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山河劫 » 第一百零一章 云榜前十(第十更)

第一百零一章 云榜前十(第十更)

    钱之涣说得李平荆都心动了,只要能进入云榜,就可以真正的掌握权柄。

    掌握了权柄,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钱之涣说道:“平荆兄,是否意动了?”

    李平荆点头道:“嗯,是很心动,敢问现在的云榜前十都是什么人呢?”

    钱之涣细数道:“云榜前十,首位的是江南东路人士慕容凰,书剑双绝,是状元的头号人选。”

    “排在次位的是江霖烽,擅长使用一柄长矛,武力惊人,同时对大宋军队的作战方式有着自己的研究。”

    “第三位的是从金国那边逃过来的流民宇文靖,其人虽无治世之才,却对土木、江河建设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霍青云愣眼道:“擅长工程的也能进入云台么?”

    钱之涣点头道:“能的,荣王求贤令,不问出身高低,但求真才实学,这真才实学不局限于文武,哪怕你是大宋最好的种地农夫,你也能进入云台。”

    “只要你能做出利国利民的贡献,荣王殿下才不会在乎你擅长什么,他都会将你发挥出最大的用处。”

    “这位宇文靖就是这么特殊的人,据说已经被陛下和荣王召见,兴许都不用参加科举,直接进入做事的阶段。”

    李平荆微微皱眉:“不科举也能入仕了?”

    钱之涣说道:“是的,荣王殿下说过,他看中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他不会吝惜高官厚禄,唯才是用,这便是荣王和大宋的准则。”

    李平荆是越来越佩服荣王殿下了,说道:“此人气度胸襟如此宽广,早已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想法。”

    “只要有才,便是高位么?”李平荆将这些话记在了心底。

    钱之涣之后还说道:“至于其他的便是颜庭筠、魏如稷、司马英、洛文杰、洛闻歌、赵牧远和刘元彻了。”

    霍青云叹口气道:“这些都是云榜前十的猛人啊!不过无妨,只要进入前三十六名,便能够进入云台了。”

    钱之涣笑道:“想得美!云台一些名额已经被内定了,你想进都没门!”

    霍青云吐槽道:“还有内定的?”

    钱之涣说道:“当然有啊,而且这些人都得到了荣王的认同,或者证明了自己的人。”

    “除了朝堂二品以上的大员不会进入云台,也就是像真德秀这些本来就是重臣的人。”

    “一些年轻的新锐大臣和荣王的部将都在云台当中。”

    “殿军五大统制曹弈、孟溪、陈玠、陆明、武振平,川蜀地区荣王新提拔的三人余玠、曹友闻、褚非,临安城三大势力的三个负责人蔡蒿、程万金、欧阳伯霜,还有身为谋士的白文瀚和韩凛。”

    “其他的还有邓若水、洪咨夔,名将赵葵,将门之后孟珙,樵夫将军吕文德,孟宗政死前举荐的猛士王坚。”

    “这些人是内定好的了,光是这些人就已经占据了云台的一半了,剩下的才是给我们争的。”

    李平荆颔首道:“嗯,这才是正常的,这些人或在沙场之上,或在朝堂之间,都付出了极大地努力,理应得到承认。”

    霍青云稍稍有些颓然:“进京赶考的士子都已经快突破万人了,一万人抢十七个名额,有点太磕碜了吧。”

    钱之涣笑道:“就算我们没有入选云台,只要可以考上进士科,同样可以通过地方政绩和军功升迁的,云台名额不固定,但又才华,立刻补入。”

    李平荆摇头道:“大宋没有那么多时间了,我李平荆必须立刻进入云台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否则的话,一旦让蒙古或金人打进来,可就再无回天之力了。”

    钱之涣饶有兴致道:“平荆兄,这些想法权且收好,人多眼杂,莫要让别人听了去啊!”

    李平荆抱拳道:“多谢钱兄提醒,但这无妨,我李平荆是大宋唯一的李平荆,他们拿得走我的言论,拿不走我这颗装着天下的心!”

    钱之涣哈哈一笑,拿起碗中的二锅头,对着两人道:“来,两位,相遇即是有缘,干了这碗!”

    霍青云和李平荆拿起酒杯说道:“干了!”

    此等场景不仅仅发生在金榜客栈这里,临安城大大小小的客栈都出现了雄心壮志的豪言。

    临安城掀起了一股尊敬才学,贬斥奢靡庸碌之习气。

    谁都知道,这大宋的天要变了,过往的暮气沉沉即将被充满朝气的新锐人才取代。

    一个王朝若要中兴,首当其冲的便是人才的更替,新锐人才取代旧有的体系才能给病入膏肓的国家带来复兴的希冀。

    赵与芮站在城楼之上,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士子来到京城当中,不由发出了当年唐太宗的感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赵与芮知道这上万的士子,能留在朝堂的不足十之一二,留在云台的更是千里挑一。

    但无论如何,赵与芮改变考题,广为求贤,效果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士子动乱,前来考科举的人热情都很高。

    其中不乏有英雄好汉,也有运筹帷幄的良才,除了云榜前十之外,赵与芮站在城楼上的时候,还看到了两个年轻人。

    他们的眼神炯炯有神,眼中炽热的光芒显示了他们金鳞岂是池中物的万丈豪情。

    赵与芮对这次的科举考试抱有巨大的希望。

    此时,赵与莒也站在了赵与芮的身旁,笑道:“与芮快看,这上万的士子,不少人将成为我大宋的栋梁之才啊。”

    赵与芮深思良久之后,说道:“皇兄,与芮有一个想法。”

    赵与莒说道:“哦?请讲。”

    “皇兄,此次科举实际上能够成功录用为朝臣的不足十之一二,更多的人还是没有出路。”

    “我们不是善人,但这些人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从胶东半岛回来的时候,很多留守在那里的人对与芮说过,愿意成为大宋的眼睛,紧盯蒙古和金人的一举一动。”

    “天网需要足够的人才,足以潜伏在北方的人才,而这次的士子之中或许很多人适合做这个。”

    “大才少有,但小才可是一箩筐啊,要运用这些小才。”

    赵与莒点头称赞道:“贤弟所言甚是,这就是贤弟经常说的‘长尾效应’?”

    “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