吴他们喂的饱饱的了。”

    “哪还会管我们这些小民的生计啊。”

    赵与芮紧咬嘴唇,他没想到,这里百姓的生计已然如此之差。

    王三老汉还是半自耕农,有着自己的田地,勉强混个温饱。

    而那些被士绅地主迫害的佃户呢?他们的生活,又该如何凄惨呢?

    张俞曾有诗言:“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老汉勤勤恳恳,老汉的儿子参军,老汉的妻子、儿媳,日夜织布。

    如此家庭,竟才能不至挨饿。

    而百姓之膏腴,尽入无良士绅地主之口袋。

    长此以往,大宋国力如何才能强盛?

    有耕而不能果腹,有织而不能保暖。

    如此,民心势必离散,国势必然衰颓。

    要想振兴国力,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便要从这田野乡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