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山河劫 » 第二百三十九章 深入辽东

第二百三十九章 深入辽东

    蒙古大军约十万人进入辽东半岛地区,准备和宋军作战。

    在兵力配比上,蒙古大军占尽了劣势,所以蒙古大军并没有指望可以迅速击溃宋军。

    他们的目的是依托地形进行节节抗击有效的防御,阻止宋军继续向前推进,以此来拖垮宋军的补给线。

    这批蒙军收到了蒙哥的命令,蒙哥告诉他们宋军是从胶东半岛地区启程才登陆辽东半岛的,因此补给相对来说比较困难。

    只要拖住大半个月左右,宋军的补给就会告罄,那时候就是蒙军的机会。

    补给一直是困扰着一个军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没有补给的部队士气就会下滑,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并不是所有的部队都能在绝境当中爆发强大的战斗力,三峰山的奇迹实在太难以复制。

    无论是宋军还是蒙军都明白,不可能依靠这种侥幸的胜利。

    唯有谨慎的谋划,妥善的部署,以及将士们的三军用命,才有可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蒙古大军的将领是一位性情较为激进的将领,他实际上并不想打这种防守作战,他更喜欢主动进攻。

    在他看来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如果能将宋军压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他们就会不战而溃。

    当然这只是他美好的愿景,这位蒙古将领也知道,自己手腰杆不够硬,没法跟宋军正面较量,只能先以防守为主。

    赵与芮并不知道这位蒙古将领的性情。

    但是,依照原本就计划好的方略,他们打算诱敌深入,让蒙古大军向南突进,然后利用战船的优势进行登陆作战,在蒙古大军北部出现。

    原本的对位情况,是蒙古大军在北而宋军在南,而将蒙军诱入半岛之后就会变成宋军在北,蒙军在南。

    这样的话,蒙古大军的补给线实际上是被宋军切断的,而宋军还可以依靠水路进行物资补给。

    而且宋军进入了辽东半岛地区,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也可以在当地组织一些应急的物资。

    原本是蒙军的主场优势,现在却拱手让给了宋军,宋军反而是鸠占鹊巢,赢得了战役的先机。

    蒙军和当地百姓的关系并不是太好,因为蒙军经常进行那种方式的作战,所以对当地的民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当地的百姓对蒙军的态度是恐惧,而不是欢迎的态度,对宋军反而是比较欢迎。

    因此宋军在当地作战还是具有比较大的优势的。

    蒙军并没有意识到和当地百姓配合的巨大优势,他们认为,更应该凭借的是自己的战马和钢刀,那才是硬道理。

    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进军的路线上时常被误导,进军速度往往没有宋军那么明确,那么迅捷,经常会导致贻误战机。

    宋军就是依靠着这样的巨大优势才能够迅速的赶往战场,每一次宋军的支援速度都比蒙军要快。

    蒙古大军约十万部队从幽云地区的交界处关隘那边冲过来,聚集在了辽东半岛的北部地区。

    他们枕戈待旦,磨快了钢刀随时准备向着宋军发起冲击。

    虽说蒙军以防御为主,但是蒙古将领认为他还是应该主动进攻一次宋军,将宋军向后击退一些。

    目前的宋军站位过于靠北,辽东半岛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宋军占领,这就无法威胁到宋军的补给线。

    九月四日,准备好的蒙军开始向着宋军发起进攻。

    蒙军初期的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宋军往往和蒙军交手过,几个时辰就会战败后撤,蒙军也可以趁胜追击,趁此斩获不少的战果。

    但是他们大多数是缴获一些物资,比如说,营帐的建设一些弩箭炮石之类的。

    宋军的直接损失并不大,反而是蒙军的伤亡较多。

    不过宋军的物资本就匮乏,蒙古将领认为这还是值得的,因为这样大减少了宋军的物资。

    这位蒙古将领认为,宋军的物资大概只够维持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那么每一次消耗宋军的物资都会给宋军带来极大的困扰。

