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中华三字经新编 » 164: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164: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简单释义:

    苏轼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发奋读书。

    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幡然悔悟。

    我们小朋友,还要等到那么大年纪才想起来后悔吗?应该趁早开始发奋读书才对呀。

    相关故事:

    苏洵自幼家境富裕,他又很聪明,他一直都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整日里游手好闲的。

    直到二十五岁了,苏洵觉得自己应该找点事儿做了,这才发现,做事必须得识文断字才行,自己差不多就是一个文盲,太容易被欺骗了。

    于是决定开始读书,苏洵聪慧无比,学东西很快,他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所有同学都不如他。

    两年以后,苏洵参加乡试,不行落败,这让他十分羞惭。

    二十七岁的苏洵终于发奋开始苦读,六七年后,终于才学大涨,成功考中并做了官。苏洵发奋读书接近二十年,直到儿子苏轼和苏辙一举成名后,他才因为儿子声名大噪而引起世人的注意。

    世人这才发现,原来苏老泉的文章竟然不输于他的两个儿子。

    后来,世人将父子三人并称为:三苏。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才学。

    致家长:

    若是没有苏洵二十七岁的发奋苦读,可能就没有后来的苏轼与苏辙了。

    苏洵二十九岁那年,他的夫人才生下的苏轼。

    到苏轼六七岁的时候,苏洵已经学有所成,然后他开始亲自教导小苏轼和小苏辙的学业。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苏洵一直浪荡下去,苏轼和苏辙未必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可能会是民间两个特别优秀的小伙子,但是,绝不可能成为名垂千古的大文豪。

    苏轼和苏辙后来的成就,那是苏洵用两个肩膀硬生生擎起来的呀!

    由此可见,苏洵年少时的轻狂,确实也是有资本的。他读书长进快,从他的文章可以看出,苏洵看问题也很透彻,从苏轼和苏辙的成就可以看出,苏洵也十分擅长培养孩子。

    苏洵应该庆幸自己觉悟的及时,若不是二十五岁读书,二十七岁发奋,他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版的方仲永,早就泯然在历史长河中了,连一个朵浪花都无法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