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的倒腾人生 » 第七章 还是木匠好

第七章 还是木匠好

    反复的烧保险,让他们心里犯嘀咕。这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推给神明。奶奶庙祈福,请了民间能看到特殊的东西人,我们称为明眼和顺风耳,但都无济于事,有人建议在窑坑修一座庙镇住邪物。

    这倒不是难事,俗话说的好,请神容易送神难,都是年轻人谁会初一十五的去烧香磕头,去供奉,万一伺候不到位,再得了无妄之灾,那就得不偿失了。

    想想也就算了。

    “看来我们没有发财的命啊?这次拉你下水怪不好意思的。”崔晖望着远方,心有不甘,同时还有愧疚。

    “失败是成功之母,下次多论证几次,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压倒。我们年轻,总是有希望的吗?”干年劝慰,“你有困难,不懂的,可以找我,我会给你解惑。”说着,他拍了拍崔晖,然后转身离去。

    鱼塘夭折,搁谁也难受。

    崔晖失落的回家中,张美丽并没埋怨,反而是鼓励,她说:“崔晖,这次失败至少说明你的思路是对的,只是在选择上有欠缺,我们的地域优势不在水,我们应该选择有地域优势的产业,比如养殖牛,猪,羊等。”

    刚刚损失了二十多块,再让他搞别的还真有点发怵。挫折,他数见不鲜了,就是心疼钱。

    “不用劝我,我也没有那么脆弱。”崔晖笑道,他端起碗,看着最爱的猪血,也食不甘味。

    张美丽摇头,知道丈夫心里装着事儿,也没有多劝。

    清晨,太阳高高升起,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腾腾的,崔晖依旧是那个早早起床,他背着铁锹去窑坑平鱼塘。把鱼塘改成庄稼地也不错。

    当初是他一个搞出来的,如今自己又填平,他自嘲这是“作茧自缚吗?”

    崔晖干的正起劲儿,大哥崔昌和二哥崔淳也背着铁锹来了。他们很了解老三的脾气,自己的事自己做嘛,这似乎幼是儿园小朋友都知道名言至理。

    大家都没有废话,兄弟间配合默契,很快平整了鱼塘,改为种庄稼,不养鱼儿了。一人几分地,兄弟间倒也和睦。这地儿是额外的,不用缴公粮,微薄的收入,多少能给生活添一份温暖。

    忙完庄稼,崔晖心想:再去干木匠?他刚进家门,就听张美丽说:“早上新哥来过了,说你鱼塘没搞成,要是没事儿,去帮帮他,最近活多。”

    “好嘞,一会我就去新哥家。”崔晖应着,他知道这是新哥想帮他,多点活,顶多忙几天就可以多挣好几十块,新哥这人也算厚道。

    崔晖拿起脸盆接了点水,他深吸一口气,把头埋在水里,脸盆的水骤然上升,直到他的极限,他才露出水面,长出一口气,洗把脸,也清醒了。

    崔晖擦了一把脸,感觉精神了不少,他说道:“美丽,我去新哥家说说话,好明天做活?”

    张美丽端着盆花生出来,说道:“去吧!给新哥好好说说。就说以后不折腾了,好好做木匠。”

    “走了。”崔晖应了一声,便走出了家门。

    新哥,是崔晖的堂哥,本名崔新,他们一起学的木匠,从木匠排辈儿来说,崔新还是师哥。

    崔新性格稳健,眼神也好,所以做木工得心应手。很多雕刻的窗花,门花,兽型,崔晖可以照葫芦画瓢的做下来,但他不行。崔晖由于是高度近视,就需要崔新先做大量准备工作,然后交给崔晖去做,除了雕刻类,一般崔晖都是做一些下手的活。

    作为合伙伙计,一般只有大工和小工的区别,但他们是同门,手艺各有所长,崔晖戴着眼镜,大家都说他眼神不好,崔新也不计较谁做的多,做的少,懂的多,懂得少,一律平分。

    进了院子,崔晖喊道“新哥,在家吗?”三间瓦房配上做饭棚子,这崔新的家。

    -“晖儿,来啦,快进屋。”一个中年妇女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扇着扇子迎了出来。

    “新嫂,这几天没见,小强的又长大不少。”说着还逗了新嫂抱在怀里的小男儿。他在屋里瞅了一眼,看见一堆棉花,除了装粮食粮缸,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孩子这几天吃的好,我也觉得他长大了呢?”新嫂洋溢着母亲才有的笑容,说道:“坐吧,你新哥去菜园子摘点菜,马上就回来。”

    “哦,新嫂你家怎么堆那么多棉花,现在价格还可以啊。”崔晖随口说道。

    “那是去年的了,去棉站人家嫌湿,要少给几块钱,我让你新哥找王克桢,他抹不开面子,不愿求人,就拉回来了。”新嫂叹气道。

    “这样啊,今年比去年价高一分,你们也算抄上了。”崔晖嘴上这么说,但心里却想,这明显就是棉站难为人吗?有人不找,新哥就是固执啊。

    “小晖儿啊,不是嫂子说你。好好地木匠不做,非要养什么鱼儿,你看,吃亏了吧!木匠虽然是个苦力活,但也是一门手艺,挣不了大钱,但养家糊口还是没有问题的呀。”新嫂说,“告诉嫂子,这次折了多少钱。美丽快生了,回头让你新哥给你补上。”

    崔晖很感动,这新嫂就是热情,他摆摆手:“那可不行,我之前做了几天就跑了,拖延了时间,那主顾没少刁难新哥吧?”