    九月五日,蒙军已经占据了辽东半岛的北部一些城池,宋军开始逐步后撤到复州城。

    蒙古将领虽然认为宋军并不应该如此的不耐打,但是也没有多想,自认为蒙古大军的实力还是在宋军之上的。

    双方在复州城郊大战了三个昼夜,蒙古大军最终击溃了宋军,宋军被迫向南撤退。

    复州城以南已经没有较大的城池了,蒙军认为自己的战略目的已经初见成效,这位蒙古将领已经开始向蒙哥报捷。

    当然他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就在身后,他只是认为自己占据了先机。

    而此时的宋军已经早已经登上了船只,辽东半岛以南,宋军大约五万余人他们驻守在早已营造好的几个坚固的营盘当中,他们至少可以坚持一个多月的时间。

    十五万的宋军已经登上了战船,绕到了辽东半岛的北部地区,整个蒙军被包夹在了辽东半岛。

    十五万的宋军已经在辽东半岛的北部地区登陆,对蒙军形成了夹击之势。

    蒙古大军此时浑然不知,他们的后勤储备大约还有七八天左右,此时的十万蒙军正在猛攻宋军在辽东半岛南部的营盘。

    那些营盘已经修筑了半个月之久,水泥铸造的栅栏非常的坚固,蒙军无法迅速的突破宋军的防守。

    宋军的城防十分的坚实,而且还配备了一些作战器械,蒙军的每次进攻都要蒙受巨大的损失。

    蒙军猛攻四五天,却发现没有后勤补给的到来,这让蒙军将领也十分的担忧。

    蒙军将领在想是不是他们的后勤线路出现了问题,比如说宋军突破了关隘的防守,斩断了蒙军的补给线。

    为了确认情况,蒙古将领派出了几路斥候,向北部地区探索。

    可惜的是,连续过去了好几天,没有一个斥候成功回到蒙古大军的营帐当中。

    这位蒙古将领对此种情况非常的大惑不解。

    于是亲自率领轻骑营向北部探索而去,当他们到达了复州城郊北部的时候,突然遇到了数万宋军。

    蒙古将领大为惊骇,他们竟然被宋军抄了后路,难不成是宋军突破关隘后,十数万大军将他们包围在了此地?

    不应该啊,他明明像蒙哥报信了,大汗是不会允许宋军突破关隘的。

    那这支宋军究竟是怎么来的?这时候蒙古将领意识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它被完全包围在了这里。

    这里有着十万大军,算是蒙军绝对的精锐主力,如果这支部队被歼灭的话,蒙军将会遭遇巨大的挫折。

    蒙古将领心惊胆战,此时的他不敢冒险,为了不让宋军发现他开始缓慢的准备后撤,他已经找好了突击的方向。

    他准备沿着辽东半岛的东北方向,向着三大部地区突围,那样的话就可以和游弋在草原上的蒙古大军会合。

    如果蒙哥大汗发现宋军突破了那些关隘的防守,一定会派遣援军来接应自己的,蒙古将领对于这一点还是非常自信的。

    可惜的是宋军并没有突破那些重要的关隘,蒙哥现在还在蒙蔽在鼓里。

    蒙哥收到了蒙古将领的线报,说是击溃了宋军,让宋军朝着辽东半岛以南撤退。

    蒙哥狂喜不已,认为终于可以挫败一次大宋的阴谋。

    他又怎么会想到,此时的蒙军十万大军已经被团团包围在辽东半岛之上。

    而蒙古将领还在等待着他的支援,他现在的想法就是蒙军已然取得巨大的胜利,二十余万主力大军是否该前往幽云地区阻击宋军的援军。

    蒙古大汗和蒙古将领的想法背道而驰,这就让蒙军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九月中旬苦等久已的蒙古将领最终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决定率领大军向北突击。

    可他们刚刚离开,就遭遇到了二十万宋军的南北夹击。

    宋军也有这四万的铁骑部队,四万铁骑汇聚成了钢铁的洪流,从北部冲刷而下。

    蒙军的铁骑部队这次随军前来的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步军。

    大宋的重型铁甲突击骑兵向着蒙古部军的圆阵发起了冲击,将蒙军一分为二,随后二十万宋军一拥而上,彻底包围了这支蒙军。

    蒙古将领身陷绝望之地,只得率领着自己的亲兵以及部分的蒙军士兵,来回突围。

    激战三昼夜之久,蒙军在山谷中,大败而归,十万蒙军只有四万余人,向东北方向溃退。

    他们的身后有着近二十万宋军的围追堵截,他们并不确定自己的命运。

    宋军甚至为了动摇这逃离的蒙军的军心,公开发表声明,只要蒙军愿意放下武器,绝不会为难他们。

    蒙军被围困了十余日,最要紧的问题还是粮草后勤的问题,他们的奶酪,牛羊都已经吃完了。

    又饥又饿之下,不少的蒙军最终放下了武器成为宋军的战俘。

    宋军以最卓越最迅捷的速度收复了辽东半岛地区,和幽云地区形成了东西呼应之势。

    对于那些重要的关隘,在辽东半岛和幽云地区宋军两面夹攻之下,不到十天,那些关隘便旋即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