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颂 » 第一百一十三章 长安一时纸贵

第一百一十三章 长安一时纸贵

    讨论结束后,刘彻单单让公孙弘一个人留了下来。

    他将新的职官任事提到了公孙弘面前:“御史大夫张敺已向朕提了辞呈,朕也知道张敺精于武备而拙于文事,履职行事,颇多不便,所以再担任此职未免会使他有些煎熬,于是朕允了他的辞呈,但三公之席留有空缺,爱卿以为何人可继任呢?”

    公孙弘想了想道:“陛下以为汲大人如何?此人可否?”

    “这两人是怎么了?”

    刘彻心想。

    前不久,他们还当面相互诘难。

    其实,公孙弘已看出了刘彻的意思,遂直截了当道:“陛下一定想起了汲大人前不久在宣室殿当着您的面诘难臣的事了。

    其实在臣看来,此正是汲大人可敬之处,他说的确定有道理。

    臣事后细细想来,汲大人的指责虽有些过分,然臣寒酸过度,也有损我朝声誉。”

    “哈哈哈,朕看出来了,二位爱卿皆为性度恢廓之人。”

    刘彻尤其看重公孙弘的谦恭和谨慎,更不存在犯什么大错,尤其是在主父偃一案中,更让他感受到公孙弘的严以律己和清廉奉公,从不讲法理之外的私情,于是他对谁接任御史大夫之职便心中有数了。

    刘彻认为,就处置国事的能力而言,汲黯确实在公孙弘之上。

    但他太刚直,锋芒外露,位列三公之后,协调朝野多有不便。

    相比之下,公孙弘就更成熟些。他不仅学识渊博,政风端庄,处事中庸,而且在许多场合都从容淡定。

    他的年纪是大了些,可如果朝廷全是年轻少壮,有那么一两个老者在旁,会使他的决策更稳妥,更完善。

    至于丞相那里,他除了点头同意之外,大概是不会提出异议的。

    等主父偃的事有个了结,就让公孙弘走马上任,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

    朝政上的事已经让刘彻焦头烂额,至于李敢制纸一事,更是被他抛到九霄云外。

    一月之期的五天以后,李敢才被刘彻召进宫中。

    能被称作“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自然有其重大突破性作用。

    刘彻初一接触,再一使用,便对纸张赞叹不已。

    “朕要令将作大匠陈复将这造纸术推介至天下,你觉得是否可行?”

    您都开口了,有啥是不行的呢?

    李敢欣然道:“纸之最大作用便是文明的传播,臣以为不仅要推介至天下,还要以此物为媒介,将我大汉之各类工巧经史传到蛮夷之地,无论北胡南蛮西戎东夷,受我大汉熏陶,久之必能四海咸服。”

    四海咸服,好大的口气!

    不过朕喜欢……

    这个构想不正合他一直想要但艰难推进大一统之观念么?

    若是有了纸的助力,文明传播起来的确会更加方便。

    刘彻将纸揉合成团,再铺展开来,除了有些褶皱,竟是完好无缺,没有一丝残破。

    刘彻像是顽皮的孩子一般写写涂涂,尔后总结道:“此物叠堆起来写字倒是极为方便,单张的话会有些刻板。”

    “陛下,微臣少时在蒙馆学经史礼义,便觉得自己年纪小不能搬提厚重的竹简,臣以为天下辛辛学子皆有这个困扰,若是令百姓生活中处处充斥纸张,此事便不足以扰。”

    刘彻此时却是皱眉道:“若天下的读书人不能用扛竹简来锻炼体魄,力不足以提重物,这该如何是好?”

    李敢笑道:“文武并习本来便是一种深扎于天下读书人心底的习惯,类同风俗,若风俗不变,何足以憾动天下人尚武的习性?”

    “这……”

    “这就类似于周幽王因沉迷于褒姒而失信于诸侯招致大祸一般,难道能把责任全都推卸给褒姒么?

    纸本无罪,在乎使用它的人是否不因噎废食,所以陛下大可以放心。”

    刘彻略微思索片刻,笑了笑道:“你说的是不错的,朕太多虑了,有因小失大的嫌疑。”

    “陛下,臣……有一事相求!”

    “讲!”

    李敢咬咬牙道:“主父偃其人有功有过,可为陛下手中之利器,请陛下饶他一命,臣在廷尉府待过,深知办查案流程,可以就此案一查究竟!”

    刘彻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是阴沉沉的一片,“主父偃他害死诸侯王已然是事实,不需要再查,其罪该叫他死一回了,你不需要求情。”

    “可……”

    “可什么可,你啊你,表面上机智地很,心底里还是小孩子脾气,你去看看外面是怎么说的,诸侯王是什么态度,查清过程真的重要么?

    你就该和你姐夫卫青多学学,学学他的谨小慎微,别把那不中用的游侠气带到朝堂上来。

    什么侠客气魄,拔剑相助,全都是逞一时之快,结果呢?国家大难面前从未见他们顶用过,一群乌合之众而已,这种类同结党罔顾法典的人,朕以后是要大力打压的。

    朕不许你求情,你也不必多说,你的功劳朕都记着,以后等你打胜仗了,朕一并赏赐!”

    李敢这时候那敢说个不字,只好唯唯喏喏地道:“臣遵旨。”

    “好了,你和霍去病即刻回建章营骑吧,别耽误了训练的进程。”

    ……

    不出半个月,通过内史的传播,纸已经在长安城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到。

    起初人们是抱着试试的态度,但效率却是出奇地好。

    一传十十传百,纸在那些文人墨客的心中已然成为佳品,被竞相追捧。

    这期间便出了一件稀罕事,由于“学者”们的哄抢,长安城一时纸贵如金。

    供不应求可不是这个结果么?

    幸而这个状态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官府将造纸的技能公之于众,市面上开始大量出现卖纸的摊贩。

    经过一系列“价格战”,纸张的的价格跌到人们普遍可以承受的程度。

    良好的口碑使得关于纸张的评价一直居高不下,所以造纸术开始以长安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的郡县传开。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纸会取代竹简,而毛笔亦会随之成为主流。

    而这些外界的信息,也传到了正在苦苦训练的李敢耳中……