    “那倒没有,你新哥,熬了几个晚上,也就按期交工了。”正聊着的时候,崔新背着箩筐回来了。

    “呦,新哥回来了。”崔晖连忙上去帮忙接住箩筐。崔新本来是要发火的,看这小子的殷勤劲儿,怒火也就消了。

    前几天,丢下一句我要养鱼儿,等肥了给你送几条尝尝鲜儿,就拍屁股走人了。如果不是看在美丽临产的份上,他才不会跑一趟儿,让他回来。

    崔新用嘲讽的语气问道“你给我送的鱼儿呢?还又肥又大。”

    “行了,别数落他了,这么大的人了,也要面子的,再说,他不是回来了吗?”新嫂觉得崔新说的重了,就埋怨了几句。

    崔晖低着头也不说话。

    崔新白了眼自己的媳妇,“他要是外人,我才懒得管。”

    没错,这个堂哥是合格的,勤劳,善良,照顾兄弟。

    一顿数落后,崔新回到屋里,出来时手里攥着一把票子。他坐到崔晖旁场,塞到他手里,轻轻的拍了拍他的肩膀,“男人要有责任感,做事要善始善终,这是上次的工钱。”

    崔晖握着票子,望着崔新,发自内心的感动。

    “收下吧,下次有事儿,提前儿给你新哥商量商量。”新嫂说完,框里的菜也择好了。“晚上在嫂子家吃饭,我给你们擀面条。”

    “不了,嫂子,美丽有身孕,身边离不开人,我就先回去了。”崔晖拍着胸脯信誓旦旦的保证道:“新哥放心,明天开始我就好好上班,当好木匠。”

    “那我就不留你,走吧!明天王克桢家,别迟到了。”崔新提醒了一句。

    “好,不会迟到。走了,嫂子。”崔晖走出来,松了一口气。

    崔新是很较真的人,做事也认真,说话是一口唾沫一个钉,他做好了被狠狠批一顿的准备,新哥却意外的没有批他,这让他感觉很不真实。

    这倒不是崔新转了性,而是早上张美丽给新哥说,让他少数落崔晖几句,尤其是在养鱼这件事儿,看在弟妹的面子上,他确实没说什么。

    张美丽认为男人的自尊心受伤后,很难愈合。当然,做不好事,该批还是要批的。

    崔晖美滋滋的回到了家,把张美丽从做饭棚子拉到屋里。

    “有事儿,你说事儿,你拉我干什么?”张美丽觉得崔晖发神经了。

    崔晖也不解释,让张美丽坐下后,掏出一把票子,塞在张美丽手上:“这是我的工钱,我保证,以后每个月都会有。”

    张美丽笑道:“还是做木匠好,起码工钱稳当。”

    “我想做旱涝保收的做干部,可惜,人家也不要我呀。”崔晖贫了一句。

    张美丽突然想起什么,猛的站起来,“不好,我的锅要糊了。”

    张美丽挺着肚子,跑到做饭棚子,一股烧焦的气味传来。张美丽苦笑:“都怪你,烧糊都归你。”

    崔晖笑着:“糊了也能吃,吃不完加点面粉做成浆糊糊鞋坠子,还可以多做几双布鞋呢?”

    浆糊是用面粉多加水调和而成的,浆糊要稠的水就要少放些,浆糊要稀的水就多放些,然后一层布涂上浆糊在贴上一层布,不限层数,鞋底要厚的布就要多些。

    今天崔晖和张美丽心情不错,烧糊了玉米糊,吃的也是津津有味。

    “明天爹和娘就带着小燕从小妹家回来。有爹和娘在,我也好安心的出去。”崔晖说道。

    “串亲戚这么久,也不怕小妹婆子嫌弃。”张美丽觉得还没有到送羊的时候,就提前去送了,怕人家笑话,说不懂礼数。

    北方每到每年农历六月和七月就开始了一种风俗送面羊,就是姥姥给外甥(女)送面羊,从孩子出生就开始送,送到孩子13岁为止。张美丽临产,孩子应该就在六月左右,怕到时没有时间去送,便提前送了去。

    据考证,此俗兴于南北朝时代。当时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在邺(今临漳)建立后赵、前燕、北魏、北齐等国,随之将本民族人大量迁居到邺城周围,与当地汉民相处,但当时外来民与当地汉民常有矛盾,斗争也很残酷。数民族政权都为时不长,当一个少数民族亡国后,除一部分被杀或逃回原居地外,有相当一部分人留了下来。为了缓和与汉民之间的矛盾,那些留下来的曾经以牧羊为生的少数民族居民以“羊”为礼,赠送汉人,寻求友善亲睦。久而久之,形成风俗,延续至今。

    “我知道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时间观念强,放心,等孩子出生前,我一定给你买一个机械钟。”

    这话说到了张美丽的心坎上,她觉得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再有就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天天去花珍家看时间,难免要看人家脸色。崔晖答应了,让她着实高兴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