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中华三字经新编 » 001:人之初,性如田。种桃李,果满园。

001:人之初,性如田。种桃李,果满园。

    人之初,性如田,

    种桃李,果满园。

    怠荒惰,藤莽缠,

    荆棘密,致愚顽。

    简单释义:

    人在婴儿时期,初生的秉性就像一片纯净的沃土。

    如果你种下瓜果李桃的种子,处处以身作则的树立起一个好榜样,熏陶出好的习惯和美德,将来它就会结出满园飘香的果子。

    如果你懈怠了自身,疏于对它的打理,它就会沾染坏的习性,致使杂草丛生,荆棘密布,甚至会沦落到愚蠢顽劣,无法收拾的被动局面。

    近义典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鸟随龙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著名榜样:

    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他的母亲是东晋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书法家郗鉴的女儿郗璿[xuán],郗璿也很擅长书法,享有“女中仙笔”之美誉。

    王献之自幼受到父母的熏染,对书法很感兴趣,他七八岁时就已经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书法了。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夸赞他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王献之自认为字已经写得不错了。

    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

    王羲之笑而不答。

    他的母亲更是摇着头说:“远着呢!”

    王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

    母亲的头仍旧摇着。

    王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

    又转头对王羲之问道:“父亲,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

    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要想写好书法,必须得有扎实精深的基本功才行。

    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什么时候写完了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会像有骨架支撑一样,才能站稳腿呢!”

    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就这样勤学苦练了五年。

    有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得意之作给父亲看。

    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于是便提笔在下面加了一点,成了个“太”字,然后就把字稿全部退还给了王献之。

    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他又将全部习字都抱给母亲看。

    母亲仔细地观察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走近一看,顿时惊呆了!

    原来,母亲所指的这一点,正是父亲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

    王献之猛然醒悟自己与父亲差距确实巨大,顿时满脸羞愧,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

    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练字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勤奋”是唯一的妙诀。

    自七岁开始,王献之每次练习完书法,都要在家门口的水池里洗笔,洗砚台,等到他的书法有所成就时,二十年已经过去了。

    家门口原本清澈见底的池塘,竟被他洗成了漆黑的墨池。由此可见王献之用功之深。

    下笨功,生巧劲儿。

    王献之笔耕不辍的苦练二十年,书法终于大有长进。王献之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时人并称他们为“二王”。

    覆辙之鉴:

    从前有个叫尚梁歪的人,前后生了十个儿子,日子过得很穷。

    他嫌弃父母年迈多病,又不能干活,就经常呵斥谩骂,最后还以“老不死的累赘”为由,遗弃了他们。

    尚梁歪的所作所为,遭到了许多人的唾弃,有良心的人家都不愿意将女儿嫁到他家。

    为了给儿子们成亲,尚梁歪伤透了脑筋,他托媒人问遍了方圆几十里,才勉强给十个儿子都娶上了媳妇儿。

    儿子们都成了家,尚梁歪也老了,年老多病的他再也干不动活了,然而,他最小的儿子竟然又以“老不死的累赘”为名,将他逐出了家门。

    另外九个儿子一个也不肯收留他,任凭老人苦苦哀求也都无济于事,儿媳妇们更是没有一个愿意给他养老送终的,因为她们都出自不肯赡养老人的人家。

    尚梁歪就这样孤苦伶仃的饿死在路边,最后被胡乱埋在一个乱葬岗中。

    十几年后,尚梁歪的孙子和孙女儿们也都长大了。

    可是,他的孙子们都娶不到媳妇儿,没人愿意老了以后,再被儿女遗弃。

    他的孙女儿们都找不到婆家,没人愿意娶一个将来注定会遗弃老人的儿媳妇儿。

    只有那些无父无母的老光棍儿,打爹骂娘的恶棍,还有肮脏的乞丐愿意娶他们家的女儿。

    他们的儿女天天骂他们丧尽天良,埋怨他们缺德不孝,等到他们年老多病时,大多又以“替爷爷奶奶报仇”的名义遗弃了他们。

    尚梁歪有个孙子叫尚崇德,因父母病死,而被好心的邻居收养,在私塾里读了二十四孝的故事,深以父祖为耻,立志要做一个纯孝的人,从此改了个名字,叫:尚知羞。

    成年后,尚知羞节衣缩食,收养了被堂兄妹遗弃的叔伯婶母,虽然经常被他们埋怨谩骂,依然坚持每天嘘寒问暖,供他们吃穿。

    在尚知羞的精心照料下,他们的身体逐渐好了起来,为了贴补家用,心怀愧疚的他们也会主动找些活计来做。

    尚知羞的堂兄弟见老父老母还有劳动能力,纷纷来找尚知羞索要工钱,尚知羞叫他们把父母接回去赡养,他们又不肯,只叫父母天天回家干活,还留在尚知羞家吃住。

    有一年,边关有战事,朝廷来征兵。

    尚知羞的堂兄弟们为了躲避兵役都逃进了山里,尚知羞就代替他们服了兵役,还没到边关,战事就结束了。

    回来的路上恰逢圣上恩科,尚知羞在同伴们的怂恿下参加了科举考试,结果一路高歌猛进,最终被圣上钦点探花。

    皇上听说了尚知羞立志纯孝的故事,还将自己最宝贝的女儿嫁给了他。

    等到尚知羞衣锦还乡回到家里时,他才发现,就在他出征后不久,家乡突然流行了一场大瘟疫,他的叔伯婶娘和堂兄弟们,都被那场大瘟疫夺走了性命。

    致家长:

    每当顽童犯错时,总有一些家长会将“他还是个孩子”挂在嘴边。

    言外之意往往是:

    “孩子不懂事很正常,应当免责!”

    “孩子还小,还不能理解是非对错,应该等他长大了再管教。”

    这些观念是非常错误的,尤其是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说这些话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就理解成:“我现在还小,我就是有调皮捣蛋的特权,我这么做就是对的。”

    那就助涨了孩子的错误认识,混淆了对错是非,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了荆棘的种子,还给它浇了水、施了肥。

    孩子的本性是一片沃土,你得赶紧播下美德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

    不能任由荆棘的坏种子生长,等到荆棘长成了大树,再想清除它可就难了。

    等孩子大了,“懂事了”,他还听你的吗?

    坏习性已经深入骨髓,他还改得了吗?

    有些家长很不注意约束自己的错误行为,总觉得能把最正确的道理讲给孩子听就行啦。

    要知道,语言是非常抽象的,小孩子很难理解语言背后的真正含义。而且,人是特别善于通过视觉观察的动物,小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的。

    所以,道理讲的再好,不如以身垂范,把这个榜样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